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我對當前佛教前途的看法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1 12:26:52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以下謹針對誤解問題說明。
: ※ 引述《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之銘言:
: : 你這個說法連很多南傳學人都不能接受,甚至違背經教。真正上根器者或愈接近佛世
: : 的行者,都是修四禪八定得俱解脫。
: : 而純觀行則是在兩千年後才開始應機。斯里蘭卡佛學博士釋洞恆的博士論文(佛教的禪
: : 定與解脫)更是普遍考察巴利三藏與阿含提出一個結論: 不修定無法解脫。
: 我的意思並非上乘沒有修定,而是解脫慧力必須來自修觀。
: 而大乘所言的小乘觀法,往往還是限於修定,並非真正修觀。
這我確定樓主完全誤解。
就您所說的而言: 小乘限於修定並不正確。下段會說明。
: : 你這恐怕是誤解說一切有部,經量部或俱舍論的方法。
: : 根據俱舍論的內容來看,它很明白的寫出先觀身受心法,如下偈語:
: : 依已修成止  為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 : 自性聞等慧  餘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 : 他並無直接叫你"觀身不淨...."。這個口訣說實在是為方便大家如理作意用的。目的
: : 是讓信徒平時能夠經常觀照,增強出離心。
: : 以禪師的立場來看,他一定是叫你先觀四念住,不會告訴你要觀成什麼。例如本論,
: : 他指出要自相(各自的特性)與共相(共同的特性,二個一組或三個一組或全部)二個
: : 部分。
: : 但以論師的立場,他就會把目的寫出來。
: : 例如: 別相念住: "此四念住如次治彼淨樂常我四種顛倒。"
: : 總相念住: "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 空非我。"
: : 再者,這種四念住的觀法與部派的禪師教學傳統有很大的觀係。而且絕非如您所述在
: : 修定。
: : 修定的部分,在別相念處的前一個,也就是五停心觀。讓心成為"心一境性"。
: : 另外,西北印的部派佛教的禪法對中國影響極大,在天台慧思禪師的著作裏也有談到
: : 四念處的修習,但只有看到身念住的詞語,沒有看到"觀身不淨"這種用語。
: : 而您提的修法,請小心確定是否為部派自己的別說,或是論上才看得到的修法。
: 希望是我誤解!
: 所謂 "此四念住如次治彼淨樂常我四種顛倒。"
: 就是指以「身受心法」四處如此次序對治「淨樂常我」的顛倒見解,
: 所以才會對應而有「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說法。
: 但當有修法有對治之相,心想就會有對應的定境取相,就非正念觀照。
: 希望是我所讀大乘書籍有誤,但我所讀修法說明,判斷並非正確慧觀方法。
: 至於"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四行相。所謂非常、苦、空、非我。"
這你誤解了。對治「淨樂常我」的顛倒見解不就是所有佛教共同的教說嗎?
而且這四個特質不是分別對應到一般凡夫對身受心法的謬見嗎?
我們可以從經論來看: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三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二
"經說。於身住循身觀名身念住。餘三亦然。 諸循觀名唯目慧體。非慧無有
循觀用故。...............................若有能於身住循身觀。緣身
念得住乃至廣 說。世尊亦說。若有於身住循身觀者念便住不謬。然有經言
。此四念住由何故集。由 何故滅。食觸名色作意集故。如次令身受心法集。"
從此段可知: 他的觀法是"身住循身觀"乃至"受住循受觀"..等等。也就是"
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而大乘的大般若經也是一樣的說法。比如: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八           
"﹝經﹞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所謂四念處。何等四?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內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
不可得故。外身中、內外身中循身觀,亦無身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
,除世間貪憂。內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外法,內外受、內外心、
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須菩
提!菩薩摩訶薩,云何內身中循身觀?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時知行,
住時知住,坐時知坐,臥時知臥,如身所行,如是知。須菩提!菩薩摩訶薩
如是內身中循身觀,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
您可以發現到它們的觀法都是針對實際的身受心法去觀。而不是憑意念去想
像一個身不淨。受是苦...。
如果是憑想像來集中一處成為心一境性。那確實是修定無誤。
但是從大小乘經論來看,其四念處確實符合觀禪的定義,能得到能得解脫的
觀慧。
另外,俱舍論裏頭講到的止觀法門,特重出入息念,也就是安那般那念。
這種方法有個極大的好處: 從修定到修觀一路免換方法,可從五停心觀一直
修到解脫。為什麼?
因為只有這個方法與界分別觀兩種業處,是以實際存在的名色法為所緣,可
以同時修止與觀。
而安那般那的好處是可以遍及四禪八定,極有助於把粗的心切至最細的狀態
。最能觀察到各種微細的生滅現象。以此止修觀焉有不証果之理。
此外,當你修四念處時不止只有觀你當下觀的念住。通常都會帶動其它的念
處的進行。而最後一定得觀法念處,將自相與共相的觀察彙整得無漏慧。
另外,鄙人提醒閣下一件事: 當你用極深的禪定看到非常微細的小粒子,或
稱極微或稱色聚的基本單位。不是一定也會發現生生滅滅的現象嗎?
這個剎那生滅現象無論有部,經部,俱舍論,乃至大乘都完全同意。這是止
觀禪修者一定會發現的。
是故你所謂小乘只修止,只是你不詳究大小乘經論的部派徧見。
: 是指觀者應證所觀是無常、苦、空、無我。
: 可這有個重要關鍵,正確慧觀並非證得概念法的無常、苦、空、無我。
: 也就是說,你並非證得你面前觀照的東西是無常、苦、空、無我。
: 譬如你說你的禪修觀察到你的身體原來是許多因素組合而除此之外沒有實體,
: 所以你就證得你的身體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錯誤的身念處!
: 這是你的禪觀定境,並非真正慧觀!
: 真正慧觀是你觀察到你的身體只是許多生滅不已的因素蘊聚,
: 而每個生滅因素由於生滅即逝,所以你體驗每個因素的無常、苦、空、無我,
: 因而你體驗到你身體的無常、苦、空、無我!
: 前者是你的想像體會,後者是你的直覺體驗,兩者是不同的!
: 前者就會發生人空而法不空的問題,這就是大乘誤解的小乘問題。
: 後者必須先證法空,然後才證人空,這才是正確的慧觀。
: 所以我才會說大乘的四念處有誤解,不然就不會在人空法空的根本問題上搞錯!
: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句,就是容易導向前者誤解。
: 因而就容易以為一切事物唯依因緣條件,脫離因緣條件並無實體,所以是空。
: 但這不是佛陀原意,上乘所謂事物之空,是構成事物的根本條件因素是生滅無常,
: 因為一切事物根本因素是生滅無常而無我而苦,所以一切事物是空。
: 事物根本因素就是究竟法,事物就是概念法。
: 上乘慧觀是破除概念法而見究竟法之生滅無常,由證得究竟法空而體驗概念法空,
: 也就是由證法空而見人空。
: 大乘誤解是在於以為概念法是究竟法所組成,脫離究竟法的組成條件並無實體,
: 所以概念法就是空的,才會批判小乘是人空而法不空!
: 而大乘所謂證法空的重點,乃是觀得究竟法如幻(識蘊作用),而非重在生滅。
: 所以當大乘修法證得生滅,就會轉向返尋自性明覺及顯現廣大境界,
: 不再深入觀生滅至壞滅至證入初果涅槃,而將此稱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但這其實還是在生死境界中!
閣下對空義有非常嚴重的誤解。
首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句話完全正確。佛陀的教說的核心就是緣
起法。可不是剎那生滅法。也就是萬法無有其本質,都是眾緣和合而生。
所以指陳大乘法師之說法為謬說實為自己謬見。
你最大的誤處就在於把觀察到的生滅誤認為真實究竟法。何謂究竟法? 不能再
切割的最基本法。所有的概念法都是由其組合而成。
再者,不管有部還是你尊崇的上乘都一樣,當一個觀禪行者用止觀力看到極微
細粒子的時候。一定也會看到其剎那生生滅滅的現象。
但剎那生滅就是無常嗎? 非也。
如果一個基本粒子永遠以每秒一兆次的生滅讓你觀察到,但每一次生時你看到
的相都一樣。這能叫無常嗎?這根本叫動態的常。
因此,所謂無常,空,是發現它們的生滅是有原因的,而且也確實知道原因何
在,是親見,是親証的。
也就是見其苦而當下知其集。不知集便不見法,不知集便不知空。
因此,如果當行者看到現象不斷分析,確實會親証到各種色聚的成分生滅聚散
的原因是來自於眾緣離合的"集"。
但是,這些行者,往往分析到最後發現到某個scale的粒子雖然也不斷的生滅,
但是長相不變,更看不到它能與任何其它的緣有任何的關連。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種情形。知其生滅,卻不知其生滅的因緣為何?
雖然基本上的五蘊的苦集諦已然被肯定,人無我沒問題,但法無我就有問題了。
因為所謂的不知其因的剎那生滅能叫究竟法嗎? 所以才會有各種的部派見解出
來。
例如有部的法的三世實有。認為四大不同種的極微是真實不壞的。雖然會剎那
生滅,但不改變其質與相。
又有如分別說部(就是你所說的上乘) , 為了避免被批評為斷見,於是立一個有
分識。
由此識作為被滅後,與下一個生滅之間的橋樑。 也就是說有分識是剎那生滅的
"集"。
如此一來,無因卻有果的窘境才能化解。但是這樣一來便與空性,唯識,如來藏
等大乘搭上線了。
[這好比色法能不斷在實部(生)與虛部(滅)切換,實部在損耗,虛部在計算整個
法界因果以決定下一個相該生成何樣,並在下一個生的時間點顯現。
這很有趣,因為電機工程領域的數學,也是實部表損耗( R:電阻),虛部表能量不
滅或再生(L:電感,C:電容)]
而大乘的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就對這種空的不徹底,到最後只能用哲學理論解釋
的部派說提出嚴厲的批判。首當其衝的自是有部的三世實有。
再者,那些行者所碰到的困境,在能進入大乘甚深三昧的行者是不存在的,不僅
可以用哲理破斥基本粒子的存在。
也就是這此粒子是可以繼續切割到無限小的乃至於虛無的全空狀態,更可親証一
切法之集因與其虛妾的本質。
是故部派的法空觀,其實仍是不夠徹底的,它所觀的究竟法實乃是看起來接近究
竟法的概念法。
由此看來,大乘批判二乘法執未斷,完全合理。
所以,閣下誤解因緣法應當確立無誤。佛陀與龍樹菩薩的意思,您完全搞錯。
再強調一次: 苦而知其集才叫親証因緣法,知剎那生滅而不知集,仍未知法空也。
昔日舍利弗聽到人念誦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當下証果。
要注意啊! 人家可不是聽到"諸法剎那生,諸法剎那滅"而証果的啊!
話說完了,所以您以下所言乃至您下一篇都是誤解。
以下恕刪。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06:00
il網友既然認為ami錯(這當然也"有可能") 其實可以從16觀智角度一階一階指出ami這裡體驗錯那裡體驗錯這樣 il的反駁就有了層次 不然 架構上ami仍然屹立啊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   2016-08-21 13:22:00
如果第一觀智就錯了還須再破?覺音尊者沒錯。16觀智也沒錯。錯的是人的誤解。對緣起誤解還有什麼好說的。
作者: rc60710 (抑惡揚善)   2016-08-21 13:32:00
101是從頂樓開始蓋起的嗎?地基蓋錯,還沒垮掉就想住到頂樓去?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3:33:00
其實我保持開放心態 il對觀智頗有心得 目前情勢是與ami各講一套--不然這樣 連南傳yogi等高手也指出ami對阿毗達摩的理解有誤 宜以il理解的為準 那就可結案這或許是一個解套"方式" 從自家內部反證其自相矛盾不然 因為前提的"空性"已解讀不同(佛版也有此主題)出發點沒決定出合理性高低 不同立論脈絡將各自演變~再不然 基於il走大乘 我也誠心想聽聽il基於對空性的理解 所展開的菩薩乘52階的修行心得 可否採架構式來至少在il已經修到的次第分享一下~我們即可對照出 未掌握空性真義的ami所描述的修行體驗如il所說ami為錯v.掌握空性真義的il 據以修行的至今體驗"真相"則是?ex.若il在"某信""某住"階段 就依架構分享一下先前各前秉持空性真義而觀慧的前幾信前幾住的各階心得成果對大家會有幫助~薩度~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7:17:00
認同i大,法沒問題,多半是解讀的人誤解。覺得某些朋友這樣跨傳承的論述,乃至於直接下斷語很"抖"以末學自己所學北傳淨土宗而言,光是同一個傳承的各個祖師大德注疏的差異性,都要花不少時間去融通了。更不談同屬北傳其他傳承的學習理論方法次第,可以說完全不瞭解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可議論的空間。若再談到南傳、藏傳這類跨更大的修學差異性,想都不會想~以C大為例子,南傳恐怕光"彌勒淨土"這個修學認同就很難被南傳大德同意了,C大自己又該如何融通南傳修學與北傳淨土兩種完全不同方向的學習路徑 ?又如何將十六觀跟彌勒淨土三輩修學結合 ? 這是很難的。有些根本性的問題,已經不是網路上這樣隨口談談而已,在實修上的傳承,會有非常大的差異性,這是要瞭解的。並非我們不贊同討論,只是有些沒學過討論起來意義不大。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7:49:00
我比較好奇的是il覺得am說的第一觀智哪裡說錯了? 你不能說因為不同意他前面的引論就說後面的敘述都錯啊 高階觀智我沒經驗不敢講 但是初階觀智部分我讀起來沒什麼問題的呀 XD究竟法是有嚴格的定義的,不要用你覺得不夠究竟的理由就張飛打岳飛好嗎?這樣的邏輯謬誤有失你應有的水準喲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18:19:00
il對唯識有研究 能否也分享一下北傳菩薩乘的已修位階的親身(依大乘版本空性所得的)觀看實務?這對其他網友而言 會有震撼力 畢竟原則可查書 而實修成果是真是假 一些神棍就絕對講半天但漏洞百出只有實修者所言不虛 當初我也是讀到南傳就此的嚴密網路(不知誰寫的)心得 而判斷南傳法義幾乎可無疑了北傳的菩薩乘52位階 各階修得後的修慧實際觀照結果太少見了 很少聽到北傳僧俗演說"親身觀慧經驗實況"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8:44:00
i大想表達的,應是天台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也是漸次止觀當中所談的 二乘禪門 跟 菩薩禪門之間差異,前者屬以"色"為禪門,至九想、八念、十想、背捨、勝處,一切處、次第定。又名 滅法攝心。後者的禪法,則是以心為禪門者,用智慧反觀心性。如法華、念佛般舟、首楞嚴諸大三昧。又名非出非滅法攝心.一開始的對象就不同了,後頭的修法差別就更大了。略言之,同樣聞聲音,二乘所觀的可能是聲音的生滅相,大乘所觀的是聲音的聞性,聞性聞。聞性沒有色相、沒有實體、怎麼觀 ? 怎麼聞 ?這就是大乘強調要修六度開般若智慧的原因,要用般若觀。這種觀法,怎麼可能跟南傳十六觀的概念法究竟法混為一談~問題就出在這邊~這也是為什麼禪宗這麼強調開悟的原因,悟後才能起修。但這種接引根性多屬上根性修行人,前世的波羅蜜修很足,一般喜歡修禪的人,上如果上不去,又不肯老實從基礎累積一遇到南傳有清楚 "對象" 的禪觀修法,當然一下子就變心~末學自己就是天台止觀的門外漢,尚且都能看到這些差異性其他想瞭解北傳止觀禪法的朋友,若不抱持謙卑恭敬心去跟天台止觀的內行人請教,怎麼可能學到北傳的法要。另外大乘修禪,一開始就嚴格要求持淨戒、發菩提心。種子不同,修出來的果報自然也完全不同。諸如此類種種,都是不同傳承的差異之處。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19:00
「變心」..所以學佛也要對宗派法門忠誠就是了。XD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9:23:00
當然要忠誠,不然怎麼能學出東西 ?我記得好像在阿姜查尊者的書當中就提到,當年跟他一起去拜師學法的一群人,真正吃的了苦堅持下去的就只剩下他。其他人都是半途 "變心"。你們認為我一個學淨土宗的,怎麼有辦法跟你們談這麼多,我如果告訴你,我這些全部都是從淨土宗一個傳承學到的,相信嗎 ?一門深入的重要性就是在這邊。法法有差異,但是法法又有匯通的地方。"忠誠"有一個前提,就是末學之前一直問a大的,接觸佛法有沒有很清楚明白的知道,你想要在佛法當中求什麼結果 ?這是每個人自己可以掌握的道心。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40:00
漢傳常說佛陀說法八萬四千法門 離開不適合自己的法門 抉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 如果能從此專心研修 這在你眼中看來也是變心是吧 XD 真是夠囉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9:42:00
y大,關鍵在後句阿。當你抉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後,你願意忠誠的去修嗎 ?佛陀當年在學外道,都是外道當中的"成就者"。他苦行,也是所有苦行者當中最苦的。這層表法,忠誠嗎 ?求道就是要有這樣的心才能開花結果。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46:00
對呀 從鬱陀羅摩羅子的角度來看那個釋迦族的沙門也變心了但是佛陀很清楚的是這樣的法門不是他追求的那條道路 amidha前文中提到的那樣的比丘例子我也認識幾個 總之自己清楚自己要追求的是甚麼就好 離開北傳顯密 在南傳的修行路上完成十六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9:48:00
學南傳就要有心去證四果,學淨土就要有心見彌陀。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48:00
觀智修行 這不是變心 是值得隨喜的一件事反之亦然 如果覺得南傳解脫道不是自己的追求 往北傳藏傳處追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9:49:00
不要十六觀都還沒修一半就跑去念佛,念沒兩句又去修密法~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49:00
求 如果自己清楚有找到自己的追求 那也是值得隨喜的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9:50:00
這才是末學想強調的心態~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50:00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 旁人看到改宗就說甚麼變心 這實在也是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19:51:00
依義不依語,別執著在文字了吧~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19:52:00
很沒必要的誅心之論 很多事 特別是關乎修行的事 真的還是自己最清楚 不需要旁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02:00
有些觀念,末學跟您不太相同。如果前人是有德行、有戒儀、有實修,而成功者。同樣一條路,我選擇了,若遇到障礙,第一個我會反省自己修行哪邊出錯了,不會去檢討懷疑是不是前人或者法有問題~人其實潛意識當中都有一種恐懼,怕走錯路~而要消除這種對於未知的惶恐,除了自己走過之外,前面的那些過來人的"經驗",就顯得非常重要。我想這也是多數學佛人都會遇到的。而一個人對於法的信心建立,關鍵在於一開始這個人學佛的動機與心態(初發心) 有非常重要的關係。我對大乘的學習建立在兩個基礎點上,一、德行 二、菩提心我覺得這兩個東西,是無論任何人心中都認同的,是這個世界乃至於六道十法界都必須的。大乘說這叫 "稱性"。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21:00
這樣說吧 前人有成功者 但是那不一定跟自己相應 我家學是學藏傳的 我也從小親近藏傳與漢傳道場長大 但長大後比較認真要學習佛法時就是覺得藏傳漢傳都與自己不相應 當然藏漢都很多大修行人我知道 但是自己學習以後不相應的感覺那也是真實的要說變心的話那還真是言重惹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24:00
^ ^" 你真得很在乎那兩個字耶~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24:00
話說照你的講法 改宗叫做變心的話 我小時候藏傳漢傳兩邊跑大概就是腳踏兩條船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25:00
意思並不是說不能改變,而是說選擇後要對自己負責。換個字眼 "變卦" ok ? ^ ^"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26:00
嘖 就說了沒必要以旁人的眼光說三道四的 每一個人自己都有自己選擇的理由 尊重 隨喜 很困難嗎?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28:00
那之前yct大的事情,您怎不隨喜 ?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30:00
我隨喜他的選擇啊 不過隨佛知見謬誤以及攻擊南傳 那是兩碼子事 我跟他的討論從頭到尾都跟他的選擇無關 只想駁斥隨佛的錯誤知見而已記得某一篇文章或推文中我曾經講過 一個人就算信的是例如一神信仰這樣的外道 而這樣的外道大抵也是勸人持戒修善 這樣的說法當然我們可以隨喜 但是隨佛那樣的知見是在攻擊整個南傳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33:00
這就是問題所在,a大選擇南傳,末學也很隨喜。但為什麼他要攻擊北傳 ?你知道他前一篇寫的有多難聽嗎 ?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33:00
傳統 這是另一回事 就好像你可以隨喜德雷莎修女的善行 但是身為佛弟子也要清楚知道 基督信仰有很多部分是常見邪見你拿別人的言行來問我 好像我是扁維拉一樣 (?)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36:00
我只是希望你能體諒,感受別人詆毀南傳傳統時的心態~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37:00
這麼說吧 我覺得你要反駁a的批判 就針對你不同意的言論進行駁斥就好 扯甚麼改宗就是變心啊 這種打法根本亂來啊更不用說拿著別人的言論在問我 好像我是a的老媽一樣 無言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39:00
這樣說你可能才能將心比心吧~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50:00
將心比心一回事 你邏輯謬誤又是另一件事 不是說北傳被攻擊你就可以亂套邏輯啊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52:00
你也太罣礙那兩個字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08-21 20:55:00
喔 所以你對改宗說三道四地亂比喻變心 原來是別人在罣礙嗎既然你覺得你這樣的類比沒甚麼可以檢討的地方 那我就不奉陪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6-08-21 20:57:00
那句話只是描述心態上的改變而已,沒這麼嚴重吧~而且重點也不在那上面。= ="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8-21 23:49:00
有沒有攻擊 是不是合理批判 那就鎖定爭議焦點 彼此各援教理 依邏輯依經驗闡述 這種對辯 學術上 以及藏傳方面很鼓勵--固然可能有人實際辯論上在邏輯在經驗上不太正確 以致辯論會有個高低--雖然依我努力思唯 yc與yogi對談/對辯/對打(不管你怎麼詮釋)結果 我一時眼花撩亂 還要慢慢想想-但我不認為這種對辯的模式是壞事~但是Bona你或許剛好根性貼近於淨空所謂不要去研究(所以不知釐清爭議之重要)/(口頭)互相尊重大小乘 小乘是大乘基礎)但實則廣宣菩薩高阿羅漢低以及對小乘觀智的內容"基礎"全然略過--而在持續一年多你不同意我若干見解時 我不是說過我早發現你不太就焦點而各提論證 而是你會多次跳到其他點"回應"你這樣讓跟你對話者很累-學術上 不同意見學者辯論很正常-或許最終有某學派合理性稍低 但總歸兩方都至少應依公認的方法論對談 而"跳針"是公認應排除的方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