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義] 佛教內外道安立、三轉法輪與四部宗義建立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0-16 07:21:30
摘自:《宗義建立》(2009年講授) 洛桑卻佩格西 廖本聖老師翻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在這世界上,從以前到現在,有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不同的宗教,從興盛到衰沒不斷
的演變著,佛教也是其中之一。
佛教是以佛世尊、法寶、僧寶這三寶為主體的宗教,皈依三寶的隨行者,就稱之為佛
教徒。進一步,佛教徒還可區分二類:一類是屬於說宗義的佛教徒;另一類是不屬於說宗
義的佛教徒,這二種的不同在於有沒有主張宗義而做區分。
「說宗義的佛教徒」,對於佛所開示,關於取善捨惡等的教法與教理,為了解說,經
由聞思修而做學習,這一類就屬於說宗義的佛教徒。另一類是「不屬於說宗義的佛教徒」
,他們只是皈依佛世尊,而且非常敬信佛世尊,但是並沒有好好仔細聞思佛所說的這些教
理。而說宗義者,他們透過教理的聞思,心中清楚的呈現佛世尊的密意為何,並且把他們
所了解的這些道理為別人說明。
廣義而言,不只在佛教有說宗義者,在非佛教裡也有說宗義者。說宗義者他們各自有
自己所追隨的導師,這些導師開示了各自宗教的教法。這些追隨者,透過理跟教,不斷的
去理解導師所開示的教法,最終了解了教法的密意,並且為別人解說。
說宗義者的「說」,是為別人解說之意,也就是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導師所開示的教法
密意,在心中清楚的呈現之後,並且為別人解說,這是「說」的意思。
以非佛教而言,雖然不承許佛教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但是他們也有自己所追隨的導師
,他們理解各自導師的教法,獲得其教法的密意,也為後來的追隨者解說,這就是非佛教
的說宗義者。
同理,佛教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佛教的說宗義者透過教理的辨
析,最終理解了八萬四千法門之密意,而後,為後來的隨行者做解說,這就是佛教的說宗
義者。
佛教的宗義,如果細分的話,可以有很多,若以根本而言,就是一般所講的四部宗義
。四部宗義是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還有中觀宗。其中的毗婆沙宗與經部宗屬於小乘
宗義;唯識與中觀宗屬於大乘的宗義。
佛陀降生於聖地印度,宣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佛陀對於特別有緣的眾生,他有時會
以文字解說,有時也為他們授記等。佛從廿九歲出家,經過六年苦行,三十五歲時成佛,
成佛後,到了八十歲示現涅槃,這四十五年當中,所說的從來沒有一字離開法,不像我們
所說的總是與法無關。
佛陀所說的這些法,結集者有聲聞、菩薩。經由聲聞弟子與菩薩所結集的這些教法,
數量共有八萬四千法門。佛陀坐在高坐開示教法時,跟前就是這些所化機,佛陀為這些所
化機,開示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教法,一般總攝為三轉法輪。如下:
1.初轉法輪:地點在印度的瓦那那西,所教化的對象是以五比丘為主的許多聲聞弟子
。佛陀為他們所開示的宗義理論,主要是根據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見解。
2.中轉法輪:地點在靈鳩山,所教化的對象主要是大乘所化機,開示的內容是中觀宗
的見解以及與修行為主的內容。
3.三轉法輪:地點在廣嚴城,所教化的對象也是大乘所化機,主要開示的內容是唯識
宗的見與行。
所以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宗義,若要追溯其源頭的話,它們是佛語,而且是屬於佛語
當中的初轉法輪所攝。中觀宗的見解與修行內容,追溯其源頭也是佛語,亦即佛所開示關
於中轉法輪的這些經典,以及與中轉法輪經典所詮相同的其餘的經典。唯識宗的宗義,它
源頭來自於三轉法輪的經典,以及與三轉法輪經典所詮相同的其餘的經典、注釋等。
在這四部宗義當中,經部宗所宣說的宗義比毗婆沙宗較為深細;唯識宗則又比經部宗
更細;進一步中觀宗則又比唯識宗更深更細。雖然四部宗義,他們所說的內容有深淺差別
的不同,但其源頭皆來自佛語。
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何佛要講不同的教法呢?這是因為所教化對象的個性、信解、潛
在的想法等,有所不同的緣故,因此佛必須應機施化,猶如醫生依病人的情況而給予不同
的處方,並不是隨自己意思,醫生必須完全依據所化機之狀況而應病與藥。同理,佛陀因
為所化對象個性不同、希求不同、根性利鈍不同之故,而開示了深淺不同的教法。
底下我們開始看至尊法幢的宗義理論,我們會依著次第來解說,因為前面提到,中觀
宗的宗義是最細微的,假如沒有先從下部的毗婆沙宗先學習,而直接從中觀宗的宗義學習
的話,將很難了解其中的內涵,因此學習時,會由淺入深做解說。
四部宗義的差別,主要是在見解上的不同,而不是行品。
四部宗義行品的部份,他們都會說到三皈依、菩提心、出離心、三十七道品等,這些
的內容都大同小異。
....宗義的內容主要是見解的部份,這與文殊菩薩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文殊菩薩的
見解來自於佛,佛傳給文殊菩薩,再由文殊菩薩輾轉傳到自己的上師。在宗義的見解中,
最細微、最究竟、最能表達佛真正密意的是中觀應成派的見解。中觀應成見源頭來自於佛
,亦即由佛傳給文殊菩薩,而後傳給龍樹菩薩,再傳給月稱菩薩,依序傳到自己上師。
底下是總說的部份,此處關於宗義建立的解說分三:1.定義2.分類3.分類的個別意義。
其中「分類的個別意義」之內容,會依序說明,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
這四部的宗義。
何為「內道佛教徒之說宗義的補特伽羅」?此術語的定義,要具備三個條件,在藏文
裡,定義通常寫在前面,術語寫在後面。
定義裡有三個重點:1.必須承認三寶為真正的皈依處,2.不承認三寶以外的皈依處,
3.必須是說宗義的補特伽羅。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是內道之說宗義的補特伽羅,不具備
就不是。
承許三寶為真正的皈依處,此三寶為佛寶、法寶、僧寶。
其中佛寶是盡除一切過失,圓具一切功德者。具體而說,佛本身與佛心續當中的身語
意功德都是佛寶,或者說完全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的一切過失,具足一切功德之後,佛
本身以及佛心續當中之身語意的功德都是佛寶。
其次僧寶必須是入聖者道的補特伽羅,換言之,也就是見道位以上的補特伽羅。
佛本身既是佛寶也是僧寶,但不能說佛心續的身語意功德是僧寶,因為僧寶是入聖道
的補特伽羅,所以僧寶必須是聖者的僧伽。
法寶是聖僧伽心相續中的智,智是道諦,道諦是法寶;以及依於道諦的力量而證得的
滅諦,也是法寶,因此法寶是道諦與滅諦。
所謂的道諦,如果是大乘聖者,就是聖者心續中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見、四無量
心、出離心等,這些都是道諦;以及依於道諦的力量,斷除煩惱障、所知障,這個斷除的
部份,安立為滅諦。
道諦、滅諦是法寶,法寶是三寶中真正的皈依處。跟隨著三寶、皈依三寶,並且依著
法寶而斷惡行善,如理實修,則可以解脫惡趣之苦,甚至解脫輪迴之苦。
對這些有一個深切的體認、接受,亦即承認三寶為真正皈依處,這是成為內道佛教徒
之說宗義者的第一個條件。
承認三寶為真正皈依處,這裡的「處」,在藏文有「內」的含意,它有「基礎」的意
思,也就是三寶是救渡眾生,出離惡趣與輪迴的基礎。
皈依處分為真正皈依處與不是真正的皈依處。而三寶是真正的皈依處,是真正能讓眾
生脫離惡趣苦與輪迴苦之皈依處;反之,三寶以外,其他非佛教的宗義、非佛教的導師、
世間的神,這些則是非真正究竟的皈依處。如果是一個內道說宗義的補特伽羅,必須不承
認非佛教或世間的神祗等為皈依處。
為何非佛教的導師或教法不是真正的皈依處呢?因為,如果跟隨非佛教的導師,進而
學習他們教法,並不能真正讓人脫離三惡趣苦、輪迴苦。原因是他們沒辦法宣說無誤的脫
離三惡趣苦、輪迴苦的方法,所以外道導師與教法並非真正的皈依處。
世間的天,主要是欲界這些沒有證得聖道的天,他們不能做為人們究竟的皈依處,不
過可以請他們幫助去除違緣,以及協助承辦順緣,但是不能把他們視為帶領我們解脫三惡
趣苦、輪迴苦、真正究竟的皈依處,因為他們本身還在輪迴中,並沒證得聖道。
以上是成為內道佛教徒之說宗義者的第二個條件。
第三個條件:說宗義的補特伽羅,這個內容剛剛也有提過,也就是依於教理不斷的思
惟,最終了解佛之密意並且為他人解說,這就是說宗義的補特伽羅。
例如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一樣是依於教理去理解佛陀之密意,但是教與理二者,他們
是以教為主。
換言之,小乘說宗義者,在理解佛陀密意的過程中,雖然教、理都有,但是主要以「
教」來掌握佛陀之密意;大乘的說宗義者在教、理二者之中,主要以「理」來掌握佛陀的
密意,這是大、小乘理解佛陀密意之差別。
定義的部份說明完了,底下看分類:
若將其(內道佛教徒說宗義之補特伽羅)區分有四個:
1.毗婆沙宗2.經部宗3.唯識宗4.說無體性宗(中觀宗)
其中前二者(毗婆沙宗、經部宗)也可稱為「說外境二宗」。說外境二宗的「外境」
,要理解為外境是諦實成立或說外境是實有,亦即主張外境為實有的二個宗派是毗婆沙宗
與經部宗。
底下看分類的個別定義,這裡要解釋四部宗義各自的內容,第一解說毗婆沙宗的體系
、第二解說經部宗的體系、第三解說唯識宗的體系、第四解說無體性宗(中觀宗)的體系。
(下略……)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7-10-16 18:17:00
隨喜!
作者: johnyuko (...)   2017-10-17 22:25:00
隨喜,法門無量誓願學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