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雪歌仁波切:《心經》講授 (2)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6-02 23:09:37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靈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
訶薩眾而共圍繞。」這一段前言顯現出四種圓滿,第一是導師圓滿,意即《般若波羅蜜多
心經》是世尊所宣說。《心經》是屬於加持語的教法,透過佛在三摩地當中對舍利弗尊者
加持,讓他能夠發問,而有與觀世音菩薩的一段對話,所以,宣說心經的導師還是本師釋
迦牟尼佛。第二是時圓滿,「一時」表示當時的時間是一個很圓滿的時間。第三是處所圓
滿,在聖地靈鷲山。第四是眷屬圓滿,當時在場聞法的眷屬有比丘大眾和菩薩眾等。
從「如是我聞,一時......」,一直到「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這段內容都
算是前言,尚未真正進入心經正文。前言是當時結集《心經》者所講的話,結集者都是心
中具有不忘陀羅尼的行者。前言中提到「在某個時候,我聽到世尊如是說」,意即結集者
並非于法脈中斷之後才輾轉從他人聽聞,而是曾經親聆世尊宣講此法並深記于心,結集經
典時就把親聞法的內容念誦出來。佛陀涅槃後,教法曾有衰微的跡象,而于往昔曾經親聞
世尊說法的弟子們就同聚一處,商議將世尊說過的法落于文字,以便流傳後世,住持教法
。因此,《心經》的結集者一開頭便說:「當時,依我所聽到的就是如此......。”
方才提到導師圓滿時,是說這部經的宣說者為本師釋迦牟尼佛;可是,當我們閱讀《
心經》時,會覺得這部經似乎是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其實,是世尊入于甚深光明宣說正
法三摩地,以定中加持力使觀世音菩薩不自主的宣講,也讓舍利弗尊者不自主的向觀世音
菩薩請示教法。是透過佛的定力加持而有《心經》中的對答,這就是安立宣講心經的導師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而非觀世音菩薩的原因。
靈鷲峰是位於王舍城東隅的一座山峰,取名靈鷲峰的由來有二種傳說。據說那座山峰
的形狀極像靈鷲,另一種講法是往昔有許多外道聚集在這座山上,後來世尊到彼處說法,
才剛到達,外道們就不自主的想逃離,據說當時外道們都化為靈鷲融入山中,靈鷲峰因此
而得名。
世尊講般若心經時,有哪些眷屬在場聽聞呢?當時親聆世尊說法的眷屬,包括比丘的
大僧伽眾,也就是聲聞行者;亦有菩薩的大僧伽眾,菩薩的大僧伽眾是大乘行者。聞法者
中為何獨缺緣覺行者呢?因為緣覺行者不喜群聚,而喜獨自在僻靜處修行。
比丘有比丘戒律,世尊的四眾弟子中,能如實清淨持守比丘戒的是聲聞行者。由於菩
薩行持六度萬行,有種種既廣又深的法行,因此,對於比丘戒的持守就無法完全清淨,相
較于百分之百的持守標準而言,就難免有所出入。聲聞行者主要的法行是降伏煩惱,對於
比丘戒的持守自是極為清淨;而降伏煩惱,並非菩薩們最主要的法行。文中「大比丘眾」
,即指清淨持守比丘戒的聲聞行者。
也許我們會疑惑,菩薩與聲聞行者相較,何者珍貴?當然是菩薩較為珍貴,然而,何
以經典中都是先提到大比丘眾呢?此中因由,即如寂天菩薩于智慧品中所說:「比丘乃教
法根本」。由於比丘戒是教法的根基,也由於聲聞行者和菩薩行者之間,能夠如實持守比
丘戒的,主要還是聲聞行者,此中關係到教法根本問題,所以經典裡總是先提到大比丘聲
聞眾。世尊于涅槃前,曾經教誨:「于我涅槃後,大眾以戒為師。」當時佛陀並未說:「
當我涅槃之後,你們就以密續為師,或以論藏、經藏為師。」因此,教法到底仍否住世的
關鍵,在於戒行是否仍在世間,這就是經典中總是先提到大比丘眾的原因。
四種圓滿這部分是共同前言,緊接著「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這是不共前言。「不共」意為與其他經典不同之處,點出當時世尊入的是甚深光明宣說正
法三摩地。世尊開示的教法包括親口宣說語、開許語及加持語三種,般若心經是加持語的
教法,這由世尊入三摩地這句話而得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