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一點點淺見。
是否發揮微言大義姑且不提。
畢竟這部份依各人體悟而有別。
但這句乍看之下簡單,要解釋起來其實不容易。
純文法解釋,
揭諦 gate:中性單數,被動分詞,依囀聲
(按:傳統上把梵語八格稱作八囀聲,對應今人習慣分別是
體(nominativus):主格
業(accusativus):受格
具(instrumentalis):工具格
為(dativus):與格
從(ablativus):從格
屬(genetivus):屬格
依(locativus):位格
呼(vocativus):呼格)
源自動詞 √gam 離去、往,可轉指通達、證(這詞似乎巴利語同型)。
到這裡形式上都還好。問題是,
「在那已經被離去的」?有點難以理解。
(又,此處「揭」取「其謁」這個切音,是個相對少用的音。)
(什本用字「『竭』帝」發音上較不易引起誤解,
玄奘改字,或許是覺得「竭」易起語意誤會?
但「揭」字在中古漢語其實是個多音字,
偏偏今天無論官話音或閩音變成的單音字皆非那個陽入的對應,
相當麻煩。)
波羅揭諦 pāragate:與前同,只是前方加了 pāra 「渡過、彼岸」
波羅僧揭諦 pārasam.gate:多出 sam. 「共同」
(這裡的隨韻 m. 遇後方 g 變成 ng,
另外梵語的 a 是個 schwa,所以曾攝的「僧」沒問題。
僧字臺語文讀音聲母轉成 ts-,
韻又隨曾攝文讀中古漢語後期音而成 -ing,
稍有失。)
菩提薩婆訶:bodhisvāhā 這句比較沒問題,就是圓滿覺性。
我個人覺得比較麻煩的還是 gate 揭諦 那部份。
google找到這個:
http://www.visiblemantra.org/heart.html
他認為這裡 -e 並不是依囀聲,而就是個主格,
是梵─摩伽陀混合語的型態。
但他的主張也只是供參考,未必正確。
總之如果是猜測個大概的意思,是可以猜到一點。
可是要作詳細的文法解釋,不容易。
我覺得要解咒或解經,可以分
1.字面解
2.心得與發揮
只要不要太誇張,後者未必得與前者衝突。
(但這也是一切世間法的難處:語言文字本身「無自性」,
所有聖言,不只是佛教,到頭來都會面臨詮釋問題。)
不過,盡可能謹慎,
以及就算是(有經驗的法師或大德)發揮心得,
也不要忘了「盡可能」(因難達100%)謹守字面意義,
還是有意義的。
順帶提,由於只是放在末尾,
這句並沒有「皈依三寶」(namo ratna trayāya)
(〈大悲咒〉開頭「南無 喝囉怛那 哆羅夜耶」即此句)。
(此處三寶 ratna traya 作 為囀聲(dativus):向著三寶。
三,traya(adj) 這詞在許多印歐語皆可見似形,
tres、trois、three、drei...
巴利語三寶 ratna taya,三開頭雙輔音的 r 音略去了,
比較梵巴可見後者口語化的簡略情況。)
玄奘譯本在這也沒有 om.,可是他本有(包括藏本),
om. 是印度許多咒語的開頭,並非佛教獨有。
較難細解,茲略。
(另外這字的發音,我個人的理解是,
尾巴的隨韻其實只是個使前方元音鼻化的記號,
若後方有其他輔音則受後方的逆向同化,
若後方無其他輔音,理論上只該是個鼻化音,
但古來漢傳習慣是把他當作唇類 -m,
今人習慣卻似乎多作喉類 -ng,
大約也是難以捉摸吧。)
總之,大致上本咒的意義還是可以略知一二,
但細解仍需品味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