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不先學小乘就學大乘非佛弟子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27 10:33:49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淨空法師 2012.07.08
https://goo.gl/qoNhtA
  戒為三學之首,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這是真正的莊嚴。心地清淨,光明
磊落,念念為度眾生,念念為正法久住,這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行。戒律有根,根是世
間的善法,世間善法都沒有了,他怎麼會持戒?他不可能持戒。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
《菩薩處胎經》,這《佛藏經》上說的,《菩薩處胎經》是佛跟彌勒菩薩對話,那段話在
《菩薩處胎經》。佛在《佛藏經》裡頭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
,有這幾句經文。這就說得清清楚楚,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小乘學起。小乘是人天法、世
間法,世間法裡頭最重要是講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淨業三
福第一條是世間法。所以佛要求佛弟子先學小乘。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對佛陀的教誨,把佛陀看作聖人,尊敬,依教奉行,所以小乘
經典的翻譯很圓滿。今天南傳小乘巴利文的經典,跟我們《四阿含》對照,幾乎完全相同
,巴利文經典裡面,大概比我們只多了五十幾部,總共三千部,三千部,五十部的差距,
這很小的差距,翻譯得非常完整。而且在中國成立兩個宗派,一個成實宗,主要是根據《
成實論》;一個是俱舍宗,根據《俱舍論》。這兩個宗派,隋唐時候盛行,學佛決定依小
乘為基礎。而是到了唐朝中葉,中國這些祖師大德不依小乘學了,怎麼辦?用儒跟道代替
小乘。很好,儒跟道是中國本土的學術,我們學起來非常方便。效果怎麼樣?我們看這一
千三百年,這一千三百年當中,大乘八個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師大德出現,證明可以代替
,可以用儒跟道代替,直接學大乘。事實告訴我們,這個做法沒錯。
  可是到今天問題來了,全學的是大乘,小乘不學了,儒跟道也不學了,這就脫節了。
所以大乘在這一百年當中,人才跟過去相比相差太遠了。我們知道人是教得好的,為什麼
這個時代人才少,那個時代人才多?教的,教得很如法。現在雖有人教,把戒律疏忽掉了
。沒有戒就沒有佛,只有佛的經教;用現在話說,只有佛的知識,沒有佛的實質,佛法當
然就衰了。那要想佛法興怎麼辦?用佛的戒律行不行?不行了,戒律丟得太久,沒人講了
,沒人懂了。換句話說,必須從儒道裡頭建立。我們精挑細選,少到不能再少,儒家的《
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是根!跟佛家的《十善業道》,我們稱儒釋道的三
個根。這三樣東西沒有了,儒釋道徹底在這個社會消失掉了。
  學儒不能落實《弟子規》,假的;學道沒有落實《感應篇》,也不是真的。有《弟子
規》、有《感應篇》,學佛落實《十善業道》不難,基礎已經有了。除這個之外,儒家東
西必須要讀的,也是少到不能再少,四書。這是宋朝朱夫子精選的,選得好,從《禮記》
裡面選了兩篇,「大學、中庸」,從諸子裡面選了兩部,《論語》跟《孟子》。《論語》
是孔子的,不稱為孔子而稱為論語,是因為夫子沒有創造、沒有發明,述而不作。他所講
的這些東西、所傳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千萬年之前的傳說,他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
後世。二十篇,不長,學佛也必須要讀。老子《道德經》五千多字,叫五千言,這是道家
的根本典籍、最重要的典籍,應該要讀,應該要學習。用這個做基礎入佛門,直捷入大乘
。今天難,困難就在此地,捨棄了小乘,也不學儒道,深入經藏就變成障礙重重,這是我
們不能不知道的。
作者: yeunong (Y)   2018-07-27 12:02:00
這樣說法覺得很奇怪,如果有善知識接觸的並不多,但是舉止行為都合乎佛法,這樣也不能算佛子嗎?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27 12:19:00
依法不依人,世尊都這個說了,沒有小乘的根直接跳大乘,頂多流於表面。未能自度而肖想度人,不但斷人慧命,更是貽笑大方。
作者: Adamcolton (NightRunner)   2018-07-27 12:38:00
小乘並非人天法,是出離輪迴的解脫法。本文恐把小乘與人天乘攪混了。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27 12:42:00
拍謝,對小乘不懂還請A大補充。
作者: Adamcolton (NightRunner)   2018-07-27 12:43:00
學大乘不學儒道行不行?當然行。佛教是從印度來的,古印度大修行者沒人聽過儒、道,還是有大成就。儒道佛融合,可能是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的方便善巧,而不是學佛要搭配學儒道,這恐怕倒果為因。簡言之,小乘包含了聲聞與緣覺,都以自己從輪迴解脫為目標,成就阿羅漢果即不再輪迴。大乘則以救度ㄧ切眾生出離輪迴為目標。
作者: Xras (想不出來)   2018-07-27 13:07:00
小乘從來「不」是人天法、世間法。人天世法,包括儒、道,不可能成就四雙八輩的解脫道果。然而這篇文字都是建立在此錯誤認知的基礎之上,因此這篇文字就沒有太多佛法上的價值。若一定要說有什麼價值,那就是作為負面教材的價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