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五回-2(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3-04 13:43: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淨空於二O一O年清明」,啟講《淨土大經科註》,「二O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圓滿
,發心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決定放下萬緣,一心求生淨土,作彌陀第一弟子,總報大恩
也。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再次宣講,專弘專念也,於二O一二年,十月二十一號圓滿
。同一天接著講第三遍,專弘經註,深入教理,二O一四年三月八號圓滿。三月九號第四
次宣講,效法賢公長老,重在修行,落實經教,於二O一七年十一月四號圓滿。」
  「二O一八年一月十九」,這第五次宣講,「深信解行,求往生,接引具足三資糧者
」,以這個為對象。大家都還年輕,希望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健康長壽。我跟你們想法
看法不一樣,年歲大了,大了怎麼樣?生老病死苦,老苦,最明顯的,音聲遠遠不如過去
,去年還不覺得,覺得不明顯,今年就非常明顯,說話多了感到累。今天上午客人很多,
來了十幾位,都是南部各學校的教授,對於漢學非常熱心,聽說我來了,大家來看看。我
說話多了一點,大概也講了一個多小時,把這堂課忘記了,我以為今天沒有課,可以休息
一下,所以特別感覺到累。這就是為什麼年歲大了,他並不希望長住世間,他希望早一天
到極樂世界。
  我們這一次學習大經,在一起研究討論,目標就是像我這樣的年歲,老年人,怎麼樣
在這一生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下萬緣,希望佛來接引,早一點到極樂世界。我們
有願,在極樂世界成就之後乘願再來,具足歷代祖師的條件,就可以來了,來去自由、往
返隨意。只是這一次的心情,跟前面不一樣了,我們抓到重點,經文,文字的解釋,前面
講過四次,都留著有錄像,還有的也有寫成書的,都可以做參考,重點我們討論,咱們用
什麼方式,在這一生不空過。我相信六十以上的老人,非常希望有這樣的課程,增長我們
往生極樂世界的信心。
  所以今天我們還看,一百三十八頁倒數第二行,這個括弧三,從這裡看起。我們只看
經文,學習還是離不開祖師大德,我們把這一邊念念,「本經持名念佛法門」,持名念佛
法門,要記住,我們這一生學佛學什麼法門?持名念佛法門,要清楚。為什麼要學這個法
門?下面說得很好,這個法門「圓滿直捷」,這四個字很重要!我們學佛,總希望把釋迦
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能夠掌握住,我相信每個學佛的年輕同學,都有這種
意念,希望自己能達到佛門的通家。這個願心是好的、是善的,應該受到鼓勵。但是今天
的環境,跟我們古時候祖師大德,那個時候的處境來比較,他們的環境好,我們沒有這個
條件,沒有這個環境。我說到這個地方感到很痛心,但是是事實。佛法在中國,隨著大清
帝國亡國了,佛教也就衰微了,這是事實真相,大家都知道。
  掌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圓滿的聖教,就是圓滿,就是直捷。直捷是淨宗,淨宗也
是圓滿,為什麼?幫助你一生成佛,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圓滿直捷。「方便究竟」,祖
師大德教給我們,我們只要抓住戒定慧三學,就能成就。千萬不要疏忽戒律,要非常重視
戒律,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承傳、戒律的受持;戒律幫助我們往生淨土,沒有戒律就
沒有佛法,這個諸位要記住。
  這個法門是「一超直入,最極圓頓」,圓教頓教,圓到最勝、頓到最勝,就是這部經
,就是這個法門。「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心,以果為因
,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我們非常感謝黃念祖老居士
,註解是他寫的,這是末法,我們能夠見到的,最後的一位大善知識。這樣的善知識現在
有沒有?我沒聽說,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我們不好學、不肯學、不想學,所以佛菩薩
就不來了。來的是六道的凡夫俗子,解行都有限,我們這個時代。近代這個十年,我這一
輩子年輕的時候,還有一些老和尚修得不錯,值得我們尊敬。這些老和尚都走了,老居士
也不在了。現在學佛很苦,找不到老師,沒有榜樣,怎麼辦?好在經教還在世間。如果再
過若干年,沒人印經,沒有人學教,會不會有這一天?會有。我們能夠相信,佛法真正進
入末法時代了,我們這是已經剛剛入末法,末法的風氣很濃厚,一定要提高警覺。
  還是要從持戒入門,一九八O年代,我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講經,提出五科,戒學五個
科目。希望大家,戒律太多也沒人傳了,大家都疏忽了;至少我們要找到,能夠幫助我們
這一生成就的、最簡單的戒律,又好又容易記,時時刻刻念著,不能毀犯。所以,在舊金
山成立了美國淨宗學會,我寫了一個緣起,緣起裡面就提到戒學五科,一定要學的。
  第一,這五科第一,「淨業三福」。只要沾近佛的邊,學佛不管你學哪一宗那一派,
這是根本大戒。對淨業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就選了三福這三條。三福第一個,「孝養
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四句,諸位要知道這是根。我們今天戒律學不
好,什麼原因?這個根沒有。根從哪裡看?前頭兩句,孝養父母我們做到了沒有?奉事師
長,尊師重道做到了沒有?沒做到。這兩句沒做到,人格就不存在了。人格是什麼?做人
,做人的資格就沒有了,人懂得孝親,懂得尊師。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古聖先賢,在典籍裡
頭記載的,特別是傳記,你仔細去讀誦都是孝親尊師。
  孝親尊師沒了,不能怪我們的父母沒教給我們,因為我們生在這是戰亂的年代,民國
成立之後,戰爭幾乎沒有停止過,社會動亂不安,人們居無定所。我在國內抗戰時期走了
十個省,每個地方住個半年,頂多一年,就又要離開了,所以榜樣不容易。我們父母還好
還在,只是逢年過節,家人有個祭祖的儀式,不忘祖先;那個時候還給祖先燒一點紙錢,
這都是孝心。對老師,父母交代我們尊師重道,我們所學了一點東西根柢,是在這個年代
裡頭學的。而這個年代疏忽了,做父母的疏忽了教兒女的很多。我們小朋友知道,我的父
母教我還比較嚴格,別人的父母寬鬆。這是與傳統文化有關係,父母親讀過一點童蒙養正
的書籍,還做出一點樣子給我們看。但是那很幸運,絕大多數都沒有了,都不提了,好像
教孩子是老師的事情,父母沒有這個責任。我們今天明白了,父母比老師更重要,父母能
夠把孝順父母做出來,尊師重道做出來,孩子的心不一樣,孝敬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然後,底下還有一句十善業道,養慈悲心,不殺害一切眾生,修十善業,這是學佛最
低的限度。十善,身口意三;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是說的,要做到,要常常
警策自己;口業最容易造的,所以口業有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無論
是有意無意的都不可以,不惡口(惡口,人說髒話),要做到;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十
善業。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記住檢點,有沒有毀犯。你只一回頭,一反省,有。有這
麼多的障礙,所以我們這句佛號,念佛有口無心,跟佛法,祖祖相傳的不相應。別人能相
應,有十善業道的基礎;我們不相應,我們把十善業道丟掉了,這個不能不知道。這是第
一條,三福的第一條。
  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學佛入門拜師,求師給我們做
三皈依,給我們受戒。這就強調,要把三皈五戒十善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
處事待人接物。最後勸我們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就自行化他,不能忘記,這就真學佛了。自己如果沒有做到,勸別人做很困難。自己做
到了,做出榜樣給別人看,人家縱然不能認真學習,他佩服你,他看你真幹,對他會產生
影響。
  三福,佛在《觀無量壽經》上講的,這是經上說的,這是佛傳給我們的。我們從這裡
扎根,把孝敬這兩個字修出來,世出世間法大根大本,就這兩個字。具足這兩個字、這個
條件,學世間法、學佛法都有成就,肯定有成就。成就多大問自己,不要問別人,這是根
之根。
==
要非常重視戒律,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的承傳、戒律的受持;
戒律幫助我們往生淨土,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這個諸位要記住。
吃素、持戒、念佛、求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3-04 14:4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3-04 16:19: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3-04 17:0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3-04 17:50: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3-04 22:08:00
阿彌陀佛!
作者: pedros0605 (pedros)   2018-03-05 00:0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3-05 09:3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