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修,道場講戒經因緣非常的殊勝。戒律是我們修學的基礎,好比蓋房子的地基
一樣。我們都曉得一個高大的建築物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基礎,修學佛法也不例外,離開了
戒律不會有成就的,什麼成就都談不上。世尊給我們制定的是半月誦戒。半月誦戒是在當
時的社會人心淳厚,大家都有道心。在今日之下,無論在意識形態上,在生活方式上以及
環境對我們的影響,談到修行確實是障礙重重。半個月誦戒在目前環境上來說也是一曝十
寒,恐怕不發生什麼效果了。
我們想到戒律在時下是要天天誦,天天誦、天天檢點才能有效果。所以蓮池大師去我
們四百多年,四百多年前,他老人家就用功過格每天來檢點自己的行持。我們今天這個環
境比起蓮池大師的當時又不知道差到哪裡去了,蓮池大師每天要反省、要檢點,我們現在
真的要每個小時來反省檢點,防非止過,才能談得上修行。所以圖書館每個星期天講戒經
,這個意義很深。希望大家來聽之前最好把《梵網戒本》念一遍。能夠將全經,全經不多
,《梵網經》實際上翻成中國文字只有兩卷,上卷是「菩薩心地」,下卷就是「五十八戒
」,能夠念一遍非常好。就是不念上卷我們也念下卷,把五十八條戒十重四十八輕溫習一
遍,這樣再到講堂裡面來研究討論,自然有不同的效果。
經本,特別是註解的本子,我們現在在發起翻印,這一次我們想印兩千本,一半供給
我們自己用,另一半我們寄到國外。現在在美國佛法是漸漸的也在那裡推展了,這個功勞
實在講是得力於我們的華僑,特別是在我們台灣學佛的這些大專同學跟一些老居士們。最
近幾年,我們講堂裡面有好多熟悉面孔的老居士都不見了,都沒有來了,我也沒打聽,在
美國一講經都碰到他們;這麼多年沒有見面,原來都跑到美國來了。所以有這些人來提倡
持戒念佛,把這淨土法門帶到美國去,美國人有福了。美國人的福報是從台灣引進過去的
,他們所缺乏的就是經書,所以我們以大量的經書來供養他們,這是我們應當做的工作。
讀的經本我覺得諸位現在用的這個版本不錯,這個字的大小很適中,這是我們影印本。我
們想把這個原本找出來,我們也印個一千本就夠了,這是有人喜歡天天讀誦的。讀誦是以
經文為主,研究是以註解為主,我們有讀誦的白文本,有研究的註解的本子,對我們修學
奠定深厚的基礎會有很大的幫助。
上次講到解釋經題,講到「菩薩」,意思沒有講盡,今天我們再繼續的補充。說到四
聖六凡,這是大經裡面講的十法界,十法界都是自己心地變現的現相;換句話說,同一個
心地。同一個心地為什麼有這些差別?那是迷悟不同。學佛第一個目標就是要開悟。為什
麼不能開悟?是因為我們放不下。放不下,你心裡面常常有東西,就障礙了悟門。六祖大
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在裡面,有一物就障礙。這一物是什麼?歸納從綱領
上來講,在一切法裡頭分別執著妄想,只要有這些東西在,哪怕是有一絲毫都障礙你的悟
門,無論你怎麼研究、怎麼修學都是不得其門而入。
你研究教、研究經典,你要是心不清淨,就是以分別執著妄想來研究教。清涼大師講
的,這在《華嚴經》玄義裡面說的,我們還沒講到。現在我們是從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上
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講《華嚴經》,我們這是錄影,這個影帶主要是供給國外的。準備把
全經錄完,就是《四十華嚴》全經錄完,預定是三百個帶子,就是三百次六百個小時。同
學有時間可以來聽,聽的時候要安靜一點,因為我們現場錄影。現在講玄義還沒有講到品
題,品題裡清涼講的,不能夠捨妄想分別執著研究經教,叫做增長邪見;捨去了教理,我
什麼都不要,我就修行,我不要研究教了,清涼大師講增長無明。你盲修瞎練。你們想想
到底怎麼辦?
禪家教給我們離心意識參,教下也要離心意識才能夠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這個道理
我們在講堂裡面不知道說了多少遍,我們聽了總是千千萬萬遍。也許你會問沒這麼多?你
要曉得你聽經不是這一生,你過去世生生世世都聽,一直聽到今天不止千千萬萬遍。你為
什麼還不入門?這裡面一定有原因,所以這個原因我們要去找。我自己所發現的原因,最
大的原因就是心不平等,你不能入門。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要修怨親平等,萬法一如,你
才能夠入道。這一點一般人認為很難很難,的確是難,如果不難你早就成佛、成菩薩,何
至於到現在還落到這樣的地步。可是這個事情要做並不是真難,世間真難的事情是求人難
,這個事情不求人,是求助於己不是求助於人,求自己問你自己肯不肯。所以自己要覺悟
,我在怨親上用心不平等,吃虧的是自己不是他們,仔細的算算這個帳,真正是得不償失
。
以平等心待人處事,平等心是放下,平等心是清淨心。親人,生了一念歡喜心就不平
等;冤家,起了一念怨恨心就不平等,心就不清淨。所以淨土裡面講一心不亂,二六時中
待人處事就用一心,一心就是道,一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根基。我們今天在《梵網經》
裡面講「菩薩心地」就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是悟。二心就是迷,迷了才有十法界,悟
了只有一真法界。所以古德給我們講,如果我們能一念不起,就是在怨親這兩種順逆不同
的境界當中,順境不生歡喜心,逆境不生怨恨心,心是平靜的。這個平靜的心就是真心,
就是真如,就是如來藏性。我們最近在《彌陀經疏鈔》,在《華嚴經》裡面讀得太多了,
這個境界裡就是無生。無生是什麼?自己心裡面不生分別執著妄想,境界裡面又沒有差別
。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境緣沒有好醜,好醜是生於心」,所以你心清淨了,境界就清淨,
這就叫頓契無生法忍。到這個境界凡聖迷悟全都沒有了,如果你還有凡聖、還有迷悟,你
又有分別執著妄想了。
(三)依真實心地稟受戒體
所以菩薩他就是悟明心地,他的受用是清淨寂滅,萬法一如。我們一般講開悟的、大
徹大悟的,圓教,《梵網經》是大乘、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無生法忍了。他為什麼證
得?他在一切境緣當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能夠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不
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他的受用。阿彌陀佛請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住的
是七寶宮殿,百味飲食,他不起一念;閻羅王把他請到地獄,叫他上刀山下油鼎,他也不
起一念。果真不起一念,天堂地獄是平等的,他沒有苦樂的分別,他是平等的。平等是一
真法界,天堂有,地獄也有。清淨心裡面看這些境界,沒有一個境界不清淨,這是他的自
受用,正是所謂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不管在什麼境界,他住在大定當中,這
個定是自性本定。
在前面也跟諸位說得很清楚,菩薩就是以這個心地教化一切眾生,以無量的善巧方便
(我們通常稱為八萬四千法門),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也覺悟這個真心理體,也能夠得到
像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同樣的享受,離苦得樂。這個心地就是一切眾生日用平常六根門頭
自受用的境界,可惜的是什麼?我們被無明煩惱蓋覆了我們的心地,不是我們心地沒有。
無明煩惱從哪裡來的?迷了自己的心地,這個心地就變成了無明煩惱。迷了心地就是一重
的迷惑,又把無明煩惱當作真實的,這是加一倍的迷惑,這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愈迷愈深
,於是乎我們這個日子愈過愈苦。再給諸位說個真話,我們在六道輪迴一生不如一生。前
一生不好我們還落到人道,落到現前這個樣子,現在我們仔細再反省一下、檢點一下我們
這一生的行業,我們起心動念待人做事,把經論拿來對照一下,把戒律拿來對照一下,我
們來生如何,自己心裡就有數了。來生恐怕還不如今生!真是一世不如一世,一生不如一
生,怎麼得了?我們想覺悟,第一個要覺悟這一點,這一點不覺悟,以後的果報實在是不
堪設想。
我們看到諸佛那麼樣的逍遙自在,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所看到的境界,嚮不嚮往?
羨不羨慕?我告訴諸位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決定能夠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肯?諸佛所證就
是證的這個心地,菩薩所修就是修的這個心地,眾生所迷還是迷的這個心地。由此可知,
心地是一不是二。所謂佛、菩薩、眾生這些名稱,只是對這個心地迷悟淺深不同而建立的
假名。本師釋迦牟尼佛真正是大慈大悲,在這部經裡面告訴我們,他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教
化眾生,已經往返八千次了,為的是什麼?只是幫助我們發明本有心地,如果我們直下承
當,就不辜負他老人家的苦口婆心。你相信我們自己的心跟十方諸佛如來的心沒有兩樣,
只是他悟我迷。佛又告訴我們覺悟是本有,心地本來面目是覺悟的;迷惑本無。馬鳴菩薩
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如果我們要是信得過這兩句話,本
有的當然可以證得,本無的決定可以捨離,我們修因證果的心就堅定了,不會再懷疑了。
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其目的是希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依自己的心地,這是佛法
;不是依靠釋迦牟尼佛,不是依靠觀音菩薩,那都靠不住的,是依自己的清淨心地。這就
是修學依據的理論,這個理論就是自己的真心。依這個來修行,不是依自己的妄識,這一
定要把它揀別得清清楚楚。換句話說,要依自己的無分別心,萬萬不能依自己的妄想分別
執著,依這個就不好了。依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去修行,採取釋迦牟尼佛的經律論,可是
我們自己用的心是意識心;妄想是阿賴耶識,執著是末那識,分別是第六識。你用心意識
、用這個心來學佛,完全根據佛法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來修學,你充其量只能得一個聲聞、
緣覺、權教菩薩。這是一點都沒有犯規矩,規規矩矩做一個老老實實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你就能到這麼個程度;如果稍微偏一點就落在邪道上,就變成魔子魔孫了,真是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
如果依自己的清淨心(依真心),就是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諸宗所講的離
心意識。離心意識,諸位聽了這個名詞,有的時候一下會不過意思來,不知道心意識是什
麼,我給你講妄想分別執著比較好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離心意識。古人講的心意識
,我們現在講妄想分別執著,離開這些,你所用的那個心就是清淨心、就是真心。沒有妄
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這種心才能夠稟受「梵網金剛光明寶戒」;換句話說,你想
得菩薩戒,用這個心就得到了。因為這個心起作用,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十重四
十八輕戒。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這五十八戒每一條戒的戒相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
?它稱性,真心就是本性,離開分別執著妄想那就是本性。本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本
性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哪一條戒都是周遍法界,無論是戒體、戒相、戒行、戒
果,樣樣都是周遍法界,不可思議。
諸佛菩薩他們一切受用、一切的作為歸納起來就是五十八戒,他得受用,他悟心地得
五十八戒的大用。這個五十八戒大用就是般若、解脫。我們凡夫是迷而不覺,迷失了五十
八戒的作用,把五十八戒的大用變成了什麼?愚痴煩惱,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菩薩本修
因就是依真實心地稟受戒體,這是我們要真正發心立志想在這一生當中不再受輪迴生死,
決定要超越三界,往生淨土,要不依靠這一個法門是決定辦不到的。這是我們特別重視這
一部經的原因。我們從這裡下手,就是依菩薩心地之理(理論),修五十八戒之行,入華
嚴不思議解脫境界,住實報寂光上品淨土。我們這一生真的沒有空過,諸佛如來對你必定
讚歎,護法龍天對你五體投地,頂禮膜拜。我給大家講的是句句真實,絕無妄語,只要你
信得過,直下承當,你一生成辦,不要再等到來生。
本經在下卷有幾句經文說「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
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當當常有因故」。這話說得很明白,無
有一法不入佛性戒中。由此可知,這個十重四十八輕戒是佛的性戒。佛性一切眾生個個都
有,我們有佛性。什麼叫佛性戒?戒都是講行為的,換句話說,佛性起作用就叫性戒,他
所起的作用有規律、有條理,絲毫不紊,可以為九法界眾生做模範、做典型的,這就稱之
為戒。
又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這就說明《梵網戒品》是佛戒,就是佛的日常生
活習慣,我們也學佛的生活習慣,那問你你不是佛是什麼?所以受佛戒就成佛了,就入了
諸佛位,這個話說得過不過分?說得是完全真實,一點都不過分,不過我們怎麼樣?我們
今天去受戒,現在臨濟寺傳戒了,你們也去受戒,你們有沒有入佛位?跟你們說沒有,為
什麼沒有?因為你們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定沒有,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講「心地品
」的道理。你沒有菩薩心地,你學的十重四十八輕是凡夫戒,不是佛戒,你是入凡夫位,
你入不了佛位。
諸位想想大乘見道位是什麼?我們有沒有見道?見了道而後才能修道,沒見道!大乘
見道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小乘見道位是須陀洹果,證到須陀洹就是說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
,小乘見道;破一分無明,大乘見道,才能夠「稟受光明金剛寶戒」。我們怎麼能夠說,
我一受佛戒我就入諸佛位?自己以為成佛了,受了戒就成佛了,不是大妄語便是增上慢。
這個地方講「入諸佛位」,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裡面所解釋的諸佛,從圓初住一直到
妙覺這四十二個位次,叫諸佛。圓初住菩薩是分證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禪家所講
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大師所講六即佛當中分證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到妙覺,
等覺再進一步妙覺,那叫究竟佛,究竟圓滿了,所以分證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證之前是相
似即佛、觀行即佛、名字即佛,那都不是真的,分證是真正成佛,所以說「即入諸佛位」
。
此地這「眾生受佛戒」,這個眾生是九法界眾生裡面的菩薩眾生,其他的不算,聲聞
、緣覺、六道沒份。這樣說起來我們也沒份,我們是六道的人法界,沒份。你這麼想又錯
了,問題就是你發不發菩提心?你要一發菩提心,那你就是菩薩。菩提心是什麼?清淨心
。諸位要記住,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理一心不亂就是菩提心。我們聽到這個地方,又想到
這個東西好難、好難!說難沒錯,但是也不是真難,所以你要懂得修行的原理原則,你要
相信、要肯幹。
我在民國四十二年剛剛接觸佛法,第一天去親近章嘉大師,出家人我第一個跟他見面
,頭一天跟他見面,我也就提出這個問題。我問他學佛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叫我們直截了
當一下就能入進去?他跟我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什麼叫看得破?《金剛經》上
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徹底
的看破。什麼叫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執著。看破就不分別了,放下就不執著了,心就清淨
了。說起來很容易。我就繼續請教老師從哪裡下手?章嘉大師告訴我從布施下手,布施是
什麼?捨!先捨身外之物。捨就是不執著,對於一切身外之物再不執著了,而後再捨世出
世間一切法,統統不執著,心開意解。我們世間有許多成語都很有學問,都是從佛法當中
來的。你看世間人講一個人忽然聰明了,這個人「茅塞頓開」。茅是茅草,草把你那個心
堵塞了,現在那個草拔除掉了,茅塞頓開,心開了。茅怎麼塞住?茅是什麼?茅就是分別
執著,就是放不下,果然一下想通了,想通就是看破,一下放下了,心開意解。
定慧本來圓成,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不是修來的,原本就有。你的心本來就是定,本
來就是慧,定慧都是心地。心地對一切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這個作用我們叫慧;不取於
相,如如不動,我們就叫定。正是心地裡面本來具足的,不要向外求的,外面沒有,所以
這個叫做佛戒,這叫做性戒。我們這一生當中能夠遇到,像開經偈所講的「百千萬劫難遭
遇」。我們今天遇到了,也許你說這遇到人不少,哪一年傳戒不在那裡講《梵網‧菩薩戒
品》?諸位要曉得,要真正明白覺悟了才叫遇到;否則的話,戒本、註疏堆在你面前,你
完全不能體會,不能夠理解,那是當面錯過,那是沒有遇到。
遇到是真正發現這個東西價值之所在,好像一大堆的黃金珠寶擺在你面前,你不識貨
,你把黃金看成廢鐵,理都不理會它,那有什麼用處?那個識貨的人看到寶貴得不得了,
他遇到了,不識貨的當面錯過了。我們是生生世世都是當面錯過,雖然遇到等於沒有遇到
,對我們不發生一點作用。我們今天講的遇到是什麼?完全覺悟了,等於說在釋迦牟尼佛
給我們的無量寶藏當中,就是這三藏十二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我們真正得到了最
好的寶藏,最殊勝的法門,一生決定成佛,這個道理。我們發現了這個門徑,真正得到不
是空言,憑藉這一個途徑決定證無上道。
世尊,就本經所說「初從妙光堂」,最後到摩醯首羅天,就是四禪天,「十處說法」
。十跟《華嚴經》的意思一樣,是代表無盡的;換句話說,無時無處不是結歸究竟。將來
我們在經文裡面就研究到「心藏」,這個藏就是寶藏,心是真心。「地藏」,地藏是講比
喻,此地這個「地」我們在前面講過就是十地,心是三十心。心是講十住、十行、十迴向
菩薩,我們稱為心,十地我們稱為地,心地品。「戒藏」,這個戒,心、地統統都有戒。
戒藏的德用就是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量的大行大願,這叫「無量行願藏」。他的果
報、他的受用就是「因果佛性常住藏」。你看看佛法講到這個地方,還有什麼法比這個更
圓滿!
所以我從前看《梵網經》看不出門道,意思看不出來。怎麼會把這個東西看出來?是
從《華嚴經》上得來的。我們《華嚴經》,連現在所講的差不多已經超過一千八百個小時
,再轉過頭來看《梵網經》,《梵網經》放光了,才曉得這原來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
總結論。沒有《華嚴經》詳細的解說,這塊寶藏擺在我們面前不認識它。《華嚴經》太大
了,那個宗旨不容易抓到,綱領不容易抓到,而「梵網心地」就是《華嚴經》理論的綱領
,「五十八戒」就是「離世間品」二千行門的綱領,一下抓到了,所以我說用這個才能入
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四十華嚴》五十三參,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
事。到後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實報寂光上品往生是太容易,真是探囊取物不費一點功夫
。我們感覺到無限的幸運,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碰到了。所以我有很堅
強的信心決定成就,一點疑惑都沒有。
我自己慶幸我自己,我也慶幸大家,我跟你們是一樣的博地凡夫,學佛三十年這才省
悟過來,所以我們決定行門就是專門以這三部經為主。所以有同修來跟我說印經,我說其
他的經以後一概不印了,為什麼?現在到處都有人印經,讓他們去印,我們所要印的經就
是這三種:《梵網經》、《四十華嚴》、《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我們專講這三部經,專
修這三部經。圖書館一年三次法會都是祭祖,清明祭祖、中元超度、冬至祭祖,打佛七。
打佛七是考一考我們這幾個月的功夫,我們的境界是不是已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進去
的程度多少?你入了幾分?我們用這三次佛七法會考驗自己的功夫,解行相應,我們的人
生多麼踏實!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慧,說得很好聽,幾個人得到了?唯有真正覺悟,他的
人生才是真實的幸福,至善的幸福,美滿的幸福。覺悟是大智慧,所以說真善美慧我們一
時完全得到了。
總而言之,名字就叫做心地法門。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面這段經文,定的題目就叫做「
心地品」,品是品類,就是這一類。這一個經的大部沒有翻譯到中國來,《梵網經》全經
一共是「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這一卷經在全經裡面它的順序是在第十,就是六十一
品裡面它是第十品,第十品就是「菩薩心地品」。這一品有兩卷,我們現在講上、下兩卷
,其實在它那個地方是一共一百一十二卷,裡面當然這個卷數不是我們現在講的上、下兩
卷,因為一百一十二卷的經文我們沒翻過來,只翻了這兩卷。這兩卷最重要了,上卷就是
說明菩薩的「理智觀行修證階級」,就是說的三十心跟十地,等覺,等覺叫十一地,四十
一個位次。《華嚴經》裡面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說的這個。下卷就說明菩薩心地戒
法,給我們講戒律「輕重開遮止作持犯」。就是十重四十八輕戒,一定要樣樣都清楚,這
個戒才曉得怎麼修。就是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起心動念待人處事,這樣才像一
尊佛,才像一尊菩薩。
你看看上卷是改變我們的心理,下卷是修正我們的行為,使我們的表裡都跟佛一模一
樣,那就叫成佛了。表面上像佛心不是佛,那是魔在那裡假裝佛騙人;心裡是佛表面不是
佛,凡夫又認不出來,又沒有辦法跟你學,所以一定要內外一如,表裡一致,這是真佛,
所以才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我們講到這個地方是把第三段就是解釋經的品題
講完了。
==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這就說明《梵網戒品》是佛戒,就是佛的日常生活習慣,我們也學佛的生活習慣
淨空老法師真的很了不起,無比慈悲,把這麼難這麼高的境界、理事,
用這種老婆婆都懂的大白話給我們說明白。又親切,又清楚!
好像我們就跟在佛身邊,看著佛的日常,像看家裡的長輩、最喜歡的老師,
然後我們也來學佛,像最單純的小朋友模仿大人一樣。
如果大家對照《直解》的原文來看,就會瞭解老法師幫助我們跳過多大一個門檻。
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sutra/10thousand/X38n0697.pdf
這次聽經是以一集為單位,因為老法師平常講經是兩個鐘頭,所以我分上下,
而這次講經是一個鐘頭(或多一點),所以就一次一集吧。
但因為這是老法師氣力還十足時講的,所以份量也比較多,
希望大家寧可慢慢聽慢慢看,也不要"滑過去"。XDDDDD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