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之銘言:
: http://www.charity.idv.tw/r/4.htm
: 阿姜曼正傳
: 阿姜曼也講到在過去久遠的前生曾發過類似的誓願 —— 他的情形,是一個想要
: 成佛的神聖誓願。跟阿姜索一樣,他也是因精進的禪思使他想起了前生的願,以及這個根
: 本的執著反而讓他不願在今生為解脫涅槃而奮鬥。就在阿姜曼開始修持頭陀行,他放棄了
: 成佛的願,因為他瞭解到如果要實現這個願,那要花上非常不可思議的時間,他必須在生
: 死輪迴中不斷地流浪:一次又一次的出生、成長、衰老、疾病、死亡,無限期地忍受憂悲
: 苦惱。放棄了最初的誓願使阿姜曼放下了執著,為他的修行開啟了一條順利進展的坦途,
: 而他能如此輕易地放棄前生的誓言,也意味著這份願力在他的意識中還沒有堅固到不可分
: 離的地步。
: 阿姜曼正傳有提到阿姜曼過去曾發願成佛,
: 不過後來想到要成佛就得輪迴更久更多出生、成長、衰老、疾病、死亡太可怕,
: 所以阿姜曼決定放棄成佛的願望成為阿羅漢弟子結束輪迴。
: 第六章 一切方論
: 上座部佛教論事裡面有批判中有(中陰身)、真如、十方諸佛的錯誤,
http://www.charity.idv.tw/r/18.htm
阿姜曼正傳 (第三章第三節:至高的讚嘆)
某晚,某一位佛陀在十萬阿羅漢弟子的陪同下來看他;又隔一晚,另一尊佛帶領近百萬的
阿羅漢弟子前來。每一晚都有不同的佛陀,帶著不同數量的阿羅漢弟子們來讚嘆他。阿姜
曼說:每尊佛陀所累積的波羅蜜不同,因而跟隨在旁的阿羅漢聖弟子數量也有不同 ——
這就是上一尊佛到下一尊佛之間有差異的因素。
....
阿姜曼回答,他對於真正的佛陀與阿羅漢沒有疑惑。他還會感到困惑的是:佛與阿羅漢證
得無餘涅槃後,應該已無任何殘留的世俗因緣法,為什麼卻仍可以身體的形式現身?佛陀
對他解釋這個問題:
「如果已證得無餘涅槃的人想要與那些尚有餘蘊且已證得有餘涅槃的阿羅漢互動
,他們就一定會暫時呈現出世俗的形象來跟他們互動。然而,如果雙方都已達無餘涅槃,
那就完全不需要再用世俗的身體。因此,當處理世間法的時候,才有必要使用世俗的身體
;但當世間法已經完全超越後,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問題了。」
「諸佛都是藉由禪相來得知過去與未來的事件,這些禪相都象徵最初發生問題的
世間緣起法。例如,當某一尊佛想要知道在他之前諸佛的生活,他就必須以每一尊佛及其
當時生活環境細節的禪相為所緣,以此作為直觀的方法媒介。如果事件本身已超出了世俗
相對因緣法的範圍,例如徹底的解脫自在,那麼就不會有任何的禪相出現。正因如此,過
去諸佛以約定俗成的世間概念法為理解的共同基礎,就如同我這裡所示範的。我與一切阿
羅漢弟子們,必須以當初世俗的形貌出現,這樣你或其他人才能憑此得知我們的外表。如
果我們不以這種方式現身,就沒有人能感應到我們。」
=
大乘法性身,四聖法界,一真法界說 ?
談個小趣聞 ..
有一天,小明拿著一把尺,垂直的看,A點與B點,有所謂的高低差距離,
但把這把尺平行著看,發現A與B的高低差的觀感消失了。
小明又把這把尺,直直的平視眼球,發現A點與B點之間,有一種 "遠、近" 的觀感,
但他嘗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又發現A點與B點的遠近觀感又消失了。
之後小明,明白了一件事,原來是自己長期以來都用直線式思考模式與認知在看事情,
原來,二法 與 不二法。只是二種視角,對於實相的詮釋方式。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時間差,乃至於生滅、無常、先後..等。
或許都隱藏著另一個視角的詮釋去等待人們發現。
而佛法某種程度也是在訓練、打破、翻轉這種大腦直線式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