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可深可淺,若仁者想來點不一樣的,末學在此提供一些參考。
法藏法師 :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完整文章為:
http://www.sanghanet.net/wanfo-website/papers/02/papers-2-4.htm
仁者如有時間,也願意看的話,相信對於淨土法門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末學節錄一些片段,提供大家參考,也希望不會誤導法師的意思,
若有誤導之意,末學在此懺悔。
注意,末學只是節錄而已,希望大家可以完整看完文章,才不會有斷章取義之疑。
一、前 言
彌陀淨土法門,自從東晉慧遠( 334 ~ 416 )大師廬山結社首倡 [1] ,東魏曇鸞
( 476 ~?)大師註論 [2] 專弘以來,即在中國弘傳不輟。這其中雖然依於不同的淨土
經論,或不同的教理思想背景,而產生了諸如自力、他力,修觀、帶理或專念佛名等不同
類型的淨土修持理論與方法 [3] 。但是對於彌陀淨土的功德與修行價值等,長期以來都是
共同加以推崇而廣泛弘揚的。然而近百年來,由於中國佛教在長期客觀環境的妨礙與不足
下 [4] ,已使得佛教有著解門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離的現象產生。影響所及,佔修
持比例大宗的淨土法門,也因此漸漸地流於膚淺化、籠統化與目標不明、信心不定。修持
淨土教法的人當中,不少人有著一種「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類,似
是而非的無知與懈怠之思想。這類看似對淨土法門信心堅定,而又「道味」十足的說辭,
或者對某些宿具深厚淨土善根的少數人有實際的利益,但對大部份疑心重、煩惱深且妄想
多的眾生而言,總不免讓人有「以雞毛當令箭」的感覺。彌陀聖號的功德固然深廣不可思
議 [5] ,而信心行人 [6] 也確實可能由於對聖號功德的仰信,而得到念佛的大利益,但
那畢竟不是大部分末法眾生所能做到的。因此古來大德才要不厭其煩地,廣演淨土教法以
令淨土行者斷疑生信,不生退卻地精進用功 [7] 。對一般惱重慧淺之人,若不能以深入
的佛法,給予開導念佛的用心方法,則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卻,徒使三根普被、萬修
萬去的妙善法門成為虛設,誠為可惜之甚者!
另外尚有一部份日本淨土真宗學人,他們援引中國祖師 [8] 之教說,卻極端地解釋
本願信心法門,認為絕對「他力」信仰才是淨土之「真宗」。彼等由於只重信仰之建立,
而未能於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進行佛法應有的理解,以至產生諸多增上慢心,
全依情見曲解淨土法門而不自知。從而亦輕毀一切傳統「自力」修持之法門,往往自恃己
見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其信仰彌陀之真心故然可佳,可
是卻不知彌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隔於方寸的大乘真實深義,以至彌陀的深悲大願,不過
類同外道神祗的純救濟義。如此一來,雖有令少數根器者往生的功勞,但也造下了毀失淨
土法門之圓頓大乘深義的無邊過失,為弘法化而反致此咎,實為可憐憫者。
因此,為了保持彌陀淨土法門應有的圓頓大乘內涵,同時也深化持名念佛者的修行原
理,我們實在有必要將大乘佛法中的「實相念佛」觀,導入易行道中的「持名念佛」行當
中,將兩者作一調和與統一。以使持名的徹底方便道,有著大乘終極真理的內涵在;反之
,亦令甚深而不可思議的大乘中道實相之理,在凡夫的位上,有了簡易可修的下手方便,
如此則上來兩類人的缺失即有了修正的可能,這也正是本文的深層目的所在。
四、實相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相對於持佛名號發願往生,或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相好光明 、功德神力與本願
攝受,乃至眼觀塑畫聖像口稱諸佛名號的觀像念佛等,以具體的形相或往生目的為所緣境
的「事相」上之念佛而言,另有一類的念佛,乃是以抽象的「諸法實相」或「中道理體」
等義理為所緣境的「理相」上之念佛。本章所欲討論的「實相念佛」,即是以天台諸法實
相之理觀為所緣境的理相念佛行,茲就知禮大師在《觀經疏妙宗鈔》中所建立的天台實相
念佛行略作一番敘述。
(一)實相念佛行的建立
天台以眾生介爾一念理具事 造法界三千性相皆三諦圓融,為其最圓 頓的觀門,依此觀門
了知一切境界皆是眾生本具性德所現。天台四明知禮尊者於《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中
對此即有所闡示云:
能觀皆是一心三觀,所觀皆是三諦一境,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一 切法皆是佛(覺)法。
所謂眾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故 [49] 。
所謂以一心中的空、假、中三觀之智,來觀察法界中的一切境界相,皆是緣起無自性
的虛幻不實之存在(空觀智),此即境界中的真諦。雖虛幻不實而有如幻之用,故不住空
觀而入於假觀,隨緣應病與藥化導眾生,不住於輰槃性中,此即境界中的俗諦。能觀之智
空而不空,假亦非假,雙遮雙照即是中觀之智,以此中觀之智照見一切境界皆是不可思議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中道實相,此即境界中的中諦之理。依於此理則知「遍法界一切處
」之法,皆是三諦圓融之法,皆不可說為染淨、善惡及生死輰槃等對立之分別,只可視為
絕對性的〝存在〞之法。唯此一存在實無有一物、一法〝真的〞存在,全法界皆是一種不
守自性(與畢竟空相應)的、超越語言概念的存在,天台名此為「不可思議中道實相」。
此一實相既遍一切處,故說為「一切法皆是佛(覺)法」,則一切凡夫亦具此實相,故說
此為「眾生性德之佛」。又因此一實相不守自性,不從他有,非萬法之生因,亦非修道而
能成,故言「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十方諸佛悟此而成正覺,故名此為「圓常大覺之體
」,諸佛亦依此而住世應化等,故此亦為「如來常住之法身」等。總結的說,法界一切性
相諸法,皆是眾生一心三智所觀一境三諦之不思議中道實相之法,而此法既是佛法、亦是
眾生法與心法(以心、佛、眾生三者皆為法界諸法所攝故)。因此眾生之心法即是具足法
界一切不思議中道實相諸法,此法既是果佛圓明之體,則知此體亦即是一切凡夫本具之性
德 [50] 。緣於以上對於眾生性具實相諸法的理解,
(三)料 簡
總結上節所述,眾生既以法界圓融不思議之實相心體而念佛,又依天台之見,眾生介
爾一念心性具足理具事造三千法界(即全體法界),則此一念心體即性具性造彌陀功德、
相好、光明、本願乃至主伴依正一切極樂莊嚴妙相情無情等境界。因此所念之佛乃至其功
德本願等,即全在此一念能念之心中,既在能念之心中,則眾生正念佛時,或修觀想,或
睹像儀,或憶功德,或念相好,或參實相,或但稱聖號,當時之心性或正念不亂或散心昏
倒;或知實相,或不了實相,隨舉一行則全體皆是一念三千理具事造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
的覺性大用。總之無論定、散,了、闇,自性彌陀願力之加持自在其中,唯心淨土依正莊
嚴如在目前。故只隨念佛功行淺深而論證境高低,豈因作意參究實相義理之有無而別行果
。如此行者,近可淨土生而無生 [72] ,遠可達心即佛,即心作佛,當下根塵迥脫,成就
諸佛無上深妙禪定。所謂心淨國土淨,而雖心淨土淨,亦不礙西方十萬億佛土外,有佛號
阿彌陀,蓮花化生德水遊戲等。由以法界圓融之心體,念此一句法界圓融無欠無餘之彌陀
聖號,而又入此一法界圓融大覺海中,無一法從外而得,亦無一法而非圓融大覺之體,功
德不從他得,往生不由外覓故。此正是持名念佛於至簡至易中,有至究竟至圓頓之內涵與
功德的理論所在!
六、結 論
教理不彰,修行理路不清楚,乃至念佛的趣向於表面化、形式化,是近五十年以來,
台灣淨土宗發展的主要弊病。雖然佛七、念佛會等時有所聞,而且也據點不少,但是大部
份的台灣現代淨宗行者,總讓人感到,努力與收穫,理解與信心彼此不成比例,一方面念
佛不知用心方法,另一方面又悠悠忽忽地提不起信樂勇猛的念佛真情,雖然目前仍有大部
份人在念佛,但總感到虛應事故的多,信心堅固的少。不但念佛的人口正急速的在老化當
中,而且大部份學院出身的年輕人,願意真心念佛的就又更少了,再加上整體的解行不力
,已使得淨土宗的傳持,漸漸地亮起了紅燈。因此如何在既有的通俗淨土修持法門當中,
找到一條既深刻而又具有圓融性的淨土修行理論之路,既能融通並提昇各類的淨土教理及
修持,同時也能達到理事圓融、標本兼顧、具體可修的目的,正是今後淨宗學人該特別注
意的地方,而本文之所以如此立題的原因也正在此。
本文先以經、論的文字,證明阿彌陀淨土教法的殊勝及修行方向,確立淨土修行的存
在價值和地位。從而說明了以信、願、持名為淨土修行主軸的看法,乃有其經證,而且也
是龍樹、羅什、智者、善導乃至藕益等西天東土,諸大師所一致認可的淨土宗修持法門。
在確立了「持名念佛」的堅定合理性與殊勝性之後,即以天台的核心性具思想為基礎,首
先說明了「實相念佛」的意義。並透過《妙宗鈔》所提出的,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為吾
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的概念,不但解析了自性彌陀及唯心淨土的必然性,同時也依此「即
心」的念佛理觀,統一並深化了持名念佛的精神內涵。以此「即心持名念佛」的統一概念
為出發,第四章中,更檢別了一些對淨土修行的誤解與迷失。尤其對日本淨土真宗,亦做
了一些關鍵性的評破,以期使淨土教法能回歸到佛法理性的基礎上來。最後則在第五章中
,以第十八願為核心,在即心念佛的理觀下,更開出完全他力導向的「本願念佛」法門,
以收攝一部份須以心外求佛為方便的淨宗行者。在天台中道實相的認知下,理事既是相即
不離,不一不異,則事念即是理念,念他若極,還成念自。然雖自他不異,而於攝生份上
,卻有方便力用之應機不同,因此更將本願信心導入即心持名念佛之中,則不但能有理念
統一之效,尤其在現實上,更能收到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佛法利生之究竟悲願利益。本
願念佛與即心持名念佛的結合,在理上,可以徹底統一事理、凡聖、自他和禪淨的修行差
異;在事上,則可以綜攝賢愚、進懈、激羸的根機差別。因此這應該算是阿彌陀佛念佛法
門,的一項最完備修行理念了。
因此,「具足本願信心的即心持名念佛三昧」之提出,可說正是本文的最終結論,也
是本文給當前淨土教行者的一項修行建議。總的來說,既修「即心」的理觀,則於念佛的
實相內涵,具有真實而理性的信心,能生起篤定勇猛的行力,而不會輕易地人云亦云起疑
生退。既有「持名」的方便,則下下根之人亦能行持,可謂會極究竟(即心故)於極善巧
(稱名即是即心實相故)中,但能稱名,不勞觀想,不必參究,自得念佛往生之大益。既
依「本願」的信心,則持名非必求一心,但能信心堅固,願心懇切,隨緣消業莫造新殃,
仰仗佛願功德攝受加被,臨終往生,則念佛時自能安心決定,不再患得患失!依於這樣的
淨土修行觀,則阿彌陀淨土法門,至圓頓至直捷,至方便至快速,橫賅八教豎徹五時的美
稱密意,可以當之無愧矣!而本文欲使淨土法門之精神內涵深化,且又能應機廣博的原始
想法,也或者能夠稍稍達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