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於六性中,性為正覺性,謂即正與佛體等無別故」。這一段文是給我們說明地
上菩薩在六性當中是屬於哪一類的種性。本經是一乘別教,所以他這個初地的菩薩在圓教
裡面相當於初住菩薩。圓教,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法身大士就
是正覺性,在此地我們看到登了地才是屬於正覺性。前面講過三賢位未證真如,就是還沒
有見性,到初地這是見性了;正覺是以見性為標準,沒有見性都不能叫正覺;從此以後就
稱之為正等正覺。正等正覺,這個地方的正覺性就是正等正覺。文字裡面寫得很清楚,「
謂即正與佛體等無別故」,諸佛如來我們所講的明心見性,性是一不是二,凡是見性的菩
薩與佛所證的理體是相同的,所以叫同生性,沒有見性的的菩薩,二乘、凡夫我們叫異生
性。
「於六觀中,觀為地觀」。什麼叫地觀?「謂能生萬物,因修中道觀理,一切佛智功
德,從此生故」。這個六信、六觀、六慧、六堅、六忍,如果不到這個地位,是不能夠勉
強做到的。這個地位是要修得的,雖然是性德,性德要靠修德才能夠現前,否則的話,這
個性德被無明煩惱障礙住,不能現前。六觀裡面這個「地觀」,地是表法的意思,正如同
我們今天在念佛會裡面的答問,有同學提出地藏名號這個意思,此地這個地觀與地藏菩薩
這個名號的意義是相通的。所以經論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地方都要明瞭它表法的意思,正是
所謂的意在言外!要懂得這個道理。
地是取能生的意思,一切萬物都是從地而生的;地有能藏的意思,一切的寶藏,地能
夠含藏,我們今天講地下的資源非常的豐富,要等我們去開採,佛法就用這個比喻,比喻
我們的心地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比我們現前這個大地實在說太廣大了,我們這個地跟
真如本性簡直就是不能相比,為什麼?一切智是性德,就是本性本來具足的,全知全能。
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止我們這一個地球,盡虛空遍法界這一些現象都是心地變現出來的,所
謂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證得自家的真實心地,就是真如本性;
學佛的目的就是求見性,見性就是正覺。這個地方講能生萬物,就是能現一切法,世出世
間一切法。
「因修中道觀理」。如何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要修中道,就是修中觀。三觀裡面我
們前面曾經看過,三賢菩薩位有修假觀的,有修真觀的,也有修中觀。雖然三觀是一而三
,三而一,必須要見性才算是成就,沒有見性雖然修三觀,還是沒成就。這個沒有成就裡
面當然有障礙,這是一定道理,如果沒有障礙一定成就。所以這些障礙我們要明瞭,要懂
得用什麼樣的方法將這些障礙排除。菩薩在此地他的中觀成就了,觀理,理是真如,一切
萬法的本體。萬法是事,是事是相,這些事相有一個事有個理,沒有理,事不會發生。相
有個體,沒有體不會有相,唯有中觀才能夠見到理體,所以說是因修中道觀理。
中道是一種清淨心,六祖大師所謂的「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清淨心,那個心就是
中道,裡面什麼都沒有,連沒有也沒有。如果真是什麼都沒有了,那還是有,有個「沒有
」,這是很難的體會的。「有」這邊離開了,「沒有」那邊也離開了,就是空有兩邊都不
著,這才叫中。這個事情很難!凡夫著有,二乘人著空,大乘菩薩高明,空有兩邊都不著
。這一部《梵網心地品》可以說是以這個理論為中心,就是空有兩邊都不著,這個菩薩戒
才清淨。菩薩戒的修學不容易,我們今天講這個菩薩戒,講持戒,說個老實話,我們持的
是凡夫戒不是菩薩戒,為什麼?你有心去持。菩薩持戒是非有心非無心,非非有心非非無
心,你說他用的是什麼心?我們是有心,有心持戒,有心是凡夫才有心,把菩薩戒也變成
凡夫戒了。
這個經從一開端我就跟諸位提示,它能夠幫助我們念佛,提高品位,這是一點都不假
。我們如果懂得這些理論,懂得這些方法,將這些理論方法把它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那
就是菩薩戒;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理一心不亂,那真是一生成佛,上品上生。所以這個經不
能不留意!我們現在這三部經連在一起講,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四十華嚴》是教給我們
如何將一句佛號,不但是應用在實際生活當中,而且把生活變成六度萬行,這個法門實實
在在不可思議!佛法裡面常講總持法門,總一切法,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總一切法,一法都
不漏!
「一切佛智功德,從此生故」。不單單是說一尊佛、兩尊佛,無量無邊諸佛所證得的
圓滿智慧,都是從中道觀理當中顯現的,一切的功德也是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功德是
以清淨心行一切事,都叫功德,事無量無邊,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在一切事相裡
面心都清淨,都一塵不染,這就叫功德。德是講的受用,我們講享受,生活裡面的享受,
清淨自在的享受,不生煩惱只生智慧,這種享受叫功德。我們一般在修學過程當中講這個
功德是講的定慧,到這個時候講功德,實際上應用了你所學的這個定慧完全變成實際上的
生活,可見得這個東西學了不是沒有用的,學以致用。
「於六慧中,為無相慧,謂正知中道之理,惟空無相,而能發生一切無漏智慧故」。
此地講的「無相慧」這個名詞要把它看清楚,經論裡頭常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
兩句話很有味道,即一切法我們有沒有離開一切法?沒有離開,一切法都是事相,要離一
切相。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即相離相,離相即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是中道!要不
然都偏一邊去了,這是中道,這叫無相慧。
所謂無相不是說外頭境界相沒有,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那無的什麼相?心裡頭不著
相,心裡面沒有相,心清淨!我們再舉個比喻說,好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相有
沒有?有。鏡子裡頭有沒有相?也有不是說沒有,鏡子裡面有這個相就是慧,所以這面鏡
子就是無相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照在裡面,照在裡面這個樣這叫慧,有沒有相?沒有,
沒著,鏡子還是乾乾淨淨。沒有著就叫無相,清清楚楚的這個叫慧,用心如鏡就是無相慧
。不要見一個相就染污了,就落個印象了,一落印象,慧是有,但是無相沒有,他有相。
有相的慧是我們世間人的聰明智慧,因為你有相、有分別、有執著就有煩惱。
煩惱叫做漏,他此地講發生一切無漏智慧。明鏡照得清清楚楚,無漏智慧,他不生煩
惱!它有三個特色,第一個它不分別,第二個它不執著,第三個它不落印象。我們每天早
晚都要照照鏡子,鏡子善知識天天跟它見面,天天都錯過了。照鏡子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我
要學鏡子,我今天一天要用心如鏡,晚上照鏡子有沒有想到我今天用心像不像鏡子?如果
諸位要能向鏡子善知識學習,學得用心如鏡,那你不久就可以得無相慧。無相慧得到的時
候你最低限度也是別教初地菩薩,你要是用這個方法,用在我們念佛法門上證理一心不亂
,這個法子也是非常之妙!希望諸位從這個比喻當中去體會無相慧的含義。
所以一般講無相,他單單從字面上看,好,無相大概是什麼相都沒有了,那是錯誤的
。有體就有相,我們要體不要相,那個體也不能證得。體是真如本性,好比說我們要黃金
,我只要黃金,我不要相,你想想看你能不能得到黃金?做一個手鐲,黃金的是手鐲的相
,我不要這個相;做一個項鍊,項鍊相。我不要這個相,我不著相,不要這個相,好,給
它落成一坨有一坨的相,打成一塊有一塊的相,什麼相都不要,那金也沒有了,得不到了
。諸位一定要明白,真如本性,性是體,相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它的相!古人的
比喻說得好,金就是器,器就是金,器就是相,離了相就沒有性,相在哪裡?性在哪裡?
性跟相是一不是二,就如同金跟器是一不是二。
相是虛妄的,為什麼?隨時可以改變,不變的是金體不變,不變的是性,會變的是相
,不管它怎麼變它沒有離開性!所以對於相不能執著,就是這麼一個道理。經上常講「凡
所有相,皆是虛妄」,相的確是虛妄的,虛妄的但是它不是沒有,它有。因為它不是常住
的,所以叫它虛妄、叫它做空,所以這個空不當作無講,那是有的。此地講的「無相」是
著重你心裡面不能夠執著,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對於一切境界、體相、作用了了分
明,這叫做無相慧。
底下這個解釋給我們說明,「謂正知」,就是正確的知道、了解「中道之理,惟空無
相」。這個無相就是沒有定相,一切相都是隨緣變現的,緣聚則現,緣散則滅。如果你再
要深入去研究,那個因緣也是了不可得,中觀裡面說得很好,因緣也了不可得;換句話說
,因緣也不是個實在的。可見得一切法裡面,世出世間法一切法,執著就錯了、就是病,
一切都不執著,那事實的真相就都見到了。事實真相就叫做中道之理,所以中道之理也稱
之為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真實相是惟空無相。
一切法都無自性,無性之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沒有相,真如本性是我們六根沒
法子接觸到的,因為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那個相那要相對的相,它不是相對的。譬如我們
舉一個例子眼不能見眼,你眼能夠見外面色相不能見自己的眼,換句話,就是本性也不能
見本性,有沒有?真有,如何證得?離一切相就證得。所以這個離一切相就是清淨心,心
清淨到極處,宇宙萬法的真實相自然就現前了,所以說豁然大悟、大徹大悟了。這底下講
「而能發生一切無漏智慧故」。這就是大徹大悟,在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宗門叫大徹大
悟,就是這個境界。
「言堅聖忍者,其義有二」。這是解釋入堅聖忍中。「於六堅中,地上菩薩名為德堅
」,比前面確實不一樣。「謂修中道觀智,破一分無明等障,顯發一分真如三德,無能毀
壞,故名德堅」。這個意思到此地就非常明白了,從這幾句文字裡面我們深深的理解,若
沒有中道觀智決定不能破無明。中道觀智之難實在是太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無始劫以
來的習氣太深,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今天叫你一切都不能執著,他說我一切都不執著了,
他有沒有執著?你們想想看他還執著一個「我一切都不執著了」,還是執著,這個東西難
!叫你心裡打掃得乾乾淨淨,什麼都不要染著,我心裡乾乾淨淨,乾淨了沒有?沒乾淨,
為什麼?他心裡頭還有個乾乾淨淨,還有個什麼都不要,依舊是不乾淨!只要有那麼一點
點障礙,中道觀智就不能現前,就這麼難。有也不行,是沒有也不行。
有很多人把「無想定」當作「中道觀智」,大錯特錯!認為佛法什麼都不想,一切都
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好,我統統都不想,不打妄想了,無想定。心是真清淨,沒
有什麼拉雜的煩惱,他什麼都不想了!那是外道定不是佛法,那是他的誤會。什麼都不想
,諸位想想看有沒有分別?他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有執著,有沒有妄想?還有妄想,他
分別什麼?分別我什麼都不想了,執著無想,天天再打那個妄想的無想,所以他統統具足
,這是他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
這個無想定修成了在四禪,我們凡夫來講他境界的確是很高,就是他還有分別執著妄
想。他微細、單純,他不像我們那麼複雜,他把分別執著妄想集中在一個上,一法上,不
像我們一天亂七八糟的分別妄想太多。分別一個也不行!還是分別執著妄想。別說他了,
我們讀《楞嚴經》,你看看佛對阿羅漢的批評,阿羅漢比無想定那高得太多了。無想定實
在講是伏煩惱,沒斷,阿羅漢的功夫是滅盡定,他把見思煩惱滅斷了,永遠不再起來了,
見思煩惱滅斷了這個本事比四禪天高得太多,他還沒見性,為什麼沒見性?還是有分別執
著妄想,我執沒有了他有法執,所以佛說他的境界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既有分別當然有執著,既有分別、執著當然有妄想。你看看好難好難!連阿羅漢那個心地
都打掃不乾淨,阿羅漢要把那一點執著一捨掉,中道觀智就現前了,這是我們常講的回小
向大。怎麼個回法?把他那個內守幽閑不守了,放下捨掉就成功了,捨得乾乾淨淨,這個
時候智慧現前了。
所以阿羅漢得的是定,九次第定。定裡面沒有慧,沒有慧就是因為他有分別、執著、
妄想,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講一般人這個智慧高低,這個智慧低的人就是他妄念太多,妄
想太多,分別執著妄想愈多的人他的智慧透出來的就愈少,如果分別執著妄想淡薄,愈淡
薄的人他智慧透得就愈多。真智慧現前那就是把分別執著妄想斷乾淨了,確實沒有了,這
個智慧現前的時候能破無明,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一分般若一分解脫,這叫三德祕藏
。
如來在果地上是圓滿的法身、般若、解脫,是圓滿的。這個地方別教初地菩薩,智慧
現前了破一分無明,雖然只破一分無明,只證得一分真如三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
脫,他證得這個一分與如來果地上的滿分是一樣的,不是兩樣的,都是純真無妄,不假!
古人拿月光來做比喻,譬如初三、初四那個月牙,月亮裡透了一點點光出來了,比喻初地
、二地的菩薩,把十五的月亮滿月比作如來的果地,你們想想初三的那個月牙跟十五的那
個滿月我們論月光是不是一樣的?只有大小不同,不能說初三、四的月光是假的不是真的
,不能這麼說,是真的一點也不假,只有大小差別不同,一樣的真實,所以他叫等正覺。
等是什麼?等於滿月那個月光,區別什麼?不是水裡面的月光,水裡面現的月光那是假的
。我們眼睛,所謂捏目跟眼睛有了毛病的時候,看到兩個月亮,那裡頭是有一個真的一個
假的,是有假的,破無明見的這個真性決定真實的,它不是假的,他所證得的法身、般若
、解脫絕對不退轉。
諸位曉得你看我們在通途裡面講,《彌陀經》裡面講三不退,這個時候什麼不退?念
不退,這時候念不退了。在斷證的位次上來說,不管是大乘小乘,要是斷了八十八品見惑
就是位不退,不管大乘小乘,位不退了;見思煩惱斷掉了,行不退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
法身,念不退了,這是我們講通途三不退這個標準擺在此地。我們今天來修我們能得什麼
?所以我們要講不退不可能的事情,我們見思煩惱一條也沒斷,八十八品見惑一品都沒斷
,他怎麼不退轉?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才不退!這個不退是絕對不退到三惡道,人、天兩
道的時候那是生生世世會修行,不會退到三惡道,換句話說,菩薩道上從此以後他是有進
無退了,可是在菩提道上障礙還是很多,為什麼?他思惑沒斷,思惑斷了之後才是位不退
,那障礙就少了很多了。
這樣我們想到這《彌陀經》裡面所說的,這個法門就顯得殊勝了,所有經論裡頭從來
找不到這麼一個說法,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是圓證三不退,這是不可思議!下
品下生的人怎麼樣?見思煩惱都沒斷,凡夫一個;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他就圓
滿證得三不退,這是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的。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菩薩都不相信,
理上講不通!你見惑沒有斷,你怎麼能夠得位不退?思惑沒有斷你怎麼能得行不退?你沒
破無明怎麼能得念不退?他居然這三不退都證得了,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
門才是如來真正的悲心!告訴我們在這個大宇宙裡面還有這麼一個特殊的地方,這個問題
就是你信不信!你要不肯相信自作聰明,那你這一生耽誤掉了,可惜了。
信要死心塌地的相信,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空過!換句話說,縱然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
裡面等於別教的初地,這是我們要覺悟。初地菩薩分證三德,由此可知,極樂世界凡聖同
居土裡面的天人,他只是天人的身分,他居然能夠有地上菩薩的享受,有地上菩薩的這個
待遇,有那麼多的好處。就是有地上菩薩的智慧神通,但是他在斷證的功夫並沒有達到這
個程度,他沒有,可是他的智慧能力神通居然就跟地上菩薩沒兩樣。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事
實搞清楚,一點都不能懷疑。所以我自己學佛三十多年了,講經講了二十五年,現在才發
覺《阿彌陀經》是一切經裡面第一經!《華嚴》、《法華》比不上,這是真的是一點都不
假。《華嚴》、《法華》我們不是讀過,我們認真的讀過,跟它比較比較確實比不上。所
以我們今天在《大藏經》上選一部經,毫無疑問的馬上就選出《阿彌陀經》,絕對不會選
第二部經,因為這個法門保證一生成佛,不是任何一個法門能夠比擬的。
天台宗,法華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一生弘揚《法華經》,他自己修什麼法門?修念佛
法門,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聖賢錄》上有他的名字,《往生傳》上有他的名字
,他是修西方淨土的,他是什麼樣地位去往生的?跟諸位說他生凡聖同居土,地位不高。
他跟他的學生們說,學生問他,臨終的時候問他,大師你往生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品位?他
說他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是凡聖同居土,沒有得事一心。由此可知,天台搞的小止觀,
摩訶止觀搞來搞去還是凡聖同居土。華嚴宗也不例外,華嚴宗歷代祖師當中,許許多多也
是求生西方淨土的,連唯識宗的窺基大師,你們看看最近我們印的單行本《通贊疏》。
要覺悟!搞其他的拉拉雜雜的,縱然以後你會回來,你的冤枉路已經走了。我自己是
個過來人,如果我今天這個境界,要是我學佛當初那個境界,三十年前那個境界,我這個
三十年念佛的功夫決定上品上生,決定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上品上生,那是不假。當年不
相信,走了三十年的冤枉路,到現在才省悟、才回頭。你說在從前當年叫我選經,我第一
部選《華嚴經》,我不會選《彌陀經》,現在我才曉得就跟識貨一樣,以前不識貨,把那
個玻璃球當作金剛鑽,把金剛鑽當作玻璃球,顛倒了不識貨。這三十多年來鍛鍊之下有一
點能力了,可以揀別了,無價之寶就是一部《彌陀經》,所以我是大力的在弘揚。
你們諸位在聽《彌陀經要解》,你看這次《要解》講得意思比過去講的《彌陀經疏鈔
》要精彩得多!不是《彌陀經疏鈔》不好,是我講《彌陀經疏鈔》的時候,我沒有今天這
個境界,這個境界是年年不一樣。明年我們再講第三遍《彌陀經疏鈔》的時候,你看看那
個意思比第二遍又要殊勝得多了。經不能不聽,不能不認真的研究討論,不但要認真的聽
,要認真的研究討論,就是有問題要問,一定要認真的問,你要不問,這裡面意義顯示不
出來。像我今天講的《地藏經》的四句偈,嚴居士要是不問,我也講不出來,為什麼?沒
想到!怎麼會想到這些問題?他一問的時候,這個意思自自然然就現出來了,也不是臨時
想的。所以一定要問。不但要問,而且還認真的來修行。
今天我們的念佛班正式組成了,班長、副班長都選出來了,每一個星期的念佛希望大
家來參加。我們這個念佛堂跟一般念佛堂不一樣,解行並重,解行相應,這個難!我們把
所聽的這些理論、方法都運用在念佛上,一句佛號深深具足三資糧,深深具足三學、三慧
,深深具足無量法門。這個念佛的方法幾個人會?一句佛號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
量法門全都包括在裡頭,一個都不漏,這不是大總持法門是什麼?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
樣才叫做會念佛!因為你這一句佛號裡面有戒定慧,所以他能夠斷見思煩惱;因為你這一
句佛號裡面有聞思修三慧,所以他能破無明、他能夠得理一心不亂。如果連「南無阿彌陀
佛」這裡頭什麼都沒有,三資糧也沒有,三學也沒有,三慧也沒有,愈念愈煩惱,念到最
後不想念,枯燥無味。同樣一句佛號會念不會念!
所以古來人常問念佛人你怎麼念法?我一個念珠念一聲佛號我就這麼念法,問的祖師
一聽就說他什麼都不懂,他不懂!所以念佛句句聲聲裡頭都要具足三學、三慧、三資糧,
要懂得這個方法。我也參加很多念佛會,也打過很多佛七,也聽過人家講很多開示,沒有
人告訴我這個方法,跟著大家在一起念,有口無心。有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有這
六個字,裡頭缺的什麼?這六個字裡頭既沒有戒定慧,也沒有聞思修,更沒有信願行,唱
唱歌而已,唱過就算了。所以不但不能得一心,連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念了這麼多年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沒有把握。有沒有點消息?沒有消息。愈念愈懷疑,愈念愈覺
得這個法門靠不住。那是自己走錯了路。如果這個法門要不好,怎麼能流傳到今天?如果
這個法門不好,歷代祖師為什麼用這個法門成就?那是我們自己迷失了方向,自己走錯了
路,自己要覺悟!我們今天道場的殊勝就是把這些錯誤的路子發現了,回過頭來糾正。這
一種機緣跟開經偈講沒有兩樣,「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我們要能夠從博地凡夫一生當
中要能夠證得正等正覺,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成
就。
「於六忍中,此名正忍」。什麼叫做正忍?「謂正破無明,於中道理,忍可忍證,故
名正忍」。這一個正字,正是破無明,中道理就是見性之後所證得的真理,決定沒有錯誤
的,即使是無明才破一分,見一分真性決定真實。對這個理你認可了,事當然沒有問題,
理事是一不是二。「忍可」,忍可就是同意了;換句話說,如來的看法我完全承認,完全
同意,沒有懷疑,就是你的見解與如來的見解相同了。正是《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入佛知
見,中道理就是佛的知見,你同意了。「忍證」,證是什麼?你證實了,你這個同意不是
感情的,不是人云亦云,是你自己也證得了,所以佛的講法你承認,你同意,這叫做「正
忍」。
「二義合言,故名堅聖忍」。前面有堅的意思,此地有忍的意思,所以堅聖忍是兩個
意思分開來說明,這在六堅六忍當中。「此即名證發心,謂證真如法故,唯為開導一切眾
生,不依文字,起信廣明」。起信是《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境界就
是這個境界,所以他這個題目叫大乘起信。大乘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從明心見性開始,所
以在圓教就是初住菩薩,別教就是初地菩薩。我們這一部經是別教,所以從初地菩薩開始
,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完全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的境界,他說得多,說得
詳細。這是說的證真如法,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成正等正覺,
他跟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沒有兩樣,所以屬於分證佛。《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諸佛」
,江味農居士的解釋就是從圓初住到等覺叫諸佛。《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章」,那
個二十五位菩薩也是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也是這個境界,由此可知,一部《楞嚴經
》裡面最主要的境界就是別初地的境界,到這個時候見性了。
「唯為開導一切眾生,不依文字」。為什麼不依文字?文字是教初學的,我們世間教
學也是如此,小學、中學老師上課依教科書,大學、研究所不要依教科書,無需要依文字
了。所以見了性以後那就禪宗裡面所說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那個教外是什麼?你
曉得教科書,不必依教科書了,可是所談的決定不會違背教科書。如果你在研究所裡面上
課,一大本的著作,他可以在兩個小時從頭到尾都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時
候這個經本可長可短,可深可淺,我們一般講得四無礙辯才,智慧現前了。深經可以淺說
,長經可以短說,兩個小時可以講一部《華嚴經》,五十年也可以講一部《華嚴經》,得
大自在!開導一切眾生,這個時候就自在無礙,應機說法,真正做到了契機契理,到這個
時候才能夠做得到。也正因為是這麼樣高深的境界,所以這個初地菩薩他就能夠現佛的身
分,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就是圓教初住、別
教的初地就有能力示現佛身,示現八相成道,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身來為一切眾生說法
,能夠隨類化身!
「已上總明十地義」。前面所講的就是把這個十地菩薩總說。從初地到十地,出不了
以上這幾層意思。下面這是個別介紹,一地一地的來介紹,往後還要細講,這只是概略的
來介紹。請看經文。「何名十地」。這一句是徵起。
【一體性平等地。】
在讀經文的時候,我特別提醒諸位同修,這一段文字有特色,就是地地他貫上『體性
』,從此以後統屬於性德。《華嚴》裡面稱之為法身大士,這個體性就是法身的意思,法
身大士!『平等』這兩個字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在一般經文裡面看到的初地菩薩叫歡喜
地,法喜充滿,因為他剛剛破無明證得清淨法身,剛剛證得當然歡喜。這個地方不用歡喜
用平等,意義就更深了,唯有平等才真歡喜,那是法喜;不平等裡面的歡喜是煩惱,是喜
怒哀樂的喜,那個麻煩就大!這是《梵網經》的好處,用歡喜地很容易引起我們的誤會,
用平等這個誤會就少了。
平常我在講席當中講菩提心,我把名詞都換了,因為講直心、深心、大悲心,講來講
去你聽不清楚。什麼叫直心?怎麼個直法,我的心很直,心直口快,我有什麼就說什麼,
那不是直心嗎?那就搞錯了,所以我把名詞換了。我講平等心,我講清淨心,我不講深心
講清淨心,我講慈悲心,這個好懂!平等心就是直心,清淨心就是深心,慈悲心就是講的
大悲心。平等心重要,平等心就是體性。諸位要曉得他這十個名詞完全就十種體性當中德
能的。性德,我們本性是平等的,真心是平等的,妄心不平等,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他怎
麼不平等?法法平等,妄心裡面是拉拉雜雜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的東西太多了,不平等
。
我們的修學要從什麼地方修起?從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就練習。是不是練習了真平
等?沒,如果是真正平等,馬上就見性了,你就到初地菩薩,什麼時候你的心平等了,你
就證初地。你要問證初地要多久的時間?不一定,你現在心就平等了,現在就證得了,明
天心平等明天證得,明年心平等明年證得,這一生不行來生平等,那你來生證得,哪有一
定的時間?修行證果沒有一定的時間!這個事情完全在自己不在別人,換句話說,這個事
情外面一切境緣沒有障礙,沒人能障礙你,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換句話說,你把那個不平
等放下了,就平等了!你不肯放下,那你這個體性平等就不能證得,可見這個放下很重要
。
下面這兩行是解釋。「謂此菩薩」,這是初地菩薩,「證入諸佛法身平等大慧,真實
法門,攝受眾生,凡所作為,其慧平等故」。這是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菩薩初破無明,初
證法身,法身是理體,沒有證得之前,好比我們一個人對這個體性、這個真實貴重從來不
了解,只著重外表,在相上來做比較,挑挑揀揀的。好比這個金器一樣,你要買這個黃金
,你沒有明瞭的時候,這個黃金價值是相等的,你的目的是在黃金,你反而在這個金器裡
面去挑挑揀揀,選擇這個樣式、那個樣式,那就叫著了相。一旦要是覺悟了,我的目的是
保存黃金,不管什麼樣式,只要是金就行了,平等的。我要十兩、二十兩、一百兩、二百
兩,管它什麼樣子,只要是純金就行了,他心平等的。
菩薩證得這個地位曉得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法性,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一切
無情的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與礦物,它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性無二性,所以從體性
上看完全平等,生佛平等,一點差別都沒有!我們今天見到佛很尊重,見到凡夫就瞧不起
,不平等,不曉得體性是平等,相不一樣體平等。就好像這個金器一樣,做一個鐲子是鐲
子的相,做一個項鍊是項鍊的相,同樣都是金,同樣的重量,價錢相等的,平等的。這個
道理真正明瞭之後,他的心自在了,這心裡頭障礙沒有了,障礙沒有了智慧就現前。所以
三德祕藏他初證得,證得法身,般若也現前了,解脫就自在,他自在了,沒有障礙了,這
是真實法門,初證得的真實。
「攝受眾生」,這是化他,自行化他。「凡所作為,其慧平等」。他教化眾生,以種
種善巧方便,他的心是平等的,我們凡夫看到不平等,好像對於一切人他有厚有薄,其實
他是平等的。那怎麼說法?眾生的根性已經成熟了的,幫助他成就,這是第一等的眾生,
已經成熟了,根性成熟的;沒有成熟的幫助他成熟,這是第二等的;已經種善根的幫助他
善根增長,第三等的;沒有種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第四等的。我們看到差別,其實他心
平等,是眾生根性不平等,那沒有法子!
也許同修們很關心,我的根性如何?是不是已經成熟了?你自己好好的想想,你在此
地聽經,對於講的這些道理是不是真正明白,真正相信了?如果真明瞭了,真相信了,決
定發願求生淨土,把其他東西統統放下、不搞了,你是一個根性成熟的人,你這一生決定
成就,沒話說的。如果你還放不下,這個不錯是好,那個也不錯也還好,我還想多學習,
到處多聽聽,到處多看看,到處多學學,你沒成熟,有善根沒成熟。沒成熟幫助你成熟,
你這一生要想結果、要想成就很難,那就看你的機緣,成就很難。所以這個成熟的人,古
德常講上智下愚那都是成熟的人,上智是什麼?一聞千悟,他馬上就通達,他曉得這個好
,其他他真的一下就斷掉了,這是上智;下愚,他雖然沒有知識,你教他這個法門,他死
心塌地決定不換第二個法門,這個人篤定成就。古人常講愚不可及,你比不上!他一生能
往生,一生能成佛,我們雖然比他聰明,比他有智慧、有能力,不如他,我們往生不了,
我們還要六道輪迴,還要當生死凡夫,不如他!
所以這個根熟不是講聰明智慧,是講真真實實具足信願行,這是成熟。他對於淨土法
門死心塌地,一天到晚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他又能夠與三學、三慧、三資糧相應,念
念真能伏煩惱,念到破一分無明他就證理一心不亂,這是真正了不起!通經通論大通家,
說法說得天花亂墜也不行,名氣再大,聲望再高,西方極樂世界沒分。那一個人雖然潦倒
不堪,貧賤至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歡迎他。這沒法子相比!我們對這一點要覺悟,
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放下,佛法裡面一切經論要放下,這就是根熟的眾生。熟有熟
的樣子,如果這兩個條件沒做到,根沒熟。根熟是最可貴,因為根熟他這個身是最後身,
就是在六道裡面無始劫以來生死輪迴,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下次沒有了,他到西方極樂世
界去了。根熟是最後身,真正可貴!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
這個根熟不是講聰明智慧,是講真真實實具足信願行,這是成熟。
他對於淨土法門死心塌地,一天到晚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他又能夠與三學、三慧、三
資糧相應,念念真能伏煩惱
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放下,佛法裡面一切經論要放下,這就是根熟的眾生。熟有熟
的樣子,如果這兩個條件沒做到,根沒熟。根熟是最可貴,因為根熟他這個身是最後身,
就是在六道裡面無始劫以來生死輪迴,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下次沒有了
這一次是最後一次,下次沒有了!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