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安嘉莉‧ 逆 流 而 上

作者: tmac012004 (寂滅寂滅就好)   2016-07-31 09:53:50
當你練習禪修或內觀時,應該只取用那些不會在心中產生苦、能夠從根源截斷苦惱以及能夠摧毀無明的那些教法;你應該只取用這個教法當中最重要的核心部份。我所談論的的這個教法的核心就是——覺知自己,保持內心安定,以及全然覺知。當念頭生起,你應該看到、知道、領悟,以及知道如何不受其蒙蔽。
修學佛法首先要弄明白的是“寧靜”,如果你誤解的話,將會浪費時間而且徒勞無功。寧靜有二種:
1. 專注的寧靜(奢摩他的修行):是沒有解脫智慧的寧靜,是還有無明的寧靜。
2. 內觀的寧靜(毘婆舍那的修行):是清楚、真實知道及清楚、真實見到的寧靜。
無論你做什麼——工作、吃東西或行住坐臥都可以練習這種禪修,你不需保持靜止不動,而是要不停地動,並時時刻刻知道自己身心的動作:身體動,就知道它;心動,也要知道它。心動就是念頭生起。當念頭一生起,你應該要見到它、知道它並瞭解它,並且想辦法去戰勝念頭,如果你持續不斷的練習達到完全的覺知,就會生起解脫的智慧,而真正地看見,真正地知道,與真正地領悟(中譯注:最終真正的見到、知道與領悟)。正確地練習就是自己見到、知道與瞭解自己內在那種不從他得的智慧。如果你正確地練習,則無明將滅去而解脫將生起,愚癡滅去而智慧生起,而黑
暗與苦惱滅去而光明與寂靜現前。
每個人都有一顆清淨、光明而寧靜的心。而要能放下執著的唯一之道就是培養覺知,當你覺知圓滿的時候,就能從貪瞋癡、煩惱、欲貪、執著和一切業行中得到解脫。
第 1 部份:
修行方法
修學動中禪時必須要有適當的練習技巧和正確的領悟。
■練習技巧
修學動中禪的練習技巧就是練習手部規律動作、摩擦手指和往返經行。這個技巧是要避免身體靜止不動,而讓你在身體動作的時候,持續不斷並清明地練習培養覺知。
■正確的領悟
(中譯注:這是非常簡要精確的說明,請真實體會其義並依此檢視自己的修學方法)
1.
你必須瞭解:所謂“覺知”是指——只是知道而已,僅此而已,沒有任何附加的東西。(你不需要覺知你“在經行、吸氣或呼氣”(中譯注:不必默念也不必在心內有這些語言文字),那樣是錯的!你只是知道它而已,這就夠了,這就是練習的全部了)。要“覺知”身動和心動。當念頭一生起,就知道;
當身體一動,就知道。
2.
你必須瞭解:任何東西一生起,就只是知道,並讓它過去。你不需要知道它是貪心或瞋心,那
(些分別思惟)是完全不需要的。你應該只是知道它並讓它自然的消失。舉例來說,當風吹來的時候,你只是覺知那個感受,而不需要知道它的名稱,甚至連知道是風都嫌多餘!只是感知到那個變化
(從無風到有風)就夠了,你不需要加上名稱,否則就會陷入迷惑之中。
在練習規律動作以培養覺知時,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感受上,要輕鬆,不要太嚴肅。這就是為什麼練習動中禪需要適當形式技巧和正確瞭解要領的原因,因為如果你只知道形式技巧而誤解了修行的要領,就不會有結果。同樣的,如果你只是瞭解修行的要領,而沒有適當的形式技巧,也一樣不會有結果。因此練習動中禪培養覺知時一定有適當的技巧和正確的瞭解。
結論:
1. 你必須自己實際去做(培養覺知),直到你真正知道它、見到它、瞭解它,並且在你身心之中發現它
(即自己內在那種不從他得的智慧)。
2. 必需有適當的練習技巧和正確的領悟。
3. 不要靜止不動;要一直不停的動作。
4. 運用技巧密集地練習而不要有所祈求或期待,一切自然會水到渠成。
規律動作的練習
1. 雙手放在大腿上,手掌向下。
2. 右手掌向右轉正,覺知,然後停止。
3. 舉起右手,覺知,然後停止。
4. 降下右手停在腹部上,覺知,然後停止。
5. 左手掌向右轉正,覺知,然後停止。
6. 舉起左手,覺知,然後停止。
7. 降下左手停在腹部上,覺知,然後停止。
8. 右手向上移動停在胸口上,覺知,然後停止。
9. 右手向外移動,覺知,然後停止。
10. 降下右手停在大腿上,覺知,然後停止。
11. 右手向左轉平,覺知,然後停止。
12. 左手向上移動停在胸口上,覺知,然後停止。
13. 左手向外移動,覺知,然後停止。
14. 降下左手停在大腿上,覺知,然後停止。
15. 左手向右轉平,覺知,然後停止。而且不斷地重複練習這個迴圈動作。
第 2 部份: 培養覺知而生起的智慧
你應該練習培養覺性,讓覺性越來越強,心越來越穩定(三摩地),此時,解脫智慧就會生起,
你就會從自身內部證悟真理,而不是在外部其他地方。
首先,你會知道“色—名”,也就是身體的動作和對身體的動作的覺知。接著你會知道身動和心動。
身體的動作,舉例來說如行、住、坐、臥;心的動作,舉例來說如思想、感受等。你也會知道身體的疾病
以及心理的疾病,身病就是指頭痛、胃痛等,心病就是指念頭、滿意、不滿意等。當知道色-名之後,
你會知道並領悟苦、無常、無我 (一切存在的三個普遍持性)。苦是就身體而言,身體是苦的集合。所謂苦是指無法忍受;無常意指不穩定。無我是指不可控制。這三種特性恒常如此。接著,你會知道假名
(世間法 Sammuti),完全領悟所有假名。
舉例來說,你會知道錢僅僅是一種金屬或一張紙,只不過被假定認為有價值而已,這種領悟便是覺定慧。
Sacca 是真理的意思。就世俗諦而言,你可以知道它;就勝義諦而言,你也可以知道它。鬼、神、地獄、天堂、過失、功德等即是世俗諦又是勝義諦。
然後你會知道什麼是“宗教”。“宗教”不是指寺廟或教堂,而是一個皈依處。“佛陀”是指具足解脫智慧。
而從愚癡中覺醒的人。而“佛教(覺悟者之教導)”是指一個有著覺知與解脫智慧的皈依處,而且這個庇護所不在外面,就在一個能覺知自己、內心安定又具足解脫智慧者的人之心中,或者說存在於一個具足清淨、光明與寂靜的人的心中。如果你只是研究而沒有實際去練習培養覺知,那只是用腦子記一堆知識而已,而不是用心清楚看見或真正看見。當你完全地知道、見到並瞭解了假名,你就不會再執著於假名了。從培養覺知而生起的智慧是一種真智或洞見。
接著,你知道名—色,心會知道念頭的出現。持續培養覺性,當念頭出現,你應該看到、知道和領悟它,但是不要“瞪”(不要刻意)著它,不要停止培養覺性。此時,你會知道“境—觸—流轉”。境指一切存在或生起之事物(此處的事物不僅僅指物質,而且包括一切心可以接觸的物件);觸意思是洞見它、當下其本來以及自心親證;流轉意思是流轉變化。所謂的“境—觸—流轉”,意思就是說你自心親證一切流轉變化的事物。
當你清楚地理解了這回事,你就能看見、知道、領悟並真正觸及貪、瞋、癡,因為它們就是『境-觸-流轉』而已。而當你覺悟這些之後,你心裡會非常高興,而且能見到受想行識並不受苦,這就是清淨的生命。這時內心會生起喜悅,你的心會從一個層次提升到另一層次,此時智慧升起,無明就會立即消失。此時繼續練習;出現喜悅時也不要執著。當智慧生起後,覺知會變得輕盈,不再像從前那樣充滿力度。從此時起,智慧一旦升起就不會忘記。
要繼續練習,而且對動作的覺知會越來越多。此時解脫智慧自然會生起。你將會知道、見到並瞭解煩惱、貪欲、執著和業行;而當你清楚地見到並真正的瞭解,那麼煩惱、貪欲、執著和業行就會減少甚或消除。當解脫智慧生起,你會對來自自心的智慧有絕對的信心。注意!當你知道到這一層次,喜悅會再次生起,你要小心!不要執著它。
再繼續練習,你會知道並領悟戒、戒蘊、定蘊、慧蘊。你會知道“戒”是指身口意方面的平常心,亦即中道;蘊是指裝放相同某一類事物的容器。戒蘊就是指各種身口意平常心的集合。定蘊是指正定的集合。慧蘊是指解脫智慧的集合。斷除粗重的煩惱後,“戒(平常心)”自然就會生起,粗重的煩惱就是貪瞋癡等煩惱以及染著、執著和業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戒”能使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而且不必另外單獨的去持戒。
煩惱可分為粗中細三種。定是除去中煩惱的工具,中煩惱有三種:亦即貪著奢摩他的寧靜的欲漏(還被貪著所系縛)、有漏(還被存有或苦所系縛)及無明漏(還被不知或無明所系縛)。智慧則是除去最後細煩惱的工具,細煩惱就是指無明。在知道並瞭解戒、戒蘊、定蘊、慧蘊之後,你將知道並瞭解二種定:
1) 專注(奢摩他定):這種定是不具足解脫智慧的。
2) 內觀(毗缽舍那定):這種定是你清楚知道、真正知道以及清楚見到、真正見到而現起的寧靜。藉由培養覺知,這種寧靜會自然生起,因為這種定是當下現成的,它本來就在那兒,你不需要去創造它,它是遠離貪嗔癡而自由的寧靜。當任何事情發生,覺知也會立刻顯現。因為覺定慧早已存在,而貪嗔癡則無法生起,但是如果你不培養覺知,讓它顯現出來,那麼即使它本來既有,你也不能得到它。
然後,你將知道並瞭解功德與過失。如果真的有個地獄,你會清楚知道:由於你某種身口意的各別惡業以及三者共作的惡業,因此自己將會墮入何種地獄。至於善業,你也會知道它們為什麼會帶來功德福報(不是佛菩薩給你的,是你種下的善因善緣成就的),而且如果真的有個天堂,你會清楚知道:由於你某種身口意的各別善業以及三者共作的善業,因此自己將會去到哪個天堂。
當你練習培養覺知而通達最後一個所緣物件時,就會達到苦滅(苦指不堪忍受),你將會真正知道、真正見到、真正瞭解(中譯注:這是隆波田所說四種智慧的最後一種),且心中不會再有疑惑。你內心會有最後一次改變。而唯存一顆清淨、光明、寂靜的心,一顆鎮定的心。
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他的餘生就能安住在圓滿的覺知和解脫智慧當中,因為無明已不復存在了。但是他還是會有感受、知覺、思惟和認知(受、想、行、識),而且這些都不再有苦。這樣的人他清楚知道、真正知道以及清楚見到、真正見到了如實的真理。
後記:謹謝隆波田
我最初知道隆波田是因為閱讀了他的一本叫做“心地光明”的泰文法談集要,這也是我首次閱讀有關佛教的一本書,而且是讓我看得欲罷不能又愛不釋手的佛教書籍。後來,我讀遍了所有能找到的隆波法談的書。
當我對他的教導有了信心,我決定練習隆波田的動中禪。起先我以書本為指導獨自練習,但是沒有修學成功,因為我沒有正確地瞭解技巧。1985年十月隆波田正好停留在曼谷近郊的南來寺,因此我就前往參見。經過他解釋該怎麼練習(即持續不斷地保持覺知)之後,我就開始在他屋外的門廊做規律動作的練習。在我練習時,隆波就在我身邊看著,他教我要持續不斷地覺知身體的動作。經過一小時的練習之後,他問我一些問題看看我對身-心(色-名)的瞭解如何。我可以清楚地瞭解身-心、身的動作、心的動作、身的疾病、心的疾病、「苦.無常.無我」三個特性、世俗法(ꄊ^、宗教、佛教、鬼、神、地獄、天堂、罪報和功德。之後隆波要我停止練習,並且告訴我什麼是觀障——即不斷地攀緣自己以外之物,而忘失當下的自己。
我非常感激隆波田親切的指示我這一條滅苦之道,他讓我從此得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新生命。他沒有要我留在南來寺,反而指示我應該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練習動中禪以培養覺知。我嚴格地遵守他的指示,那對我的練習很有益處,因為我之前沒有學過禪修,所以我從來就沒有背離真實的正道。每次我自己內在生起了智慧,我就把日期記下來,而當我後來告訴隆波我見到並知道的境界,他都只是點個頭然後告訴我繼續練習。我問他有關「法」的問題,他也從來都不予回答,而只是說:「繼續練習,到時候你自己就會知道。」我一直都聽從他的教導。
如今我能證明隆波田教導的真理。在我遇見他之前,我從來就對宗教、做功德、持戒不感興趣。隆波田讓我知道、見到並瞭解我的生命與內心。因為他是真正知道的過來人,具足非常深刻、敏銳的知識和
智慧,能遇見並認識他的人是非常幸運的。我們無法知道:這樣的人何時能再次出現在這世間。
任何真正知道隆波田的人都會認同我的看法:他的外表並沒有什麼特別,而且在一般人的眼裡他看起來就只是一個平凡僧而已,但是雖然他的態度隨和,方法又輕鬆愉快,他有一個非常堅定的目標。他有著極高的智慧和殊勝的教學技巧,為我們指出一條最直接又簡單的道路,達到最困難的覺悟。因為他是清楚並真正知道的過來人,所以他的法談不是從書本來的,而是從他自己親證的直觀智慧流露出來的。他的談話非常深刻、一針見血又吸引人,讓許多人深感興趣,但是還是有些人無法接受他所要說的,對他有負面的批判,而無法見到他的實在與真誠。由於慈湣眾生,隆波田
向人們解釋他自己體證而發現的真理,希望其他人不致誤解或修錯方法,而浪費時間,他對我們的慈念與天同高,與地同寬。
禪修是最讓隆波田感興趣的事,他非常注意學生的練習情形,密切地跟著他們,當他們修行有了問題他就在那裡,儘管病情持續地惡化,他從不擔憂自己的健康。我要他多休息,不要再這麼頻繁地四處旅行,因為那些使他變得疲累又虛弱,但是隆波回答說:「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要更認真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教導。任何親近過他的人都知道:一旦他決定做什麼事,隆波從來不會改變他的心意。他要給全世界的人一個機會——不管他們什麼國籍、性別或年齡——讓他們知道他自己親證而發現的真理。他要我們所有人都瞭解:我們追尋的安詳寂靜在不遠處——只要
我們反觀自己、探究自己,就一定會找到真正的喜悅與寂靜。
隆波田是佛陀真正的弟子,與佛同心、同行、同知、同見。他是我的家人最尊敬的僧侶。他的談話理性而讓人無法反駁,而且他用自己的生命擔保,要我們自己去發現他所說的真理。許多人,包括我自己,最後都自己親他教導的真理。自從他親知親見真實的正法之後,隆波田奉獻他的餘生教導別人,後來被諸多正法的修行者公認為「培養覺性的傑出禪師」。
一個從來不曾練習任何禪修以及從來不曾致力於佛典中教導的人,他不會執著和抓住過去的知見,
因此反而能夠進展神速;而學過專注的人會習慣于修專注的方法。隆波田總是告訴他的學生不要專注,
只要覺知身體的動作和念頭。他這麼教導是因為覺知是最最重要的事,它可以使我們成就戒定慧。
我們應該不斷地培養覺知。當我們有了恒常圓滿的覺知,它就會變成「念住」(覺知的四個基柱:
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而我們會親證所謂絕對的自然狀態與自主。我們將會有解脫智慧——知道、見到與瞭解。
我們應該練習到能夠持續如鍊地知道並見到自己的身心。但是要注意!當我們越來越知道並瞭解真理的時候,會生起一種禪悅。不要去管它!不要停下來!要繼續練習覺知,否則禪悅就會成為一個使你達不到目的地的大障礙。這種禪悅叫做喜障(思惟而知的智慧),是一種虛妄的、會迷惑人的
智慧。另外,當你練習快到終點的時候,又會再次出現禪悅,這最終的禪悅叫做顛倒障。這種禪悅非常
危險,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落入"禪狂",變得狂惑並堅信自己成了聖者,如此一來,便將誤入迷途而不能
覺知自己。修行人一定要非常小心,千萬要記得執著禪悅的危險。當它出現的時候,就如你覺知念頭
那樣,只是知道它、見到它、瞭解它,並且繼續培養覺知。隨時隨地帶著覺知,你就會安全抵達終極
目的。
練習時,不能對修行成果有所期待,不能有任何妄想,你必須正確並持續不斷地精進練習,但是練習當中不要過度嚴肅認真,那對你的修行沒有幫助。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我能保證這個教法是真實的
正法,所有人都將能夠知道、見到並瞭解同一個東西。當你的練習到達了終點,你會自知那就是終點了,你將不再有任何疑惑。你會親見生-滅的狀態——那是你從來不知道、從來沒見過的境界,是頓然而至的,不是可以預期的,它就只一剎那間頓現而已——甚至比念頭還要快。當你親證這個境界,情緒思想等念頭就不會再生起——你證得了苦滅。無明()永不復存在,但是,你還是會有不再有苦的感受、知覺、思惟、認識(受、想、行、識)。你還是可以繼續你的日常生活,依著平等舍心的中道,履踐你的責任。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7-31 17:45:00
大推。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1 14:16:00
極品 ~ ~ 大推 .我朋友跟我的"互動"與方法和隆波田與作者如出一轍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1 21:00:00
怎樣的互動啊?分享一下。。。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08:38:00
讓我想到很早期時,他最先告訴我的一句話:舉手投足如實觀察,起心動念如實觀察,心就在那裡 ; 十多年了其實在某些關鍵時刻或走偏時,當頭棒喝XD ; 他的方式觀念,類似禪宗直指人心;各種角度不同方法都有,最後指的卻是同一件 事;ex.有疑問時(當下覺察 念升滅),無所住,所以根本無法問問題;最近悟四個字:一念無念隆波田跟作者說:繼續練習,到時候你自己就會知道。rabbit1974,有什麼心得分享一下嗎 ^^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2 10:59:00
龍隼大你好,謝謝你的分享,我才學佛2年,在身受心法方面有一小段近程,有前進時自己真的會知道,不過心跟法是比較深入的,尤其是法,法身,就是身體以外的所有境界,這個還得到很後面。。。其實要進步得快一點,基礎聞思要夠,四聖諦這方面,因為這方面的東西不夠了解就要進入禪修是有困難度的,因為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會被色聲香味觸法牽著鼻子走,即使努力練動中禪,也時不時會被境界挑起你的貪瞋癡,安納般那念不錯,這個練習可以讓你比較容易在起貪與嗔的時候馬上發現,然後用四聖諦的理論去解,在這些基礎下練習動中禪會更有效率,作者似乎沒聞思基礎,我不知他的狀況,但我們都被環境影響太深,除非能夠跟小孩一般天真無邪,夠純真的人,其實是完全不要接觸經文理論就進入禪修是最好的開端,你可以觀察,過於執著經綸者,最終就是成為學者,本末倒置,但禪修過於用力也會是覺知的障礙,所以隆波田的方式很好,輕鬆的練習,妄念讓它過去就好,個人覺得念佛法門可能也是同樣的初衷,專注在佛號,不去想事情。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11:11:00
像小孩一樣天真無邪,的確是如此,第一次很大改變是看完一部電影叫美國心玫瑰情(電影版古早心得文還有),感覺到風的存在,騎腳踏車在鄉間小路,突然"想起"兒子那種純真之心,結果朋友告知那只是"靜的覺受"不用想太多... ; 我最期幾乎都沒看過什麼經文,頂多朋友講個幾句勾起我極大好奇心(ex.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生像是玩遊戲..etc.),某天的確有個很大的頓悟,從此之後,已經無法回到那間屋子了(就像隆波田講的房子裡繞的例子),你突然發現你 在,卻不在屋內(一切妄心執著,相,思考停止),同時領悟到身體"痛",心不痛;不過之後混混厄厄到現在快10年,看了很多經書,阿含,奧修..所有都看,看的津津有味,但你說的對,觀念正確很重要,但有了基礎觀念後,甚至看了太多,你若無法消化(哪怕只是一句經話),歷緣對境,心隨境轉,無法使力,也是沒用##打錯## 兒時 , 小時候 ...不是兒子=.=那時還沒有最近還是回歸到這個起心動念如實觀察,習氣深厚尚需好好磨練磨練,隆波田比喻真的很有趣,可以看看相關的抱歉,上班一股腦兒(笑)打出來,太多錯字XD , 請問你為何會叫我"龍隼"?所有法門,經書,方法...我覺得都是一樣的,內觀自心是關鍵,不過正常都是反其道而行,心外求法~繞阿繞的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2 13:44:00
hayabusa好像是龍隼,呵呵,還是我記錯了?我在知道隆波田之前也是用一些方式在練習,那是法師教的,比如走路時,腳抬起來,移動,落下,觸地,吃飯時也專注的吃,這些,不過工作很忙,雖然工作中也在覺察,但時常會忘記,應該說你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在看你的身體,不過隆波田的方式我也會來實行看看,我自己看過的經文只有心經,其他都是看法師講經的影音,所以沒有宗派的成見在,不過四聖諦蠻重要的,習氣很重,知道貪瞋癡的來源時,能用正確的觀念去轉念,禪修時較有成效。。。美國心玫瑰情我有看過,不錯看阿,六呎風雲也不錯,看看無常。。。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13:53:00
扼..不是:(我用)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自己身體其實沒辦法用言語,用文字即著相,念頭一動即非嗯~ 加油吧 時時刻刻覺察 , 當念無常文章裡:這種寧靜會自然生起,因為這種定是當下現成的,它本來就在那兒,你不需要去創造它,它是遠離貪嗔癡而自由的寧靜。
作者: rabbit1974 (三杯兔)   2016-08-02 15:58:00
穫益良多。。。
作者: hayabusasean ( ~ ~ ~ )   2016-08-02 17:17:00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