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識]與法師的一席話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09:32:41
前言:
各位佛法板的菩薩們法安,初來此板尚未自我介紹,就以這一篇文當作自介文。
本文:
猶記得未學佛前只視佛教為宗教之一,對其並無特別的反感或愛好。直至家中長輩逝
世,見到了喪葬禮節採取佛道二教混雜的儀式,才對其產生了好奇之心。由於自己是學科
學的,學校教授都是教與我們,自古以來西方科學被宗教人士壓迫的很厲害,每每言及宗
教都語帶保留,只說:"就是那回事..."等之類的話語。末學當時只是本著科學精神,不想
"只為反對而反對",便開始了人生旅途中的宗教探險。
起初,就從電視上各個宗教節目去收看,在看了一年之後,選定了淨土宗來一門深
入。這一深入就是五年的與世隔絕生活,一整天坐下來聽經就是聽八個小時,東想西想,
用科學家的思考模式"研究"法師所講得有無破綻。反覆"實驗"的結果,還是不肯依教奉行
。直至實驗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當時是只懂形式上的放下),家人們終究按耐不住,
硬是帶我去寺院找法師對談。但是脾氣絲毫未除的末學,一整個過程就是一句佛號心中留
,不管他人問甚麼做甚麼,一概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因此法師的名號沒記下來,說了那些
話也只剩下片段的記憶。內容只能說個大概,如果有錯誤的地方,請板友菩薩們指正,亦
不要責怪此法師是否有謬誤之處。
末學現今只記得進入一間書房後,大人們安排末學坐在桌子的最前面,等待法師進
來。在法師走至前座尚未坐下來之前,末學的母親就開口訴苦。接待我們入書房的年輕法
師,就建議讓我一人留下好好與說法的法師談一談,隨即便帶著大人們去大廳拜佛菩薩,
於是乎就開始了這一個開導之談。當時法師是問了末學幾個基本問題之後,發覺末學回應
都很迅速短捷,末學現在回想起來,法師應該是知道了末學的態度,即是"我只想專心念佛
,你問甚麼都不重要",所以才會那麼不假思索,毫無顧慮地敷衍了事。他就跟我說了:"我
曾經看過一直喊著阿彌陀佛被抬進精神病院的人,你知道為什麼嗎?"末學馬上反應了一句
:"就是走火入魔吧!"法師見我懂得這件事,安靜了一會兒就告誡末學:"一個拳頭一直緊
握著,握久了就會沒力氣了,你知道嗎?"當時末學沒甚麼反應,法師接著又說:"你一門
深入的還不夠喔!"現在回想起來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當時末學只知道靜坐著念佛,只要
需要動腦筋時,一發覺佛號不見了就"急忙"把手邊的事情放下,等到佛號又提起了,才能
再回頭處理該做的事務。所以說末學自以為當時這個做法是對的,其實是功夫還不夠的現
象(如果末學體會錯誤可以指正)。談論結束之後,法師就向末學的家人們解釋一番,建議
我們去祈請"印光法師文鈔",全家都可以看,這樣是對我最有幫助的做法。而且並沒有帶
末學去見住持老和尚,就要我們下山回家好好修行了。
至今末學很感恩當年這位師父的開導與幫助,不但讓末學能繼續念佛,還得以深入
淨宗祖師的文鈔。如今,藉由佛板板主發起的"親近善知識"活動,讓末學得以與有緣板友
菩薩們分享此事。末學很是感恩,感恩板主的熱心與慈悲心,讓末學能夠法佈施於大眾。
祈願兩個佛板的板友菩薩們都能共修六和敬,共創網路上的和合僧團,帶給這個世界一股
穩定正面的力量。
南無阿彌陀佛。nmamtb合十。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2-10 09:47:00
隨喜讚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7-12-10 10:32:00
應該持續的再回去跟法師確認你的體認。看電視、閱讀文獻都僅只是單向吸收,對內容進行自我理解與詮釋,但卻無從確認那個結論是否正確。親近善知識的目的就在於確認這個過程是否有走鍾的情形。
作者: yaqqq (^^)   2017-12-10 11:00:00
這就是善知識的力量~~~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ultrayoga (天星)   2017-12-10 11:17:00
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7-12-10 11:31:00
道版在隔壁喔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12:00:00
阿彌陀佛,感謝X菩薩的建言,末學確實有這個念頭,待緣成熟,想跟這一路陪伴末學成長的師友們,一一道謝。呵~u菩薩應該是看到末學打了"佛道二教混雜"的字眼,所以開口說幾句建言吧?!(不過我看不懂耶,文學底子差。@@|||)
作者: ultrayoga (天星)   2017-12-10 12:21:00
再換一句話好了,開放意識面對一切。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12:56:00
阿彌陀佛,感恩,末學謹記在心。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2-10 18:40:00
一切緣份都是好的:)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19:11: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19:23:00
不少人遇到過您這樣的問題,有些甚至就換法門了 ~但其實關鍵的問題在於念佛的 "念" 字,念是自心。念佛即是透過這一句佛號,調整自己的心,將輪迴心轉成菩提心,將煩惱魔心轉成佛心。很多人很認真的念,但都是用頑固魔心在念,所以不相應,越念越煩惱,沒有成效就生大煩惱,這些都是急功近利,貪嗔痴的心在念佛,所以佛號融入不了內心。所以一門深入念佛,就像慢火燉熬,要體會的不是佛號念了幾萬又幾萬,而是自的心轉化了調柔調順了多少,與佛的心相應了多少,過去煩惱魔心淡化了多少。這樣念佛就很有味道了 ~^ ^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19:49:00
阿彌陀佛,B菩薩所言甚是,末學未學佛前就屬於性格較頑固型。學佛後,又常常想剋期求證,帶給周遭人不少麻煩。真是慚愧。所幸在拜讀印光法師文鈔之後,逐漸矯正自己的心行,才得以逐漸踏上穩定的步調。這一回則是太過要好心切,簡單來講算是攀緣了,想閉關念佛迴向給即將受難的廣大眾生,又有點不固周遭人的狀況,才會消失了那麼久。^^|||又惹魔障了~久違了B菩薩,我是bbsamtb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0:00:00
^ ^ 末學知道您,阿彌陀佛。其實從您發言可感受,心性非常好,末學也要跟您學習。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0:04:00
阿彌陀佛,慚愧末學自知比不上您阿~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0:05:00
其實末學也是近來學習菩提心,才知道自己錯在哪。法理會講,不代表心性得到調整,心不到位,所學都只是一般的知識與所知障,這是末學打從內心明白菩提心重要後才感歎多年來,沒將老和尚的法聽懂。末學現在或許才算是剛要起步修行的初學者。希望也能以末學為借鏡,不要像我走了很多冤枉路。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0:11:00
末學也是,剛從生死關頭回來,重新開始。一齊加油吧!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0:12:00
聖賢的心,其實都是無我利他的菩提心,只要我們願意修正自心,只管修正自心,自然能契入與聖賢同一心體。那時候的信心就不是教理研究的信心,而是真正從內心覺悟的信心。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0:15: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TonyAnkh (謝定宇(謝爸爸))   2017-12-10 20:21: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1:45:00
話說n大怎會說生死關頭回來 ? 有遇到什麼事情嗎。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2:04:00
阿彌陀佛。受傷又生病,互相影響,惡性循環,一直起起浮浮,常感覺到往生的緣大概成熟時,拼命念佛又好一點,好一點點時又碰巧惡境界來考驗。就這樣拖了快三年,最近才漸漸復原。一直告訴自己是重罪輕報,要誠心懺悔,更要加緊念佛。好在是真的以覺悟的心念佛,似乎感得依報逐漸變好,趕緊做點好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不然醫院診所就像是第二個家了。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2:15:00
辛苦了,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2:25:00
阿彌陀佛,謝謝。一切順其自然,能挑幾斤佛菩薩就讓人挑幾斤,一點懈怠就要再來一次,真的是“磨”考阿。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2:27:00
相信您也收穫很多。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2:36:00
算是有吧!懂得當職業病患,呵~最大的收穫是練習臨命終時如何守住這句佛號。( ′_ゝ`)\希望到時候真能得受用。玩安了,B菩薩,早點休息,南無阿彌陀佛。晚
作者: Bonaqua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0 22:41:00
隨喜您。^ ^ 晚安~阿彌陀佛。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7-12-11 00:06:00
看見樓主這樣的信仰堅定,我就不敢說佛教的源流、宗派的演變,以及現代考證文獻學對於佛教的理解與發現是甚麼...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1 03:42:00
阿彌陀佛,U菩薩法安,末學在讀印光法師文鈔時,有讀到幾篇是提及佛教的源流,您且但說無防,末學會比較兩者說法的差距在哪而做取捨。(^^|||只不過末學有點頑固,請勿見怪)
作者: ptt8592 (明月)   2017-12-11 12:47:00
善知識!修行人通病不出兩種。一、執理廢事,二、執事昧理。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善自護念,共勉之。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11 14:24:00
阿彌陀佛,感恩p菩薩提醒,末學會多加注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