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動中禪心得分享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6-07-23 15:11:51
1.個人簡介:岩松,男,已過不惑之年,在(大陸)某大學供職。
2.因緣
2000年秋天母親生病住院,醫生很長時間沒有作出診斷,那段時間心理壓力一直很大,以至於後來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曾經幾度動過自殺的念頭,中醫、西醫、氣功、針灸以及各種心理療法等都嘗試過了,無濟於事。兩年多過去了,病情沒有半點的好轉,反而越來越厲害,於是在2003年5月份,我就嘗試宗教中的方法來解決我的心理問題。當時從一個心理治療網站上得知來自佛法中“覺知”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鑰匙後,就在一次刷碗的過程中,去覺知手腕的動作,不一會兒,就感到六根脫落,自己好像從身體中跳了出來,觀察自己刷碗的動꜊@,當時就有一種解脫的感覺。通過這次經歷,我對佛法的覺知可以解決我的心理問題有了一點信心。
過了不久,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一個網友介紹說,正念動中禪治療心理疾病效果不錯,並且也屬於內觀的一種,於是就從網上找到那15個手部動作的圖片,開始自己練習。至此與正念動中禪結下了不解之緣。
3.入門
當時由於嚴重的心理疾病,每天心裏非常的煩躁,雜念紛飛,睡眠品質也非常的差,一點也坐不下來,每天象生活在地獄中一般,可以說練習動中禪的基礎非常的差。最初練習時,打坐時,就會出現煩躁、手腕酸痛,流眼淚,昏沉、無聊等障礙,這樣一般每次打坐也只能練習15分鐘左右,由於已經沒有任何的出路了,就是這短短的15分鐘也是硬著頭皮勉強堅持下來。打坐累了以後就去附近的公園經行大約1個小時,經行時,也是妄念紛飛,注意力很難回到下肢上來。經行回到家後繼續打坐,坐不住了就休息一會兒,然後再繼續打坐直到中午。這樣一上午能斷斷續續的練習不ꠊ個小時。下午也是如此。每天的早上和晚上在單位花園裏各經行一個小時。這樣每天下來大約能練習5、6個小時。在這練習期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疑問,由於當時沒有老師也不認識其他的同修,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這些問題擱置起來,繼續用功練習。
這樣大約練習了兩個月的時間,感到自己心理問題逐漸有所好轉,就對這個方法產生了信心。那年的暑假一開始,家裏只剩下了我自己一個人,我把吃的東西準備好,就在家打禪七。期間堅持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除了吃飯睡覺和必要的休息外,就是練習,每天練習的時間能達到十多個小時。禪七的頭幾天也是咬著牙關硬挺過來的,到了第四天早上,原來的心理症狀突然浮現,當時很是感到恐慌,也就停止了練習。到了晚上,症狀就逐漸消失了。之後的幾天裏,繼續練習,沒有出現其他的問題。通過這次禪七,原有抑鬱、煩躁等各種症狀都消失了,心理問題完全解決了,生
活品質有了極大的改善,對於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很大的信心。
我在練習動中禪之前,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是心理疾病叫我與動中禪結緣。此時,我練習動中禪的目的還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4.上路
2003年暑假過後,我感到心理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已經恢復的和正常人沒有任何區別了。一般早上經行一個小時,上午先打坐練習手部動作一個小時,然後去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經行一個小時,回到家後再練習一個小時,下午一般也是如此安排。晚上一般經行一個小時。由於大學老師不坐班,並且講課的時間也不是很多,一般每週只有4-6個小時左右講課時間,因此除了工作以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練習動中禪。這樣下來每天練習的時間大都在平均6個小時以上。
為了不影響修行,從那時起,儘量不參加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晚上看電視的時間也逐漸越來越少。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和安排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練習動中禪上。很多時候即使外面下著小雨或者小雪也沒有中斷過經行。在練習動中禪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我發現修行已經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練習動中禪最初的三年裏,由於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同修,只有一本臺灣法友給我郵寄來的一本自覺手冊,幾乎完全靠自己摸索著練習。隨著不斷的練習,對自己每次打坐的時間逐步加長,從開始打坐一次只能坐十幾分鐘,逐漸加長到半個小時,45分鐘,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等,最長的一次能連續打坐到3個半小時。由於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幾乎每次打坐和經行都要嚴格按照預定的時間完成,本著一個信念,即使再痛苦,甚至坐死在床上(一般我是坐在床上練習手部動作)也不能起來。
第一年暑假期間,我一個人在家用功練習,有一天上午,在從公園經行回來的路上,突然感到自己的雙腿沒有了,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而後覺得自己像是漂浮在半空中一般,由於自己從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感到不知所措,(那時我還看到過自覺手冊)隨後就終止了練習,不長時間後就恢復到原來的狀況。下午繼續練習,晚上從花園經行回來的路上,突然感到頭上像是有個蓋子被揭去,身心感到輕鬆很多,隨後心裏出現了狂喜,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喜悅,當時的感覺是,一種極大的喜悅從心裏湧了出來,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法喜,由於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同修,我就
停止了練習,晚上幾乎一夜沒有睡著。在隨後的幾天裏,法喜逐漸退去,我感到很是失望,因為那時我抓住法喜不放。當時我以為法喜是最好的東西,為了再次得到法喜,我又繼續練習,練習了幾天後,法喜再次充滿全身,然後法喜再次退去。如此反復幾次後,輕安代替了法喜。輕安出現時,感到整個身體的重量輕了許多,走起路來,感到非常的輕盈,心情也變得比較平靜了。此時我知道了,還有比法喜更好的東西。為了保住輕安,我每天不斷的練習。那時沒有接觸到佛法,幾乎不看佛法方面的書籍,沒有同修,也無法和別人交流心得體會,只知道不斷的去練習。再後來,
輕安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心情格外的平靜。(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是不同的,不要執著這些。)
在2005年春天,也就是大約練習了動中禪兩年後的一天上午,我走在路上,覺知腿的移動,突然在心裏發現了一個東西,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當時的情景就好像在烏雲密佈的天空,突然裂開一條縫隙,看到了太陽一般。後來我知道那一刻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個轉捩點。
5.前行
隨後的一段時間裏,我看了幾本佛教大師寫的書籍,我知道在那一刻,我已經真正明白了什麼是無我,從此對佛陀講的真理也不再有任何的懷疑了。以前練習動中禪只是出於好奇,從那一天起,對佛法和動中禪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升起了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心,那就是動中禪可以讓我們滅盡所有的煩惱。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就更加用功練習了。
在隨後的練習過程中,我體悟到了隆波田禪師所說的,痛苦與煩惱的產生源自於無法看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來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看到和瞭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貪、瞋、癡隨之而來,並令人感到痛苦。
2007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在校園裏經行,突然體悟到所有的念頭都不是我的,在那一瞬間,我感到身上像卸下了一個大包袱,輕鬆了許多。大約在一個月前,也是在路上經行,突然領悟到,自己本來就是圓滿的和具足的,原來的那些追求成就的想法是錯誤,在從此以後的練習中,便不再去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去練習了。
6.身體反應
在練習動中禪的過程中,身體會出現一些反應。有一年暑假在家自己閉門禪七,練習到第三天的時候,突然出現了胃部不適,嘔吐了一整夜,在隨後的3天裏,除了喝點湯食外,幾乎沒有吃什麼東西。我知道這是胃部在做調整。我在很小的時候得過氣管炎,留下了後遺症,長大以後,呼吸一直不夠順暢,有一次在練習過程中,突然胸部出現劇烈的疼痛,疼痛持續了大約一天的時間,隨後就感到呼吸順暢了,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氣管炎的後遺症好了。
當然身體有病時還是要看醫生的,練習動中禪對身體的調整和幫助只是修行的副產品。動中禪是一種“心”藥,是用來治療“心”病的。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23 17:27:00
嗯,很不錯。
作者: ya98747 (願眾生平安喜樂資糧具足)   2016-07-23 20:17:00
很好 禪就是覺知觀照每個行動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23 20:44:00
定。就是處變不驚,遇到什麼事都不起無明。
作者: imweater (YES MAN)   2016-07-23 23:06:00
我也都用內觀對付心理疾病,真的很快見效,而且每天花半小時而已,讚嘆這個作者很精進能達到這樣的程度,我相信他說的沒錯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24 00:58:00
人會把負面情緒隱藏在內心深處,還有自己的劣根性,長期下來已經不知道這些東西還存在,但總是藉由其他的出口一直在發洩,常會做出不好的事,先找出來用正確的方式釋放,之後才能真正讓心靜下來,修行才能更順利。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間只差一撮孜然)   2016-07-24 03:09:00
基本上原po說的很好 但是還是要提供一點負面意見做平衡人的情緒除了受到外界環境間接影響 自己的思緒直接影響以外 其實也跟各種人體的內分泌 尤其是腦內的內分泌有關對一般內分泌功能正常的普通人來說 原po的這種方法是最好的了 我個人也認為不管是否低潮或是遇上障礙 任何人都該學但是對於有先天性的分泌失調 尤其是嚴重失調的人就很難說效果有多大了我相信佛陀是覺者 也是哲學家 但畢竟不是相關的醫學研究者坦白說無法保證這些方法對於先天性嚴重內分泌失調的病患一樣有效
作者: imweater (YES MAN)   2016-07-24 09:39:00
嚴重的話還是要看醫生吃藥,輕微的話就有用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07-24 12:01:00
阿毗達摩說,心生色,業生色,食生色,時節生色。業與時節是無法掌控的,但是透過飲食的均衡與心的平衡,確實可以讓身體健康得到改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