智者沙彌的故事 (二)

作者: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6-13 12:45:45
智者沙彌的故事
(Pa??itas?ma?eravatthu) 之二
覓寂2014年9月21日
在馬來西亞法悅林隨喜開示的講稿
“Udakanhi nayanti nettik?, usuk?r? namayanti tejana?;
D?ru? namayanti tacchak?, att?na? damayanti
pa??it?”ti.
「治水者引水,箭工製弓箭;
木匠做木工,智者自調禦。」(Dhp.80)
各位居士,大家早!
兩個星期前,我們講述了智者沙彌故事的前半段,
今天我們將繼續接著把這個故事講完,
剩餘的時間我們想跟大家談談有關比丘戒的一些知識,
這些知識可以犛清你們在供養比丘時,為什麼要這麼做,怎麼護持比丘比較如法等等。
這些知識 覓寂過去曾經編譯了一本《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
其中的許多論題,未來我們會利用時間跟大家分享。
上次講到智者沙彌過去在迦葉佛時代所累積的波羅蜜,
乃至最後一世七歲時就出家為沙彌。
他的父母也連續七天住在寺院中,用有鮭魚的食物供養以佛陀為首的五百位比丘僧團,
直到第七天傍晚才回家。
到了第八天,舍利弗長老叫智者沙彌跟著他一起去托缽集食,
而沒叫他和比丘僧眾們一起去。
是什麼原因呢?並非因為要他幫拿衣缽,或者因為他威儀優美,
而是因為長老在寺院中有應盡的義務。
長老經常在比丘僧眾都進村托缽集食之後巡視寺院各處,打掃沒清掃的地方,
把飲用水和洗用水裝滿罐子,把凌亂的床椅等擺設整齊。
而且長老也不希望見到:「當外道進入沒有比丘的寺院後,
有批評的機會說:『請看看沙門喬達摩弟子們所住的地方吧!』」
所以在巡視整座寺院後,才最後一個進村托缽集食。
因此,那一天智者沙彌也很遲才拿了衣缽進村托缽集食。
智者沙彌跟隨在他戒師的後面,走到半路時見到一條灌溉水道,
就問舍利弗長老說:「尊者,這是什麼?」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沙彌,這是水道。」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沙彌,它是用來把水引去灌溉自己農作物的。」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那麼水有沒有心呢?」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它沒有心。」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像這樣沒有心的東西也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引導呀?」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是的,賢友。」
智者沙彌心想:「如果像這樣沒有心的東西也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引導來做工作,
為什麼有心的人不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念來完成沙門法呢?」
繼續走了不遠,又看見箭工在用火烘烤箭桿後,把它扳直。
智者沙彌就問舍利弗長老說:「尊者,這些是什麼?」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他們是箭工。」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他們在做什麼?」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他們在用火把箭桿烘烤後扳直。」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它們有心嗎?」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它們沒有心。」
智者沙彌心想:「如果沒有心的東西用火烘烤也可以把它扳直它,
為什麼有心的人不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念來完成沙門法呢?」
繼續走了不遠,又看見木匠在用木頭做車輪、車輻等。
智者沙彌就問舍利弗長老說:「尊者,這些是什麼?」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他們是木匠。」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他們在做什麼?」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他們拿木頭在做車的輪子等。」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它們有心嗎?」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賢友,它們沒有心。」
智者沙彌心想:「如果沒有心的木頭、木板也可以做輪子等,
為什麼有心的人不能夠控制自己的心念來完成沙門法呢?」
見到這些情形後,他就對舍利弗長老說:
「尊者,如果可以的話,請您自己拿衣缽吧,我想回去。」
舍利弗長老的心並沒有生起:
「這個跟隨在我後面剛出家的小沙彌竟然對我這麼說話!」
而是說:「沙彌,拿過來吧!」然後接過自己的衣缽。
智者沙彌禮敬了戒師,準備要走回去的時候對舍利弗長老說:
「尊者,在帶食物給我時,請帶有鮭魚的食物回來吧!」
舍利弗長老問說:「賢友,怎麼能獲得呢?」
智者沙彌回答說:「尊者,如果您以自己的福報不能獲得的話,
就以我的福報來獲得吧!」
舍利弗長老想說:「小沙彌坐在外面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
於是把鎖匙交給他,對他說:「你打開我的房間門後,進去裡面坐吧。」
他照著長老所講的話來做,走進房間,坐了下來,
開始思惟自己的業生身(karajak?ya),觀照自身五蘊,修習毘婆舍那。
由於他的功德威力,帝釋天王的黃石寶座開始熱了起來。
帝釋天王查明原因後,想說:「智者沙彌把衣缽交還給戒師後回去行沙門法,
我們也應當去那裡。」
於是吩咐四大王說:「把寺院附近逗留的鳥都趕走,並守護好四周圍!」
同時又吩咐月天子和日天子分別牽制住月輪和日輪,
而他自己則站在門口守護著,以保證整座寺院連枯葉掉落的聲音都沒有。
由於過去的波羅蜜,所以智者沙彌的心很快地獲得專注,
只用一頓飯的時間來觀照自身就證得第三果。
舍利弗長老心想:「沙彌正在寺院中坐著,他想要的食物在某某家應該可以獲得。」
於是前往一個有恭敬心的護持家庭。
正好那戶人家當天有鮭魚,看見長老前來,就很高興地請長老進屋,
供養了粥和飯菜等食物後,再供養有鮭魚的食物。
長老表示要把食物帶回去,他們說:「尊者,請食用吧!帶回去的食物也還有。」
並在長老用餐後,把有鮭魚的食物裝滿缽來做供養。
長老想到沙彌應該餓了,於是趕快離開。
當天,佛陀在用完餐回到寺院後觀察:
「智者沙彌將衣缽交還給戒師然後回去行沙門法,他是否能完成他的出家義務呢?」
知道他已經證得三果,再繼續觀察:「他有沒有體證阿羅漢的親依止緣?」
結果發現不但有,而且還能夠在用餐之前證得阿羅漢果。
接著他發現:「舍利弗正為沙彌帶食物趕著回來,我必須設法阻攔他,
到寺門外作守護,然後問他幾個問題。在他回答問題時,
沙彌將能證得連同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
於是佛陀就來到寺門口,站在那裡,當舍利弗長老到達時,
佛陀就問了舍利弗長老四個問題。
據說這些問答為:
佛陀問舍利弗尊者說:「舍利弗,你拿著什麼東西?」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尊者,我拿著食物。」
佛陀問說:「舍利弗,食物會產生什麼呢?」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尊者,食物會產生受(vedana?)。」
佛陀問說:「舍利弗,受會產生什麼呢?」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尊者,受會產生色(r?pa?)。」
佛陀問說:「舍利弗,色會產生什麼呢?」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尊者,色會產生觸(phassa?)。」
這些問答的意思為:
當人飢餓吃了食物,就能消除飢餓,帶來樂受。
食用食物所生起的樂受,能使身體有好的容貌、美色,因此說受會產生色。
由於樂於食物所生的色法,所以生起快樂與喜悅地說:
「現在我好快樂哦!」因此無論躺下或坐下之時,都感到樂觸。
就在舍利弗長老回答這四個問題的時候,智者沙彌證得了連同四無礙解智的阿羅漢。
所謂四無礙解智,即:
1. 法無礙解智(dhamma-pa?isambhid?-n??a):透視因(即:集聖諦)的觀智;
2. 義無礙解智(attha-pa?isambhid?-n??a):透視果(即:苦聖諦)的觀智;
3. 辭無礙解智(nirutti-pa?isambhid?-n??a):精通語文的智慧,尤其是精通巴利文法;
4. 辯無礙解智(pa?ibh?na-pa?isambhid?-n??a):了知上述三種無礙解智的觀智。
在《清淨道論》等典籍提到要成就這四種無礙解智有五種原因:
1. 證悟(adhigama):今生證悟任何道果;
2. 精通教理(pariyatti):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學習佛法教典;
3. 聽聞(savana):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專心恭敬地聽聞佛法;
4. 發問(paripucch?):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討論經典與註釋中疑難的段落和解釋;
5. 先前的修行(pubbayoga):曾在過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觀,達到行捨智。
這時,佛陀對舍利弗長老說:「舍利弗,把食物拿去給沙彌吧!」
智者沙彌看見長老開門走進來,就過去把長老手中缽接過去,把缽放在一旁後,
用棕櫚扇為長老搧風。當時,長老對他說:「沙彌,你用餐吧!」
智者沙彌問說:「尊者,那您呢?」
舍利弗長老回答說:「我已經用過餐了,你用吧!」
七歲的小孩在出家後的第八天,就像盛開的紅蓮花、青蓮花一般,證得阿羅漢道果,
他坐下來一邊省察體證那一刻的體驗,一邊用餐。
當智者沙彌用完餐,洗好缽,在收藏的時候,月天子才放開月輪,
日天子放開日輪,四大王放棄保護四方,帝釋天王也放棄保護門口。
這時,太陽突然從中天向西邊滑落。
由於佛陀制定出家弟子不可以在非時用餐,所以帝釋天王吩咐日天子牽制住日輪,
延遲日過中天的時間,以便讓智者沙彌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修習觀禪以證得阿羅漢道果。
等到智者沙彌用完餐後,日天子一放開日輪,太陽就立刻越過中天,
滑到原來應到的地方了。
比丘們感到奇怪地說:「日影突然拉長,太陽突然從中天滑落,沙彌到現在才吃完,
為什麼會這樣呢?」
佛陀知道所發生的事,來到他們那裡,坐在所敷設的座位,
問比丘們說:「諸比丘,你們是在談些什麼呢?」
比丘們回答佛陀說:「尊者,我們在談論這件事。」
佛陀說:「是的,諸比丘,有福德者在行沙門法時,月天子會牽制住月輪,
日天子會牽制住日輪,四大王會在寺院園林的四周作守護,帝釋天王也在門口守護,
連我這個可無為而坐的佛陀也不能坐視不管,來到門口處保護我的兒子。
當智者看見灌溉的水道能引水、箭工把箭調直、木匠做木器之後,
就取這些所緣來調禦自己,因而證得阿羅漢。」
接著,佛陀把這件事結合在一起,在作佛法開示的時候,開示了這首偈頌:
“Udakanhi nayanti nettik?, usuk?r? namayanti tejana?;
D?ru? namayanti tacchak?, att?na? damayanti
pa??it?”ti.
「治水者引水,箭工製弓箭;
木匠做木工,智者自調禦。」(Dhp.80)
此中,「治水者引水」
是指治水者在地上挖窟溝渠,建造灌溉的水道,把水源引到想要灌溉的地方;
或者做貯水槽來貯水以便使用。
這首偈頌的意思為:治水者把水引到想要的地方,
箭工用火把箭桿烘烤後扳直,
木匠隨其所欲地把木頭弄直或弄彎來做車輪、車輻等;
同樣地,智者們為了生起預流道等在取了如此的所緣後調禦自己,
當在證得阿羅漢時,則稱為已經完全地調禦。
在佛陀開示的結束時,有很多人證得入流果等等,這場開示對大眾是很有利益的。
Santagavesaka Bhikkhu 覓寂比丘 2014.9.4 .中譯(意譯、改寫)
這篇是 覓寂2014年9月21日在馬來西亞法悅林隨喜開示的講稿,當時聽眾大約80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