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黃念祖老居士:淨修捷要報恩談(32)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7-12-23 18:09:07
第二十四拜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
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
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卍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今天一上來,第一段就是拜觀音菩薩。這一共連著五個大菩薩,觀音、勢至、普賢、
文殊、彌勒。所以這個裡頭我們關於五個大菩薩的禮拜、讚歎,也讓我們產生了理解,這
個菩薩他怎麼(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呀?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哪?而且這五段加
上前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七個都是成就的果人哪。所以我們有
的時候,在碰見這個佛菩薩的紀念日,我常常就這麼做,在佛菩薩紀念日,今天如果是觀
音(紀念日),拜了佛之後,在今天把這一段單獨禮拜一次。當然你是(修)《淨修捷要
》嘛,就(已經)禮拜了,就不利用這個法子來修這個了。如果不是修這個的呢,就可以
利用這一些做紀念,在紀念某個菩薩的時候,在禮拜了之後,單獨把這一段讀三遍,拜三
拜。
這個紀念的形式很好嘛,並不干擾你原來的功課,也不增加很多的負擔。同時對於這
個紀念而我們做得很好嘛,我們又禮拜、又讚歎,增加我們對於菩薩的恭敬和理解。這個
大家很多人也都跟著做,也都覺得很好、很方便。當然你以《淨修捷要》為功課本嘛,那
就自然了,天天已經(包含)在裡頭了。
第一個是觀音,因為觀音是極樂世界的第一位大菩薩。有的傳說,說是觀音哪,是阿
彌陀佛的徒弟呀、兒子呀什麼什麼。這個密宗的說法呢,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那觀音就
是彌陀。所以蓮花精舍有一個三身法,這個化身是蓮花生祖師,報身就是四臂觀音,法身
就是無量壽(佛)。那麼觀音就是無量壽佛的報身嘛,那觀音不就是阿彌陀佛的化現哪,
佛的報身嘛。從法身變現出報身,從報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
身,這個是紅教一個特殊的地方,這個和彌陀的關係呀,特別深哪,讚歎的也特別多。所
以蓮花精舍就有一個共願,每個人都要往生,求生極樂世界呀,這個是和其他的密宗團體
是很大的區別。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所以我們念觀音就是念彌陀。常常有人問,我念觀
音的咒啊,念觀音我能不能往生啊?這是沒有問題的,一樣可以往生的。
那麼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成功的呢?咱們這個傳說啊,就說一個公主如何如何,那是民
間的傳說。但是觀世音菩薩可以有無量的化身,曾經有一次有這樣兒的化身也未為不可,
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去說你這個沒有證明。無量的變化身,曾經某一度有這樣兒的情況也
是可能的。但是真正觀世音菩薩的成就,那是《楞嚴經》裡頭所記載的。《楞嚴經》,那
個時候就是,阿難他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懂得了根本,底下就要修啊,見了道之後就要
修道啊,修道就要問如何修道啊。佛當時就說:「在座的諸位大德,你們可以自己說一說
你們成功的經過。」所以二十五個大聖,每個人都起立發言哪,匯報自己「入三摩地」如
何是第一,我是怎麼成功的。第二十三個人是彌勒,第二十四個人是大勢至菩薩,第二十
五個人是觀世音菩薩。
當時那個法會,大家知道很殊勝啊,不但釋迦牟尼佛在示現,十方世界這些大菩薩都
來聚會呀。就(在)這無量壽如來會上,那也是文殊、普賢,普賢是第一位呀,完了後頭
還有彌勒,還有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的菩薩,所以淨土宗和在家人特別有緣
,特別適應啊,特別標出十六個在家菩薩,列為上首,是十六正士,在家人。所以四眾弟
子,兩眾是出家,兩眾是在家,這個地位是同等的重要,同等在肩荷如來的大法。
我還常說,要是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也好不了。在家人那個水平很低,就擁護
那個破戒的,就供養那個破戒的,真正清淨的就沒有群眾啊,真正有德的人沒有群眾啊,
是不是啊。那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啊,很能夠分辨,你擁護誰;對於誰,(對)那個不好的
,佛法就是「默擯」。你也不是要怎麼樣去處置他什麼,就是默默的和他疏遠哪。如果這
些居士對於這一些不如法的都「默擯」哪,那他就「門前冷落車馬稀」,沒有辦法了,他
就自然而然也知道怎麼改過了,啊。所以居士都是很重要的,四眾弟子啊。
在這個大會之上紛紛說完之後,最後就是讓文殊做裁判哪,誰是第一呀?文殊就選了
觀音,說這個「入三摩地」,不但是觀世音,我也是這麼入的門哪。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
自己匯報自己如何成功的,那當然是最可靠的,是吧。觀世音菩薩那個時候,他是(從)
那個古觀世音佛、觀世音如來,從觀世音如來那兒學法。「彼佛授我」這樣兒一個金剛三
昧,從聞薰聞修啊,從聞來薰、從聞上來修啊。聞就是耳聽見哪,所以「反聞自性,成無
上道」
我們大家都說「塵緣未了」啊,「塵」,世間的事情是塵,貪戀這個塵哪。顏色就是
眼的塵,所謂「色塵」,這五顏六色種種好看,五光十色啊,種種的歌舞,種種的美麗的
一些景象,是「色塵」;喜歡聽很好的音樂,悅耳的語言,種種的這個是「聲塵」,聲音
的塵;喜歡聞很香的氣味,這是「香塵」;你貪很好吃的滋味,這就是「味塵」。所謂色
、聲、香、味、觸,身體喜歡接觸到很柔軟、很細滑的東西,所以有人要找人按摩,找人
(做)什麼(等等的),就是喜歡這個「觸(塵)」。這就是「五塵」哪,這個意思。意
根的塵就是「法塵」,「法塵」就是一切抽象的東西。這個前頭「五塵」有是物質的東西
,後頭有是抽象的東西,就變成了意,變成了法。一些清規戒律、一些條條、一些規章、
一些道德、一些倫理觀念,這都是所謂「法」。黑社會也有黑社會它的幫規呀,你觸犯幫
規他要處死的啊,他都有他們的法,這統統都是「法塵」哪。就是那個實質的東西已經去
掉,留下它的影子,這就是意根的對象,就是「法塵」。色、聲、香、味、觸、法,這是
「六塵」。
眾生就只知道追這個「六塵」哪。啊!喜歡這一切呀,買好的香水呀,這個屋子布置
得很美觀哪,這一切一切,穿的很好的衣物啊,身上接觸得很舒服,如此(的),吃好東
西呀,就是知道追求這六種東西。那麼,現在我們要返回我們的本源,不願意再繼續流浪
。所以追尋「六塵」就是流浪了,就成了浪子不知歸呀。追尋「六塵」就是「合塵」去了
嘛,我們就合著這個,追隨塵,跟塵相合。和塵相合,你就違背了覺了,和這個「本覺」
就相違了。所以在我們人的這些情況,眾生的情況,就是「背覺合塵」哪。違背了覺去追
求那個塵,成天所要求的、所要得到的都是塵的方面的事情,這就是眾生啊。
所以我們「始覺」,開始我們要念佛。在廣義說,念佛那個就是真正的「始覺」了,
念佛才稱「始覺」。那麼廣義一點,你要肯「背塵合覺」就是「始覺」了嘛。眾生只知道
留戀塵;現在我知道,我不留戀塵了,我要去求覺悟啊,我要和塵相悖,我要和覺悟相合
,就反其道而行之啊。眾生就是迷呀,你這就是反了迷呀,這就是一個大的決裂。所以我
們就是要有這種決裂的心,和這個塵哪(決裂),不再貪戀這些塵哪!
當然,這個也不是說一下子(做到的),我就是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壞的,那又何苦
呢?你隨緣嘛,是不是?我屋子本來是好的,我要弄得亂七八糟,這都是不對的,錯誤了
,反(而)又錯了,還是在塵上用工夫,所以最好的例子就是觀世音哪!這「六根」、「
六塵」,二十五個大聖就是處處都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聲上用功,什麼什麼的用功
;有的就在耳朵用功,眼睛用功,鼻子用功,各處的用功,個個都得成就。二十五個大聖
,阿羅漢也有,菩薩也有。你看這最後三個人是彌勒、大勢至、觀世音嘛,是吧,個個說
清楚了。
咱們這個眾生耳根是最利。「耳根最利」,所以我的這個舅公啊,我舅舅的舅舅,親
舅舅的舅舅,叫文廷式。他是榜眼,這個「戊戌政變」就是我這個舅公的功勞。他是珍妃
的老師,光緒不是有珍妃嗎?珍妃後來讓西太后扔到井裡去了,我這個舅公是珍妃的老師
。他們康有為什麼什麼(人物),這些個政治的主張,這些東西是通過我舅公交到珍妃(
那兒),由珍妃轉給光緒,不然沒有方法到他手裡頭。但我舅公是幕後人物,所以後頭他
沒有遇難,他在裡頭是一個橋樑啊。他念書的時候,我聽過他的弟弟抱怨,都是我自個兒
親耳聽見的,小的舅公(我那個九舅公),(文廷式)他(是)三舅公。九舅公、十舅公
,他說:「我這個三哥,我們小時候兒就上他的當。他說,『你們都要念書』,拿書叫我
們念,我們都累得要死,拿本書呱啦呱啦呱啦念。他躺在床上,躺那兒睡覺。其實他這一
聽,什麼都聽去了。我們累得要死,效果他得到了。」這就證明耳根利。
所以有時候我說你們念經文,必須要念,大聲的念。要利用這個耳根,不光是心裡記
,(還要)嘴裡念,念到自個兒能聽,聽見聲音,這耳朵就聽進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
根呢,又遠遠超過眼根其他等等的地方,這個問題啊。所以「圓通常」啊,這個「常」當
然都是根性不斷,但是它是「圓」哪。
所以文殊給他總結,「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十方都打鼓,東西南北,四面打
鼓。十處的鼓聲,你一時同時聽見。大家在國外劇場中可能很清靜,沒有這種感覺。在國
內有時候公共秩序不那麼好,那個地方有人說話,那個地方有小孩子哭,那個地方有小孩
子鬧。你坐在當中間,你可以不動你的這個地方,你都可以知道,什麼地方出了什麼聲音
,是什麼人,什麼地方是什麼什麼樣兒,後頭是什麼樣兒,這個聲音一出來你都可以分辨
嘛。因為它「圓」哪,而且它「通」啊。你這個窗戶可以看見外頭,那邊我就看不見了,
牆堵住了。耳朵沒有問題呀,那邊兒出聲音,這邊兒出聲音,你一樣聽得見哪。它不能阻
隔啊,頂多聲音弱一點,但還是可以通得過來的。所以耳朵還有「常」,這個「常」是共
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觀音(菩薩)就利用耳根成了一個典範。
而且是「反聞」。所以那一位他講,他說「在聞中入流亡所」,入什麼流啊?入這個
聲的流?這聲不是要入的流,聲是要忘的東西。聲是「所聞」哪,你要把這個「所聞」忘
掉!觀音就是這麼下手的,先認識了「能聞」的這個本性。聲音是一個問題,但是聲音跟
我什麼關係呢?因為我有一個能夠聽得到的這個性能嘛,你這個是個工具嘛,耳朵是個工
具嘛,單是一個工具,跟我無關嘛,我還有「耳識」嘛,不光是「耳根」。要有「六識」
嘛。「六根」,「六識」,「識」就能識別了嘛。利用耳根,觀世音菩薩他就是這樣子。
我先知道我有一個「能聞」的本性,事情都有能、有所。根和塵,塵就是我們的「所」,
每個根的「所」。色就是眼睛的「所」,「所見」;聲音就是耳朵的「所」,聲音是我的
「所聞」。所以觀世音菩薩在聞性之中,心住在「聞性」之中,在聞性之中就入了流了。
「聞性」就是「法性」嘛。這個入了流,就把這個「所」就忘掉了。聲音是好、是粗
;是有聲、無聲;是動、是靜;這一切就忘掉了。所以從這個地方入手,「反聞聞自性」
,就是說我不是去聽外頭那個聲音,那個「聲塵」,這是什麼音樂,這個是某一個名家的
,這個是什麼感情,在這兒欣賞,那你就還在這個聲音裡頭。你那裡只管演奏,我這都在
無心,他入了「能」,在「能」的這一方面,「能聞」這一面。
總之「聞性」,你(的)六根嘛,聞有聞性,見有見的性,舌頭有知味,有知味的性
。但是這個六種,你這種「能知」分為六種,實際「源流」是一個,總之都是你自己嘛。
這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個人在開會呀,是不是,自然而然嘛。它這方面工作就是這方面
,耳朵起作用,耳朵在那兒;回頭鼻子聞到,鼻子也聞到了,你也可以同時工作嘛,各有
所司。但是各有所司,不要六個人開會,自然而然都是你自己嘛,它自然嘛,自動化了,
就是自己。所以本是一個,而分成六個「和合」嘛。「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從一個根
上解脫了問題,六根(就)同時解脫了。
觀世音菩薩就是「反聞自性」,不是追那個聲塵,而是利用耳根,自己觀照能聽的這
個「本性」、「聞性」。那麼這個「聞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現的,可以這麼說。「
自性」嘛、自心,自性心的性質就叫「自性」。「自性」只是一個,但是在耳根表現為「
聞」,在眼睛表現為「見」,它就有「聞性」、「見性」種種的,但是始終都是「自性」
在那兒的作用。所以不去聽那個聲音,聲音的好壞,美不美,這個聲音是讚頌我還是在咒
罵我。咱們要是用這個觀音菩薩(反聞自性的方法),這就是不去理它了,這都是「聲塵
」,與我無關。我是在「觀照」我什麼?觀照我能夠聽到的這個本性。我能夠聽到的,這
是你的自性,返來觀注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這就成「無上道」了,這是觀世音的成功
的經過。
在《楞嚴經》講得很詳,而文殊大士給他總結,就是總結兩句,不過原來是五個字一
句,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大士的原話。(《淨修捷要》)這裡
頭為了文字的整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都是四個字一句的。(《楞嚴經》)這個
是變成五個字一句,(這是)這個文章(的修辭方式)。
所以這個文字還是很有講究。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比鳩摩羅什的可以更嚴格、更可信、
更廣備、全,但是沒有誰念,大家念的《阿彌陀經》還就是鳩摩羅什的。他文字好,他這
個讀起來,大家願意念啊,好多都是他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大家都
願意念哪。所以一個外國人有這樣的(水平),他是七個佛的翻譯呀。總要翻譯,現在看
看誰出大譯師,能把咱們這個(淨土經論著作等翻譯出來)。現在都在翻譯,有人說叫我
翻譯,我說我沒有這個能力,翻成英文,這個要極高的智慧呀,不是那麼容易,不是像普
通文字那麼好翻。翻個小說,翻個科學書,那個好翻。這個是了不起的事情啊!不知道有
什麼佛菩薩來擔當這個任務!鳩摩羅什是七個佛的翻譯呀,過去的佛,他已經擔任過這個
任務,做過第七次了。
==
追尋「六塵」就是「合塵」去了
廣義說,念佛那個就是真正的「始覺」了,念佛才稱「始覺」。
那麼廣義一點,你要肯「背塵合覺」就是「始覺」了嘛。
嘴裡念,念到自個兒能聽,聽見聲音,這耳朵就聽進去了,耳根最利。
所以我們就是透過念佛,自念自聽,聽這個「始覺」,覺悟、清淨的自性、佛性(?)。
始覺合於本覺。
所以十念法要一字一句聽得清楚、記得清楚,這就是聞自性(?)。
每一個字都清清淨淨,慢慢就回歸到清淨心(?)。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2-23 22:27:00
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7-12-23 22:3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chathamcat (chathamcat)   2017-12-24 10:11:00
阿彌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2-26 17:15: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