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10(上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5-23 00:12:1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三面,倒數第五行,從第一句看起: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上次講到這個地方。『覺觀』就是雜念、妄想,這是佛學的名詞,我們一般講名相。
妄想跟雜念都是修行人的障礙,修行的樞紐是定,在淨宗就是清淨心,因此覺觀就是妨礙
清淨心、妨礙禪定。一個人心裡面常常念著名聞利養果報,諸位想想,他的雜念怎麼能夠
捨掉?功夫又如何能夠得力?所以佛跟我們講的這些過失、弊病,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然
後才明瞭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我們在一生當中如果想道業成就,再說得淺顯一點,就是
定慧成就、福德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能得到殊勝、真實的功德利益。接著看底下這
一句。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這一句也許不太好懂,而實際上經文很清楚、很明白。佛教我們觀察利養,貪圖利養
的,讓我們仔細去觀察,『為於活命』,也就是為了生活,為了生活上的享受,「活命」
是這個意思,因為要貪圖享受,就不得不去經營世間的事業。諸位要記住,這些話都是對
出家人說的,出家人如果還要做經營謀利的事業就錯了,大錯特錯。出家人許不許可做世
間的事業?給諸位說,佛是不許可的。大小乘經論裡面,諸位仔細去看,佛不許可。也就
有人說了,佛法是消極的,佛法對社會沒有積極的貢獻,一個個都念佛求了生死,求出三
界。其實不然,出家人畢竟是極少數,出家人對世間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是教化,正如同
世間法裡面學校的老師。學校老師天天上課教學生,他不去做一切營生謀利的事業。為什
麼一般人不去責怪那些當教員的,偏偏責怪出家人?這很沒有道理。
出家人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身教教什麼?教人把名聞利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
放下,出家人表演的就是這一招,這一招在教學裡面是最重要的一招。社會各個階層的人
士,無論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如果能夠放下自私自利的念頭,都能為社會造福,為眾
生造福,這才是真正的積極。他怎麼曉得這麼做?原來是這些出家師父教導的,這個功德
有多大!世間人沒認清楚,沒有能夠體會到,反而說出家是消極。這樁事情實在說起來,
我們也不能怪他們,為什麼?我們出家人沒有盡到將佛法殊勝之處盡心盡力的去宣揚,讓
他們明白這些事理。他對佛教育才能生起尊敬之心,才能夠擁護、護持,使佛教育普遍發
揚光大。所以,我們本身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提示,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記住一個原則,要學佛,佛
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模範。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學的在這個社會上,起心動
念、言語造作都要給廣大群眾做最好的榜樣,這叫做學佛。利養過失太大了,我們第一個
要把利養看破,知道它的弊病,看破之後,徹底放下。生活,佛教給我們,隨緣就好,絕
不攀緣。當然更不可以做『營諸世業』,世間謀利的這種事業,因為你做這種事業,你每
天心裡面妄念就增多了。『計度思惟』,你要去計畫,你心裡面要去度量,怎樣才能賺到
最大的利益?不要說經營這些事業,即使信徒供養,供養多了,你把錢存在銀行裡面,你
天天還在那裡算利息,你說糟糕不糟糕?哪種利息多一點,哪種幣值不會貶值,你頭腦裡
頭一天到晚裝著這些東西,『安樂減故』,清淨安樂你沒有,你天天在打妄想,這個毛病
多大!再看底下這一句。
【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婬女能退失故。】
這是講你的道業不能成就,你牽掛著名聞利養,你的禪定得不到,參禪為什麼得不到
禪定。你修行不能解脫,解脫就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三摩缽底』是梵語,它的意思
就是定,也翻做等持,要用我們《無量壽經》經題上的話,就是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就
是「三摩缽底」的解釋。心裡頭存著利養,這決定得不到。我們念佛要求的是一心不亂、
心不顛倒,它正好是這個的障礙。佛在底下舉個比喻,『心如婬女』,比喻心不定的意思
。『能退失故』,你修禪、修定都會退轉,很容易退轉。第二十一句:
【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愈往後面果報愈嚴重,前面所講的,在《無量壽經》上說的五惡、五燒、五痛,你不
能捨棄利養這是惡業,所受的這些報都是痛,都是現前的果報,後面這兩條是說將來的果
報,那就是五燒。『捨離智斷』,智是智慧,斷是決斷,也就是斷煩惱。你智慧沒有,你
斷煩惱的功夫也失掉,也捨離掉,由於惡業的形成,將來的果報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
』,這是三惡道。『閻摩羅界,諸惡道故』,閻摩羅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閻羅王,餓鬼
道裡面的十殿閰王這是第五,五殿閻羅王,他專管地獄。這墮惡道。末後一句:
【當觀利養。於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佛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舉一個例子。『提婆達多』大家都很熟悉,我們這是老講經的一
個道場,這也是世尊的一個學生,他跟世尊關係非常的親近,他是世尊的堂兄弟。由於嫉
妒釋迦牟尼佛,所以不擇手段的破壞僧團,造五逆十惡之業,生生墮陷地獄。在《提婆達
多經》裡面,諸位可以看到。『烏陀洛迦』是餓鬼的名字,這個名字的意思沒有翻譯,世
尊把他列在此地,大概這個餓鬼就跟提婆達多的性質差不多,無惡不作。你跟他們是同類
,『同於法住』,這個法是惡法,不是善法,果報一定是墮在惡道。
經文說到這個地方,世尊講利養二十二種過失都給我們說出來了。下面再告訴我們,
如果你能夠遠離名聞利養果報,你得的功德利益當然是不可思議,佛在此地也給我們說了
幾條。我們看底下經文。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這是真正聰明人,真實覺悟的人,真的聰明、真的覺悟,他一定遠離利養。這一句這
是總說。『如是觀察』,要像世尊前面給我們所講的,名聞利養果報裡面有這麼多的過失
,你真正明白、體會了,你才曉得可怕。這個問題對我們非常嚴重,一定要下定決心把它
捨掉,不能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從心裡上要把它捨掉。捨掉之後,你一定能夠喜歡少欲
知足,知足就常樂,『不生熱惱』,你的煩惱就不會生。不生熱惱就是斷煩惱的前方便,
也就是我們常講斷煩惱的預備功夫。你想想這個問題嚴重不嚴重?如果利養捨不掉,你的
煩惱是天天增長,不會減少。如果把這個東西捨掉,你心就清淨,心清淨就生智慧。我們
大家天天祈求的要開智慧,智慧怎麼開法?必須把開智慧的障礙去掉,你的智慧自然就現
前。再看下面經文。
【何以故。】
世尊這三個字提醒我們,『何以故』就是為什麼。
(四) 少欲獲種種益
【彌勒。】
再叫著彌勒的名字,下面開示就重要了。
【少欲菩薩。】
這一句,這四個字一直貫到下面十四句。第一:
【於一切過皆悉不生。】
下面也是,少欲菩薩,
【堪為諸佛清淨法器。】
每一句都是『少欲菩薩』,少欲菩薩有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利益。第一個利益就
是他沒有過失,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過失從哪裡來的?從貪圖利養來的。諸位要曉得,
世間五欲六塵的利養你捨去了,佛法當中也有利養,佛法當中也有名利,如果心裡頭有染
著,跟染著世間的名聞利養沒有兩樣。佛是叫我們捨貪瞋痴的心,不是叫我們換對象,換
對象沒有用處,一定要把貪瞋痴的心捨掉。第二句『堪為諸佛清淨法器』,這句很重要。
什麼人有條件做佛的學生、做佛的弟子?能夠接受佛的教導,那就叫法器,器是比喻,少
欲的菩薩就行,就是佛的好學生。下面一句。
【而不繫屬在家出家。】
不但『不繫屬在家』,心裡面,繫屬的意思,要用現在淺顯的話來說,就是牽掛,你
心裡有牽掛。世間人牽掛著家,一切都為家去奮鬥、去努力、去奉獻,為家。出家人為道
場,如果為道場這個家也錯了。所以教給我們,少欲菩薩對於世俗的家、出世間道場都不
放在心上。這個道場如果壞了,年久失修,怎麼辦?要不要四處去化緣來整修?這個看起
來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要不整修,將來我們這些出家大眾到哪裡去住?你看你心裡不能不
牽掛。其實這個牽掛錯了,不要你牽掛。古時候這些大德,這個廟壞了沒有人修,他就離
開,到別的地方去,不住在此地。出家人要緊的是修道!問你你有沒有道心?你有沒有道
行?這些東西絕不放在心上。自然有人來修,哪裡要自己修?
你說誰來修?這些事情是護法神的責任。我們真正有道,搞得沒得吃,沒地方住,連
遮蔽風雨的地方都沒有,你們想想看,護法神的頭目是韋馱菩薩,韋陀菩薩豈不是要撤職
查辦!這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沒有道心,韋馱菩薩看看不護持你,你自己想辦法去吧!
自己想辦法就苦了。所以要真正信佛,相信諸佛護念,護法神照顧,一生都交給佛菩薩、
交給護法神去照顧,你的心在道上。道是什麼?道是清淨心,道是一個雜念都沒有。明天
有沒有得吃,管這些事情幹什麼?明天還沒到,你現在就打妄想,你說你糟糕不糟糕!所
以,這個經文的意思很深。第四句,這是少欲菩薩:
【住於真實最勝意樂。】
『真實』是什麼?你了解什麼叫虛妄,離開虛妄就是真實。《金剛經》上說得很好,
三心不可得,那是虛妄的;諸法性空,那是虛妄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把這個
東西離得乾乾淨淨,你就住在真實。真實裡頭有『最勝意樂』,勝是殊勝,這個快樂,我
們平常講法喜充滿。法喜充滿很多人都會說,到底法喜是什麼你也沒有嘗過,為什麼沒有
嘗過?從來沒有法喜過。聽經好像聽得滿歡喜的,只嘗到一點點邊緣,實在講真的沒有嘗
到,真的法喜是真樂,住真實慧就有法喜。
【不為卑下亦不驚怖。】
在大庭廣眾之下,決定沒有自卑,也沒有傲慢,不驚不怖。
【離諸惡道墮落畏故。】
永遠離開惡道之緣,我們不能講因,因是決定有的,無量劫來,阿賴耶識裡含藏的種
子,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都充滿了。雖有,我們不怕,為什麼不怕?沒有緣。『離諸惡道
』,此地講的是離諸惡道之緣,就不會墮惡道。縱有惡道的業因,你也不在乎,也不會畏
懼,知道自己決定不墮惡道。
【無能映蔽捨耽味故。】
『映蔽』是說你的智慧、你的德能自然像光明一樣遍照,沒有任何能夠把你遮住的。
縱然你是擺著很低的姿勢,處處是顯示低姿勢,可是明眼人還是看得出你的光明。一般人
他是看不出,明眼人看得出你是大德,你有智慧光明。底下是『捨耽味故』,就是你能夠
捨一切利養。第八句:
【眾魔境界得解脫故。】
魔境在哪裡?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可以說整個社會就是魔境,誰能夠逃得過魔掌。
魔是什麼?魔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眼睛看的花花世界是魔,你耳朵聽的那些流行歌
曲是魔,你每天穿的這些服裝,都很新式、很流行的,那都是魔。魔天天動腦筋,天天想
花樣,叫你非常辛苦,過得很辛苦,賺的錢都送給他,都去供養他,那都是魔。所以魔不
是青面獠牙,魔很好看,你看得很舒服,讓你心裡起七情五欲,起貪瞋痴慢,那都是魔。
佛菩薩給你清淨心,不叫你動感情,凡是牽動你感情的,都是魔。為什麼你會著魔?為什
麼你會被魔控制?因為你有貪欲。你貪著利養、貪著名聞、貪著果報,這些都是魔王的把
柄,你把你的把柄交給魔王,魔王就牽著你走,你就離不開他。如果少欲知足,魔對你沒
有法子,眾魔境界裡你得解脫了。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這個好懂,少欲知足的人必定是諸佛護念。
【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天人比我們世間人聰明,他的智慧、德行比我們世間人高。生天,我們曉得最低的條
件都是修十善業道。如果往上面去的,他還要修禪定,還要修四無量心,所以智慧、道德
比人間高得太多。他們能夠看得出這個初學的菩薩少欲知足,這些天人尊敬。
【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不但世法能捨,佛法也不貪愛,這就對了。所以禪定他也不染著。『住邊際故』,邊
際就是一般講的中道,他能夠住中道。
【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菩薩的心正直,『質直』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維摩經》上說「直心是道場」,
《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就是直心,它的起用就是深心、大悲心。心地正直
當然沒有諂曲,即使在五欲之中也不放逸,五欲是指我們日常生活。在順境,生活很舒適
的時候,他也不放逸,也能夠謹慎。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五欲之過,所以對五欲的受用可
以,絕無貪著,這就對了。第十三句: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
這一句是我們四眾弟子,這一生當中修學成敗的關鍵,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
道業,就在是不是能夠『如說修行』。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可
以做的,我們決定不做。一定要如說修行,這就『能住聖種』,聖種前面跟諸位說過。末
後一句。
【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這是同參道友,『同梵行者亦當愛樂』,這就是一個和合的僧團。為什麼今天的僧團
不和合?原因就是大家都貪著利養果報,特別是貪著利養。貪著利養,彼此就有利害衝突
,這就是破壞和合。如果我們能夠捨棄名聞利養,六和敬不難,六和敬的僧團是真正得諸
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護持。破壞這個僧團的,最重要的就是利養,貪著名聞利養,僧團
被破壞了。
佛在此地給我們說明,遠離利養過失有這十四種的利益。下面是總結。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
佛所講的他都能夠理解。
【以勝意樂當捨利養。】
以最殊勝的意樂,從今之後將名聞利養放下。
【以勝意樂住於少欲。】
殊勝的意願,從今以後真正學少欲知足。
【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這真正能幫助我們斷三毒煩惱。這是將利養過失的一段到這裡講完了。下面這一段是
第十二段,佛教給我們觀察憒鬧過失,也有二十種。憒鬧就是喜歡熱鬧,喜歡熱鬧也不得
了,都是人情之所好,於道業造成嚴重的障礙。請看經文。
(五)憒鬧過失有二十種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憒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
惱。】
你能夠仔細的觀察,觀察就是你把這樁事情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肯放下,你才歡喜放
下。放下之後你就得自在,你就得『獨處閑靜不生熱惱』。這就是住寂靜法。
【佛告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過失有二十種。】
實際上,這些毛病的過失無量無邊,佛是為了說話方便起見,把無量無邊的過失歸納
為二十類,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不要人家問,這過失多少?過失只有二十條,那不多!
你就錯了。每一條裡面都無量無邊,二十條還得了。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佛教彌勒,就是教我們,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
這個地方念樂,就是你喜歡,你覺得這個很快樂,其實這裡頭過失太多了。
【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
這是三業。世尊在《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他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你看你這就不能護了。「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你這個也造了。「善護意業,清淨
無染」,你意業也不護了。所以熱鬧的地方去了,你要能夠把三業守住,你就是在修行,
你是在修道。如果去到熱鬧場中,馬上起心動念,要趕快跑,那個地方去不得,一去你就
墮落了,所以要遠離,遠離這個境界。那些大菩薩們有功夫的,經上講的那是智行菩薩,
他們可以,他們在那裡是修行。雖然在那個境界當中,他三業清淨,一絲毫都不染著。人
家是修行,我們初學的菩薩不行,沒有定力,一到那裡去,心就亂掉了,這是要知道的。
【四者多饒貪欲。】
『饒』是豐饒,意思就是增長貪欲。你不見,貪心還沒起來;一看到,貪的念頭馬上
就起來。
【五者增長愚癡。】
增長貪瞋痴,不是息滅貪瞋痴,是增長貪瞋痴。
【六者耽著世話。】
你所跟人討論的都是這些世間話,道業都捨離了。
【七者離出世語。】
出世間的道意都沒有了,何況是言語。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
什麼叫『非法』?就是增長三毒,增長貪瞋痴,增長十惡業。在這個場合當中必定是
為境界所薰修。
【九者捨離正法。】
『正法』是念三寶,你看《彌陀經》裡面講的,念佛念法念僧,念三學、念六度,這
是正法。正法捨離,非法增長。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你喜歡熱鬧,天魔波旬,好,熱鬧的事情可多了,時時刻刻在引誘你,讓你不得禪定
,讓你不得解脫,他得其便。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
不放逸就是恭敬、謹慎,這個意念沒有了。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
放逸就是很隨便、很放任,這種心行當然增長。
【十三者多諸覺觀。】
這前面說過了,粗念叫覺,細念叫觀,覺觀都障礙禪定,障礙清淨心。
【十四者損減多聞。】
『多聞』是對法來說的,是對智慧來講的,也就是你的智慧減少了,天天減,不是智
慧增長,智慧減損。
【十五者不得禪定。十六者無有智慧。】
前面多聞講智慧,此地第十六條又一個智慧,智慧有根本智、有後得智。我們在經中
常常看到「一切智智」,這兩個字並不雷同,也不重覆,都是講的根本智與後得智,或者
講權智、實智。說法不一樣,意思都相同。
【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
這一句我們要曉得,現在社會大眾犯這個毛病太多了。『速疾而得』,希望趕快得到
,現在人所謂是求新、求快、求變,這不是佛教給我們的。這樣的心態,諸位想想與清淨
心相反。學道的人學什麼?學清淨心。他們要求新、求變、求快,能不能求到?給諸位說
,求不到的,他所求到了,後面有嚴重的副作用,為什麼?不是真實智慧,正是古人所謂
「欲速則不達」。真正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古人千百年的歷練
,言語真實可靠,現在人求新、求快、求變,後來是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沒有看到,到底是
好還是不好,不能斷定。想想佛的言語、佛的教誨,想想祖師大德的說法,仔細去觀察,
你才能體會到裡頭真有道理在,應當信受奉行。
【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
這是遠離三寶。佛是覺悟的意思,他迷了,這是講他『不愛於佛』,這裡頭的意思很
深,我們不要搞錯了。特別是在家學佛的同修們,現在出家也沒有兩樣,常常喜歡逛熱鬧
的場合。他逛在那裡,手上還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怎麼不愛於佛?你已經被
那個東西迷了,眼被色迷,耳被音聲迷,口裡念佛也不行,那也不是真的。佛是覺的意思
,你已經迷而不覺;法是正的意思,你已經是邪而不正;僧是淨的意思,你已經是染而不
淨。所以形式上你還是三寶弟子,實際上,你已經違背了三寶,你已經離開了覺正淨,你
已經沾上迷邪染,那錯了,意思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合起來是二十種過失。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這是佛給我們講的二十種過失。
諸位法師們從中國遠道而來,來到新加坡正逄到新加坡難得的盛會。他們的聖誕節快
到了,街道上張燈結彩,非常稀有。常住也很難得,安排一天晚上我們停講,帶著你們去
參觀。你們到那裡是修戒定慧,還是搞迷邪染?那就看你們自己了。世法的事情,學佛的
人,特別是弘法的人,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說法就不契機,所以一定要知道。知道
不能染著,如果染著,你就被它度掉了,你不是度它,被它度跑了。這個要很謹慎、很小
心,一不小心就墮落,就被它度走。後面偈頌是重頌,我們念一念。
==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5-23 01:32:00
少慾菩薩。知足常樂。我淨。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5-23 17:44:00
阿彌陀佛!
作者: ackino (常勝不敗)   2018-05-23 22:07: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18-05-24 05:03: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5-24 16:39: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