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無我」有二種分類,相對的,「我執」有二種分類: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人我執一詞不夠精確,要用補特伽羅我執;同樣的,人無我一詞不夠精確,要用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我執」的相違品是「補特伽羅無我」,透過修習補特伽羅無我斷除補特伽羅我執;「法我執」的相違品是「法無我」,透過修習法無我斷除法我執。如tang大說二種無我的內涵、二種我執的內涵、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內涵,不同宗義的認知並不相同。)小乘宗義沒有談到所知障,小乘宗義主要斷除煩惱障得解脫煩惱障分遍計我執的煩惱障與俱生我執的煩惱障,遍計我執的煩惱障一般在漢傳佛教稱為見惑,俱生我執的煩惱障一般在漢傳佛教稱為思惑,也就是小乘宗義斷除見思二惑得解脫大乘宗義的佛果位,除了斷除煩惱障的見思二惑,進一步斷除所知障,所知障一般在漢傳佛教稱為塵沙惑,如華嚴經載八地菩薩已斷盡了煩惱障的見思二惑,進一步於八地至十地斷除所知障的塵沙惑,最後斷盡所知障的塵沙惑而圓滿佛果(大乘宗義說的所知障,意謂障礙通達一切所知品,斷除障礙通達一切所知品的所知障,故佛果稱為一切遍知(遍智))(所知障障礙佛果,斷除所知障要發菩提心,菩提心與愛我執相違。)延伸閱讀:
#1Q5FseCu [地道] 《地道建立》 (20) 見所斷-1↑文中提到:煩惱障與所知障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煩惱障主要是障礙解脫,所知障主要是障礙成佛,所知障並不會障礙解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十地滿心,....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經》:「以一剎那金剛喻定相應妙慧,永斷一切煩惱、所知二障麁重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乃名如來、應、正等覺。....菩提心無間入金剛喻定,得一切相智」《成唯識論》:「俱生所知種子(所知障之隨眠),於十地中漸次斷滅,直至等覺位中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剎那中方永斷盡。」《金光明最勝王經》:「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煩惱障、所知障故,名為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