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十種觀染是光明、智(般若)、喜、輕安、樂、信解、精進、現起、捨、欲,
: 這其中關於智的修行力量,就與大乘所謂「般若波羅蜜」有關。
: 而因為在此階段尚未證得初果,所以還有身見,才會誤有法報化三身的修行成就境界。
~~~~~~~~~~
: 在此,觀智的無我體驗尚未徹底去除我執,會認為無我就是同於佛性,而佛性就是自性
~~~~~~~~~~~~~~~~~~~~~~~~~~~~~~~~~~~~~~
: ,也就會發生大乘密乘的常樂我淨的自性涅槃見,
: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此句,就是容易導向前者誤解。
: 因而就容易以為一切事物唯依因緣條件,脫離因緣條件並無實體,所以是空。
: 但這不是佛陀原意,上乘所謂事物之空,是構成事物的根本條件因素是生滅無常,
: 因為一切事物根本因素是生滅無常而無我而苦,所以一切事物是空。
: 事物根本因素就是究竟法,事物就是概念法。
: 上乘慧觀是破除概念法而見究竟法之生滅無常,由證得究竟法空而體驗概念法空,
: 也就是由證法空而見人空。
: 大乘誤解是在於以為概念法是究竟法所組成,脫離究竟法的組成條件並無實體,
~~~~~~~~~~~~~~~~~~~~~~~~~~~~~~~~~~~~~~~~~~~~~~~~~~~~~~
: 所以概念法就是空的,才會批判小乘是人空而法不空!
: 而大乘所謂證法空的重點,乃是觀得究竟法如幻(識蘊作用),而非重在生滅。
: 所以當大乘修法證得生滅,就會轉向返尋自性明覺及顯現廣大境界,
~~~~~~~~~~~~~~~~~~~~~~~~~~~~~~~~~~
: 不再深入觀生滅至壞滅至證入初果涅槃,而將此稱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 但這其實還是在生死境界中!
「問問題」有其意義(參考數學史,提出問題並非全然無意義,促進了該學門相關見解
的進展)。
ami大上述說法,可關聯到北傳般若部超級重要的經典:金剛經。
金剛經的「理論架構」,從哲學角度而言來判斷,其非常高深。
呂澂舉出合理證據證明(至少)楞嚴經是偽經,倒也沒去多談金剛經的部份。
而我即便對於金剛經描寫須菩提阿羅漢哭哭啼啼一事有所保留,但也僅能確定「這個故事
」是金剛經作者自行編造,但對於金剛經的「般若義理」我目前僅能如處於迷霧般先假定
其看不出有哪裡不對勁。
金剛經,以及其濃縮版的心經,提到空即是色、提到諸法不生不滅...云云,
將與ami大的正法觀點不同,甚至與南傳對於生滅法的觀點不太相同。這有釐清必要
(因為所謂不同的後果不是「啊,就不同啊,怎樣呢?」,而是「就佛陀教導的道路而言
,對方指出道路要如對方那樣走『才是正確』,你跟他走法不一樣,那麼你原來的路就是
錯的路,走到某階段都應該迴小向大,邁向一佛乘正路),不是「(表面上)互相尊重(
,但實際上後起者的「佛經」否定了前期者的「佛經」上的諸多教法)」、「各修各的」
。因為若對方道路更「高超」而且還全部應該歸為對方那一乘,這意謂全體佛教徒應該
歸向正途(而不只是「各修各的」),不是嗎?若對方觀點合理,我方承認自身原先所選
較不殊勝而非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