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 《心類學》:心王與心所-遍行心所-受心所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0-25 21:02:44
心類學 曲望格西授課 (個人筆記)
本文:「遍行五者,謂受、想、思、作意、觸。由於此五種,遍為一切心王之眷屬而
行(生起),故名遍行者,蓋此五種之任何一種若不具備,則於境之受用不圓滿故。謂若無
受,則不能領受苦樂等。謂若無想,則不能安立名言等。謂若無思,則不能入(取)境。謂
若無作意,則心不能趨向所緣境。謂若無觸,則不能生起苦樂等受故。但此等心所,並非
必須有其現行,蓋於生命臨終之微細心時,方投胎之時,於入滅盡定時(註:聲聞四果中
,三果聖者以上才能入滅盡定)等,受等某些心所僅處於潛伏狀態。
五遍行心所(註1)中之受者,謂識之領納,唯以領(領納)境是受自性,受與受蘊(註2)
同義。分類,有二分法,三分法,五分法三種。
  二分法,謂身受,心受二種。身受與成為根識之受,外受同義。心受與成為意識之受
,內受同義。此復分二,謂具有紛擾(煩惱不寂靜)之受,離紛擾(煩惱不寂靜)之受,前者
與有漏受同義,後者與無漏受同義。
  三分法,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舊譯捨受)三種。其中,凡苦、樂隨一皆為受,
但凡不苦不樂,非皆為受者,不苦不樂(捨)蓋有捨受、十一善心所中之行捨、無量捨三種
故(註3)。
五分法,謂樂受、意樂(喜)、苦受、意不樂(憂)、捨受五種。其中凡是意樂,雖皆為
樂,但非皆為五分法受中之樂者,蓋凡是五分法受中之樂,必須為身樂受故。如是,凡是
意不樂,雖皆為苦,但非皆為五分法受中之苦者,蓋凡是五分法受中之苦,必須為身苦受
故。想等後諸心所,如上下對法(集論及俱舍論)中所說,應當了知。....」
六個識心王各別有領納境的受心所,例如與眼識(心王)相應的受,與耳識(心王)相應
的受,與鼻識(心王)相應的受,與舌識(心王)相應的受....。又,六個識心王各自相應的
受心所,有苦、樂、不苦不樂(捨)三種領納,合共十八種受。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根識的身受,依於領受外境之悅意、不悅意、
中庸三者,各別有相應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捨受)等三,合共十五種身受之差別。
十五種身受,意識皆可領納,加上法處的悅意、不悅意、中庸三者,各別有樂受、苦受、
不苦不樂受(捨受)等三,心受領納十五種身受,以及三種心受,合共十八種心受之差別。
作者: ykkdc (ykk)   2017-10-26 13:44:00
隨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