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很簡明,只在於要不要張眼正視。
佛的各種聖號中,包含了「阿羅漢」。
成佛了才能冠上阿羅漢的稱號(因為成佛之時證了十六觀智的最高一階「阿羅漢果智」)
,還沒成佛的大菩薩階段(既然還證不了諸佛證佛果時才證得的「阿羅漢果智」),
就還沒有資格冠上「阿羅漢」稱號,只有成佛以後才能被稱為「阿羅漢」。
說大菩薩地位(境界)比阿羅漢高的北傳像法觀點,完全迴避了這個根本矛盾,
而且為了掩飾這個矛盾,古今北傳法師們翻譯與說法時,有志一同將佛的阿羅漢稱號
翻譯為應供。然後繼續演講什麼阿羅漢是小學、菩薩是中學云云的謬論。
南傳則體系井然,菩薩「未來成佛以後」很無上正等正覺這沒錯,那也要等成佛「以後」
。還沒成佛「之前」,大菩薩(比如說就算依照北傳理論中的登地階段)的地位並不是
一種「菩提聖果」。根本不可以說大菩薩的境界高於阿羅漢,而讓知見上下顛倒。
北傳主流派因為知見不正相信像法而貶低阿羅漢,所以從不發出「禮敬(Namo)彼阿羅漢
‧佛‧世尊」云云的禮佛念誦,以免聽眾聽出不對勁。北傳主流派宣法者眾口一詞配合古
德寧可翻譯成應供(意思固然一樣,但關鍵是應供的譯詞就可不讓聽眾有「成佛前還不夠
資格當阿羅漢」的正知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