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止觀:於彼所緣如何安住--立無過規 (3)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7-12-26 08:10:27
: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第十五〈奢摩他〉
: 極明顯分,雖於無色地攝少數定中亦不得生,然如《莊嚴經論》云「靜慮除無色」,
: 除少獲得自在菩薩,餘諸菩薩皆依靜慮地攝正定引發功德,故說明顯殊勝無有過失。
───────────────────────────────────────
■ 釋義
摘自:《奢摩他講記》(2007年) 雪歌仁波切講授 張福成老師翻譯 釋見諦法師編輯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禪修等持時,欲界、色界、無色界,內心的等持得到後面,力量愈來愈強。由色界進
入無色界,當進到無色界等持時,明分的力量逐漸簡單,但住分力量非常強。所以在無色
界的等持裡,沒有具足威力的明分,明分的力量逐漸減弱。
有人就這樣講,無色界的等持,明分的條件不必要,因此現在無過失的等持裡,明分
的條件也不需要。自宗主張要兩個條件,所以要破除對方這種說法。
破除的方式是這樣的,就大乘的補特伽羅而言,實修時,最主要依靠的等持,是四靜
慮地所攝的等持,不是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
因此在靜慮地所攝的等持裡,有明分,也有住分。沒錯,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明分
減弱,住分增強,問題是大乘補特伽羅實修要依靠的等持,主要不是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
,而是靜慮地所攝的等持。
靜慮地所攝的等持裡,明分就很強,因此這個條件一定要有。所以他宗舉出兩種特色
的主張有毛病,其實沒問題,因為菩薩實修不以無色界地的等持為主。
然如《莊嚴經論》云﹕「靜慮除無色。」除少獲得自在菩薩,餘諸菩薩皆依靜慮地攝
正定引發功德,故說明顯殊勝無有過失。
其次自宗怎樣來說明,來作回答呢?前面引《莊嚴經論》所說,應當要依靠靜慮,排
除掉無色。《莊嚴經論》的句子,重點放在靜慮,排除掉無色。
少數等持已得到自在之菩薩,他們會依於無色界地所攝的等持,要把這個排除。一般
的菩薩,都是根據靜慮地所攝等持來作實修,來產生功德。後面解釋是這樣講,除少數獲
自在之菩薩,餘諸菩薩都是依靜慮地所攝等持,來引發功德。
什麼是等持自在之菩薩呢?前面講過了,靜慮、無色八種等持(四禪八定),順生作實
修、反轉作實修。初靜慮等持、二靜慮、三靜慮、四靜慮,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
所有處、有頂天(又名非想非非想天);之後又回過頭來。這樣反覆修了非常多次,慢慢會
形成一種跳級的現象。就是他修初靜慮,但是他不必進入二靜慮,他的心可以馬上進入三
靜慮。進入三靜慮之後,他不必進入四靜慮,可以馬上進入空無邊處。就表示這個人等持
的威力非常強,這樣反覆實修,來來去去,再三反覆實修,他的等持會得到自在。
等持得到自在是,他現在的心處在比較粗分的狀態,他不必按照順序逐漸進入細分,
能夠從粗分的狀態,立刻進入非常細分的狀態。反之,他在非常微細的情況下,不必慢慢
進入粗分。他可從非常微細的狀態,進入比較粗糙的狀態。這種情況來往都沒有阻礙,這
就是等持得到自在的菩薩。
如何得到等持自在呢?靜慮、無色八種等持,來來去去,順生和反轉再三反覆實修,
逐漸會得到這種威力。若是這樣的一位菩薩,他就可以依於無色界的等持實修。假設不是
的話,一般的大乘菩薩,是依靠靜慮地所攝的等持。因此,大乘補特伽羅實修時,是要依
靠靜慮地所攝的等持。
靜慮地所攝等持,明分和住分兩個條件都齊備,因此,前面的主張,引發無過失的等
持,就具足明分的這個特色來講,這個主張沒有過失。
產生無過失的等持,是指心朝向所緣對象時,按照自宗的主張,心放在所緣對象影像
(義共相),指向它時。怎樣才叫無過失的等持?要具兩個條件 — 即明分和住分。明分指
的是有境本身,住分指的是對境。明分指的不是對境的清楚、不清楚、清晰、不清晰。緣
取佛身(影像、義共相)時,明晰、不明晰並不重要,而是心要能堅固地安住,因為若一直
想要明晰安住,可能為了追求明分,而導致安住的阻礙。
明分主要是指有境,心清晰不清晰;住分是指對境,心有沒有安住在對境上,從對境
的角度談到。所以,此中所修妙三摩地 — 無過失等持 — 具二殊勝,具足二種殊勝的特
色,一個是心本身非常明晰,這個稱為明分;再者,心能很專住在所緣的對象上,這樣稱
為住分。本派主張無過失的等持,要齊備這二個條件(斷除掉舉與沉沒的明分&住分)。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