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淨空法師:《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28

作者: summertrees (夏天樹)   2018-08-10 18:14:00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四面倒數第二行,末後三個字看起。
「二轉依本之心,得證報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識,謂依八識而起。如迷此識,即起
一切愚痴;悟此識者,即起一切智慧。是故此識轉時,一切愚痴解脫,即證得報身故」。
前面講過法身,法身是怎麼來的?怎麼回事?如何證得?在這邊都有一個概略的介紹。今
天是講七轉識,轉依本之心得證報身。這句就說明證得報身的根源,下面是解釋什麼叫做
依本之心,怎麼個轉法這是一定要知道的。本心就是阿賴耶識。第七識是阿賴耶的見分,
其實阿賴耶的見分也是廣大而無邊際的,阿賴耶的相分也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麻煩就是在
迷。他迷了之後在見分,執著見分的一分,以為那是自己,這就講的我執,阿賴耶相分裡
面執著也是執著這一點,執著這個身相以為自己的身,在這裡面起了身見,在見分裡面起
了我執,這就叫依本心。
這一轉就是轉識成智。由此可知,既然是轉八識是成正法身,轉八識是正法身。法身
是什麼?就是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法身;轉末那就成了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報身
;而妙觀察與成所作就是應化身。就是這麼回事情。三身實在講人人都有,佛這三身他不
迷,他覺悟,三身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們做凡夫的也有這三身,這三身迷了。迷了法
身就變成了根本識,根本之心,這心意識變成第八識,迷了報身就變成第七識,迷了應身
就變成第六識,這個事實實在說只有迷悟。佛在迷悟上建立一個假名,六祖大師在《壇經
》裡面說得好,只轉名不轉體。這話說得太妙,太妙了!譬如說我們現前覺悟了,徹底覺
悟了,轉末那成平等性智,你現在就叫菩薩,你沒轉過來的時候你叫凡夫。當凡夫的時候
是這麼一樁事情,一下覺悟了馬上換個名字叫菩薩,還是這個人,還是這樁事情,這人沒
轉,換個名字而已。名字根據什麼換的?根據迷悟,你覺悟了,你不迷了。所以七識是依
八識而起的,它是屬於依他起性。
從唯識上來看八識的見分就是精神的世界,靈知,八識的相分就是物質的世界,如果
我們今天在現代的學術把萬法分為精神與物質兩大類,這就是阿賴耶的見相兩分。見相兩
分是同源的,在《唯識》裡面說得很清楚,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本體,因
此這兩分就可以互相的轉變。相分從哪裡來的?相分是見分變現出來的,所以相不是真實
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太清楚,也講得非常的精細,眾生迷惑
顛倒,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經上常常嘆之為「可憐憫者」。真相是怎麼樣?我們的精
神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這個身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有幾個人能夠明白這一個事實
?《楞嚴》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一讀,這是菩薩,大概是應以佛身得度
而現佛身,應以天身得度而現天身,想到這裡去了。這個想得也沒錯,可是什麼?沒有得
到事實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就在自己。
先說什麼叫眾生,你首先要了解什麼叫眾生。六祖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要度自
性眾生,四弘誓願裡頭也講「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眾生是什麼?就是念頭。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心裡歡喜馬上面孔就現個歡喜相,心裡一生氣馬上面孔就生個生氣的相,這就
是隨心應量!諸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你才曉得原來《楞嚴經》上就這麼回事情。在我們
生活當中我們現前一實驗就兌現了,這你容易覺察,這個相是什麼?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你想想對不對?這一個道理容易明白,跟諸位一提你就曉得,確實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一個念頭起,再一個念頭馬上就滅了,這個生滅念頭就叫眾生,就是眾生!
從早到晚你心裡頭念頭的生滅不曉得有多少,這一個念頭起來它就有相分。《楞嚴經
》講這四句話一點都不錯,隨心應量,「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可是我們這個心非常非
常之大,你要說你這個心就在這個身體裡面那就錯了,那大錯特錯了。如果心在身體裡面
,與外面不相干,那應該跟外頭沒有感應,為什麼見色聞聲你會動心?這就證明你這個心
並不是關在肉體裡頭,沒關在這個裡頭。《楞嚴經》一開頭,你看看阿難尊者七處找心找
不到,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其實什麼?他迷,迷了怎麼找也找不到,要是悟了
,在內、在外也在中間,到處都在,無有一處不在,所以他才能夠與盡虛空遍法界起感應

所以悟了以後才真正明瞭,我們的念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身相也是盡虛空遍法界
。十方世界無邊剎土都有我們自己在那裡承事供養,沒有一尊佛那個地方漏掉的。你現在
沒辦法,你現在迷了,你執著什麼?我就是這個身,除這個身沒第二個身,你要是悟了以
後怎麼樣?我有無量無邊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底下我就不再講,愈講愈玄,讓
你自己去悟去,我這個話就說到此地,愈說愈玄。但是你不要看到這個玄,是真事不是假
的,這不是推想、不是理論是事實,所以悟了是得大自在,真正解脫。
那個迷悟的關就在第七識,所以我們一個真正講修行人對這個問題不能不重視,第七
識的特性就是執著,《唯識》裡面講的恆審思量,這裡面最堅固的執著就是一個我執、一
個法執,所以這兩個執著你不破,像《華嚴經》那個境界,別說你沒法子入進去,體會都
不容易,體會都很難。那就是你堅固的執著,障礙了你理解,解都不能,那何況證入?因
此佛法的修學,無論是哪一個法門、哪一個宗派都是先教你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
提心的本體就是此地轉第七識,菩提心的本體是平等心!不平等就不能夠轉第七識,所以
第七識這個名字轉成智就叫平等性智。你不平等怎麼行?一切法統統要平等,才能夠轉這
個識,只要有一樁事情不平等就轉不過來。這個事情你們想想容不容易?好難!其實這個
事情不算難,為什麼?這事不求人。世間最難的是求人難,這個事情求自己。你自己在境
界裡面果然用平等的心來待人接物那就轉過來了。
平等心是無心,是無妄心,因為平等心是真心,無妄心,無高下之心,無生滅之心,
無斷常之心,那是妄心!無分別、無執著,這就是菩提心的本體。這個道理說了似乎也懂
得一點,可是在境界上,這個境界就是指我們的生活,生活轉不過來,有無量的分別,無
量的執著;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不平等,那怎麼行?這就是我們修行證果的大障礙。我
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別說一心,功夫成片都沒得到。你要問為什麼我得不到?你用不平
等心去念,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都得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要想往生,這個法門講帶業往生,帶業還是有條件的,帶種子習氣不帶現行;換句
話說,能往生的人雖然沒做到真正平等,他有個假平等。假平等也行,也能夠帶業往生,
生凡聖同居土,如果真平等?真平等跟諸位說實報莊嚴土。相似的平等是事一心不亂,真
正的平等是理一心不亂,看到像平等其實不是平等,表面樣子上平等連相似都談不上,那
是功夫成片,可見得平等心的重要!
功夫成片的條件,我們就以這個不平等心來說,這個念頭才起,一個念頭才起,馬上
就覺悟。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馬上就覺悟了,覺悟了,一句佛號就把它轉過
來了,把這個念頭轉到佛號上去了,這個念頭它就消滅了。才起就滅了,這叫功夫成片,
你的覺性,你的佛號能把這個不平等心把它壓下去,壓下去,表面看的平等,底下不平等
,功夫成片就這麼一個情形。
如果到事一心的時候,他這個妄念真的沒有了,不是講表面,連裡面都平等了,正是
裡外一如,這個時候是事一心,為什麼不叫理一心?因為他裡面還有一個法執在,法執沒
破,那個法執還是第七識。第七識轉了一半沒完全轉過來,只把我執轉過來了,無我了,
還有法。什麼時候連法執也破了,在法上平等了,有情眾生上平等是人我執破了,平等了
;幾時能夠我與一切萬法都平等,在地上撿一塊磚頭、瓦塊跟我,平不平等?平等了,那
法執就沒有了。這個功夫你看又進了一層!為什麼說草木、磚頭、瓦塊跟我是一樣的,這
個東西難懂!這個裡頭真正明瞭了,那《華嚴經》一句話你就承認了,「情與無情,同圓
種智」,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講「萬法皆如,萬法皆是」,你也承認了。這些所說
的都是真實相!所謂是諸法實相,說諸法實相實在講就是禪宗所講的自家父母未生前本來
面目,本來面目如是。
報身是智慧身,就是般若智慧現前,所以在這後面說「如迷此識,即起一切愚痴」。
第七識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裡面就有我痴,貪瞋痴的痴,這是根本煩惱。因為
痴所以才有我見,我見就是我執,就是人我執,我愛、我慢都是屬於人我執。我見這個範
圍大,這是我、法兩種執著都有,而我痴也是我、法兩種執著都有,所以我慢是先破,我
愛、我慢是先斷。你看修禪定的四禪八定裡面沒有慢,沒有瞋,所以他比我們高,高的是
他沒有瞋恚,他沒有我慢。由此可知,我們修行先要破我執,先從這兩條上下功夫。修平
等心,這個方法手段就是禮敬諸佛,用這種方法。由此可知,禮敬諸佛好比是藥,它的功
效破我慢的。十大願王裡面它列在第一條,就是說明修行人應當從這個地方下手,漸漸才
能夠破愚痴,轉識成智的最初方便!
「悟此識者,即起一切智慧」。一覺悟第七識就換了名字,就叫做平等性智;迷的時
候它就叫第七識,只換名字。就是迷悟給它換個名字,其實是一樁事情,這就是說什麼?
不平等就是平等。迷的時候不平等,悟的時候平等,迷悟不二,它是一樁事情。迷是它悟
也是它,平等是它不平等還是它,平等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是平等。這個道理要明白,
你才曉得佛法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都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想開智慧要從這裡下功夫,執著減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減少十分,智慧就
透十分,所以執著是智慧的大障礙!持戒的人執著不能得定,修定的人執著不能開慧,這
是我們在許多經典裡面都讀到的。持戒的人執著當然不能得定,一天到晚想到我的戒律精
嚴,那個人破戒、那個不守戒,你想想看一天到晚起分別,他怎麼能得定?他得不到定!
那個持戒人如何才能得定?我戒律精嚴,看到什麼?個個人戒律都精嚴,那個破戒的人他
故意裝,裝給我看的,看我動不動心。我在裡頭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一樣的恭敬,看破戒
的人跟看諸佛如來是一樣的恭敬,一樣的供養,他心平靜了,這樣才能得定。
所以要曉得那個戒律是我自己修的,自己學的,不是給別人的。你看《華嚴經》善財
童子做一個修行人的榜樣。修行人只有一個人,不能有一個同參。有一個同參,你跟我差
不多,我們倆程度一樣,恭敬心就生不起來,所以善財童子學生就他一個,你看除他一個
之外,你在《華嚴經》裡去看,統統都是善知識,都是老師,都是佛菩薩;換句話說,他
是一體恭敬,這就對了。再看看每一位善友,善財童子跟他告辭的時候,你看每一位善友
自己自謙而尊人。這就是告訴他,在他自己學,他也是認為自己是學生,除自己之外,所
有的人也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才能成功!我們今天大病,毛病就出在此地,自己
有一點修行自己很了不起,別人沒看在眼裡,沒看得起,自己好像這個功夫是高了一點,
但是我慢心隨著增長,這叫什麼功夫?好像戒一天比一天清淨了,慧也一天一天也開了,
定好像一天一天也深了,傲慢也一天一天增長了,哪有這種道理?你就曉得我們今天失敗
,失敗在哪裡。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警惕的。
我們今天看這個也不如意,那個也不如法,沒法子修行!經上一開頭「如是我聞」,
你跟這兩個字就違背了,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逆順都如。《華嚴經》裡面有大菩薩,觀
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甘露火王那比阿鼻地獄還厲害,都是菩薩。他兩個人對照,完全一百
八十度不相同的境界,一個慈悲,一個極其殘忍,慈悲就是殘忍,殘忍就是慈悲,是一不
是二,你幾時候能入這個境界你自己才會開悟!智慧才能現前。如果你在這個裡頭有分別
,那好了,只好永遠當凡夫,沒法子,不二法門你就進不去。
因為你有二,你在一切法裡頭你是二心,二心如何能入不二法門?入不進去!不二法
門是大乘佛法的總名稱,就是你沒法子入大乘。小乘可以,小乘因為裡頭它有法執,可以
,大乘入不進去,難,沒法子。修淨土行,修淨土你有執著,凡聖同居土可以有執著,方
便有餘土裡頭也有執著,比較輕一點,實報莊嚴土裡頭沒有執著,所以西方淨土實報莊嚴
土是不二法門,我們在功夫裡面講理一心不亂是不二法門,這就是你實實在在沒有法子,
你只好修淨土同居土,那也算不錯。剛才講了同居土裡頭煩惱要壓下去,不可以到了西方
極樂世界,看到那個冤家對頭在那裡,你怎麼也在此地?那怎麼可以?總不能到蓮池海會
裡頭還去吵架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切愚痴解脫,即證得報身故」。這個愚痴這是
解開了。愚痴也是個結,把這個結解開了,脫是超脫了,這個時候就是超脫了愚痴,轉第
七識為平等性智,你就證得了圓滿報身,就證圓滿報身。再看下面第三段。
「三轉起事之心,得證化身」。這就是講的化身裡面就包括了應身,應、化常常合在
一起說。底下這來解釋什麼叫起事心,起事心就是分別心。「即第六識」,它起的什麼事
?「謂對六塵,而起分別」,諸位要曉得前五識只有了別,沒有分別,就是說分別的功能
非常薄弱。了是明瞭,你的眼見色一見統統明瞭,它不大分別的,誰分別?第六意識分別
。怎麼曉得是第六意識分別?如不用第六意識,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平常習慣上用
的這個術語「注意」,注意兩個字怎麼意思?注入意識,就是叫你提起你的分別,眼要沒
有注意就沒看清楚,耳要沒注意就沒聽清楚,意識沒起作用。所以這個注意這些術語都從
佛教裡頭來的,你就能夠想像得到,佛法對於我們中國文化影響是多麼深?這個術語從佛
教來的。
打妄想沒注意就沒聽清楚,我們看一個東西我們那個意搞到別的地方去了,眼睛沒看
清楚。這種經驗我想每一位同修都有,所以老師教學常常提醒學生要注意,這個「注意」
這兩個字從哪裡來的不曉得,含含糊糊!這兩個字真正內涵沒弄清楚,那要懂佛法才行,
注入第六意識。這就是對六塵起分別了,它的分別功能非常之大,善於分別。第七識執著
的功能很大,它雖然分別它也有執著,但是執著的力量很薄弱。第七識也有分別,分別的
力量薄弱,而這個執著的力量強大,這兩個合起來就是轉智成識。我們今天稱一般世間人
有學問的人、讀書人,知識分子,轉智成識凡夫,學佛的人怎麼樣?轉識成智,這是學佛
的。所以這些名相你仔細想想很有道理,知識分子一般覺得這個名詞很好,其實不然,在
佛法裡面來看迷惑及顛倒,怎麼可以轉智成識?學佛的人轉識成智,那就對了。
「以迷此識,即起一切貪瞋痴等,惱害眾生」。由它起分別,第六意識執著,這就是
起惑造業,這造罪業;迷了就是幹這一套,迷了他是煩惱。「悟此識者,即修一切戒定慧
等品,饒益眾生」。這一悟就叫菩薩,所以貪瞋痴就是戒定慧。悟了叫戒,迷了叫貪;悟
了的時候叫定,迷了叫瞋;悟的時候叫慧,迷了是叫愚痴。你看也只換名詞,戒定慧就是
貪瞋痴,貪瞋痴與戒定慧不二!這就是迷悟所起的這個名詞不一樣,這就是煩惱就是菩提

「是故此識轉時,即證得化身故」。第六識一轉他就有能力饒益眾生,饒是豐饒,益
是利益,就能夠帶給眾生最大的利益,最殊勝最究竟的利益,這叫饒益。這是把三身究竟
是一回什麼事情在此地敘述出來。諸位就應當明瞭三身我們統統有,現在是迷了,迷了並
不是三身失掉了,迷是什麼?失去了他本來的功能,這一迷之後使原本那個良知、良能喪
失掉了,變成一種惡知、惡能,在三界裡面起惑造業,搞這些生死輪迴,搞這一套,迷了
才出這個現相,一悟完全就反過來。這就說明一體三身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不增不減
,只有迷悟的差別,只有名字的差別,理與事都是不增不減。
「是以如來出世,說諸心地法門,無非要令一切眾生,斷惡修善,轉識成智,證三身
,圓十號故也」。這裡頭有兩句八個字非常重要,「斷惡修善,轉識成智」,這八個字要
牢牢的記住。你能斷惡修善,雖然不能夠出三界,不能證菩提,你決定不墮三惡道,在三
界當中得人天福報。這是學佛人必須要修的。可是這個不究竟,如果要講到真正究竟,一
定要轉識成智。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這個方法統統是轉識成智的,
我們這個念佛的方法也不例外,持戒的方法也是如此。若非轉識成智,那就不是佛法,是
佛法決定是轉識成智的,轉八識成四智,這一轉你就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統統現前
,一體三身就證得了。
「圓十號」,十號是如來果地上的十號,那就圓滿了,所以這十種稱號是古人通號,
不是某一個人他的特殊的名號是通號。這一段這個註解註得好,文字不多,確實是好文章
,簡要詳明。這一段文章非常重要,與《六祖壇經》第五章裡面所說的「一體三身佛」是
同樣的義趣,同樣的意思,同樣的趣味。下面再解釋「十力」,這是講如來果地上十種特
殊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我們的本能,佛因為轉識成智,這個本能都顯示出來了,我們現
在是轉智成識,所以把這個本能,雖然有不起作用,有拿不出來。這是很苦惱的事情,拿
不出來,人家有馬上就拿出來,立刻就起作用,能力也是無量無邊。這歸納,歸納為十大
類稱之為十力。
「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他每一條後面都是智力,因為這種能力是從智慧裡面生的。
佛已經圓滿證得大圓鏡智,能力都是從智慧裡面生的,沒有智慧就沒有能力,我們世間辦
事也是如此!辦大事的他的智慧高,辦小事的他的智慧小,事業與智慧成正比例。「是處
」這兩個字的意思因果相應,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是是處,因果相應。「非處」
是什麼?如果說是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那是非處,那是決定不可能的。你看這十種力
裡面第一種就說明因果報應是真理,是宇宙之間的一個定律,決定不會錯的。
往往我們世間人看到這個人好人,為什麼遭的惡報?果報不好?看到那個人惡人,無
惡不作,他天天享福。好像作善未必有善報,作惡也未必有惡報,這是我們凡夫只看到這
個事實的表面,不曉得因果通三世!我們這一生的享受是前生造的因,經上常講「欲知前
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這一生的享受就是前生造作的;「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你要曉得來世是什麼果報,我們這一生的造作,這一生造作是因,來世的因,那就曉得
了,不必要問人,我們今天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動的什麼念頭?如果念頭是善念,來生當
然善報,如果這個念頭是惡念,那來生當然是惡報,想什麼方法投機取巧來改變,改變不
了的,沒法子改變的,多拜拜佛,巴結巴結佛,還是要墮地獄的,沒法子。
你們可以看看朱鏡宙老居士他有一本《八大人覺經講記》,他這個講記裡頭有一個故
事,那個故事是真的,他老人家當年親自見到這個事情。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他給我講這
個故事,那個時候還沒寫出來,給我講了很多很多因果報應的故事。這一個故事是在上海
有一個已經是退了休的,因為在滿清政府的時候做官,官也做得很大,很有錢,民國成立
滿清政府推翻了,當然他官也就丟掉了。他帶著他的財產在上海,住在外國租界當寓公享
福去了。這個人學佛,非常虔誠,佛門裡面修橋、鋪路、印經、造像沒有一樁事情他不出
功德的,歡歡喜喜來造,在佛門裡頭是大施主,大善人,看了都叫他善人。
以後他死了,他有好幾個姨太太,裡面就有一個姨太太,死了以後很想念他,當時在
上海有一個外國人,是法國人,這個人可以走陰差,他能夠把那個死人鬼魂找來跟你家裡
人談話,他有這個本事。要錢要得很多,在那個時候大洋要十塊,給你找一次要十塊錢。
他家裡有的是錢,所以就請這個法國人來給他找。法國人要他的生辰八字,還有死的日期
、時辰,還有葬的地點,只要把這幾個告訴他,他就會把那個鬼魂找回來。錢給他了,這
個法國人找了好久找不到,找不到就是你騙人。那個法國人不肯退錢,他說我真有這個能
力決不是欺騙你的,但是真找不到,不知道這個鬼魂到哪裡去了。
以後這個法國人就說了,如果你親戚朋友當中要是有人過世的,他說我給你再找一次
,我這個價錢減半,假如再找不到那算我騙你。好,在這個時候他那個大兒子就是那個先
生的大兒子也過世了,他就把那個大少奶奶找來,他說有這麼這個事情半價去找來,結果
也告訴他,沒好久真的找到了。找到聽他那個說話的聲音,講的那個樣子完全相同,看到
他穿什麼衣服,長得什麼面貌,說話的音聲完全相同。他就問,問的時候你這個爸爸過世
沒多久,他到哪裡去了?他這個兒子就說,他到地獄去了,下地獄去了。一家人聽到氣死
了,他是大善人,學佛這麼多年,天天在佛門裡面燒香、禮拜、誦經、做種種善事怎麼會
到地獄裡去?
他說他有很重的罪業別人不曉得,家裡人都不知道。他說他在清朝做官的時候,有一
次朝廷命令他去放賑,賑災,當欽差大臣,不知道是旱災還是水災,帶了很多錢去救濟那
個地方,他把這個錢自己乾沒了,所以有很多人得不到這個救濟,死了許許多多人。這個
罪太重太重了,所以他晚年怎麼學佛,怎麼拜佛,怎麼樣做功德沒有辦法彌補,還是要墮
地獄。這個事情沒人曉得,可能有一個他的老朋友,他現在還在世,他稱他伯父,他說你
去問問他,他可能還曉得點。結果人果然去找,去找他的老朋友,他老朋友想想是有這麼
回事情,但是他究竟得了多少好處不曉得,確實知道他曾經做了一次欽差去賑濟,這個事
情是有的,證實了。
所以這個事情,他自己晚年想在佛門裡面學佛來彌補他自己這個罪業,沒有辦法,還
是補不過來,還是要墮地獄。可是要是真正轉過來的話,那叫轉識成智,是真正懺悔,他
把他所得的那些貪污得來要全盤拿出去,去做善事才能彌補!這個貪污貪了一百萬,拿了
十萬去作功德,這怎麼行?不行,那就是行賄賂了,搞了一百萬的好處,我拿十萬塊錢佛
菩薩面前行行賄賂,請佛菩薩替我擋一擋這個罪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是惡行太大了
,所以還是要墮地獄。這是惡因必定得惡報,善因一定得善報,佛對於這一個定理決定不
懷疑,他有那個智慧看得清清楚楚。
「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這一條是講三世,過是過去世,現是現在世,未是未來
世,就是三世因緣果報,果報通三世的。這一條跟前面一條不同的地方,前面講是善有善
報,惡有惡報,作善決定不得惡,作惡決定不會得善,前面是說這樁事情。這一條講的是
果報是三世的,有過去造的業現在受報,有現在造的業現在受報,我們講現世報,有現在
造的業來世受報,還有現在造的業後世受報。決定有報應,不會說沒有報應。
因此經論上才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起心動念造作的時候他不在乎,他沒
想到將來有果報,或者雖然想到,果報還沒現前,不怕不在乎,到果報臨頭的時候他害怕
了,那時候害怕也沒用處。菩薩聰明,他不迷,所以他在起心動念之處,他就有警覺心。
曉得一個惡念,阿賴耶識裡面就是一個惡的種子,這一個種子遇到現行必定受果報,沒有
法子避免的;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念種子起現行一定得善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一生的
際遇就不怨天、不尤人,曉得什麼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知道自作自受,我們從前因為不曉
得迷惑顛倒,造了很多惡那有什麼法子?沒法子,從今以後再不起一個惡念了。雖然有惡
的習氣種子,如果那個習氣種子淡薄,力量不強,果報是強有力的種子先受報,這就是講
因要結成果當中一定要有緣,這個強力就是緣。過去所造的惡現在把惡統統斷盡了,一個
惡念都不起;換句話講,惡的緣斷掉了,雖有惡因不容易起現行,緣沒有了。過去世也有
善,現在是起心動念統統都是善,這善念裡頭加上善緣,善的果報要提前現前。
所以雖然這個三世因緣果報是不能改變的,可是哪一個先受報?哪一個後受報?這個
還行,這個權利還在自己手上,自己可以控制。正因為有這麼一個道理,佛法的解脫的理
論才能講得通。命確定是有,命是自己造的,命自己可以改。袁了凡那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改變了命運!我們這個道場一個同修他不常來,他現在年歲大了七十多歲不常來。劉淵
武先生,過去跟我是同事,他一家就是依照《了凡四訓》來修學,他的命運改了。這是我
在台灣,我送他《了凡四訓》,全家奉行,依教奉行,十年全部改過來了,真正不可思議
!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例子。
他那個時候一家人幾乎到了絕境,沒有法子生活下去,得到這一本書的時候如獲至寶
,所以他遇到我說,他說《了凡四訓》救了他一家。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人多,哪一個
依照這個方法來修,這命運決定可以改,正是佛法裡所說的有求必應;求功名得功名,求
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它有個道理在,有個方法在,如理如法的去修學、去改造,
必定成功,何況是佛法!佛法的改變那個效果比那個更要大,更來得快。這個佛法的改變
是兩樁事情效果是非常之大,一個是弘法,一個是護法。護持正法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所
以這是第二種智力。
我們明瞭之後對於造因不能不慎重,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不要妨害眾生,連一
個眾生都不要妨害,為什麼?一個眾生妨害,就跟一個眾生結上冤仇,這一個仇人將來你
自己在修行道路上他就是個魔障,他就障礙你。我們要想減少魔障,就不與人結冤仇,所
以佛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十大願王這兩條非常非常重要,恆順不是短時候的
隨順,常常隨順他,這很難做到,其實恆順眾生就與本經精神完全一樣。這個經是戒經,
在下一卷戒條裡頭說得很好「孝名為戒」。孝就是順,孝順就是戒。解釋這個意思拿普賢
菩薩十大願王來說明最恰當不過,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也許你也會問那眾生障礙我
怎麼辦?障礙你,你的功德圓滿了。你看看《楞嚴經》裡面所說的「發意圓成,圓滿功德
」,沒做,功德就圓滿了,那是什麼?不是你不做,因緣不成熟,你的功德圓滿,就是個
人造的業不相同,個人的業不一樣!
我們有一個同修也是個佛教徒,很虔誠的一個佛教徒,他是公務員。有一天他來找我
,他說我們學佛的人應當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對不對?我說對,沒錯。他說現在我們
機關裡頭有一個空缺,那個地位比他高一層,他有資格(就是升官)他可以升一級,現在
空這個缺,他說我可以爭取,有很多人都想爭取這個位子,那麼我可不可以去爭?可不可
以爭取?他來問我這個問題。我就問他發心,我說你想得到這個位子,你用的是什麼心?
他說我想如果我得到這個位子,那個位子是一個單位主管,我要得到這個位子,我可以貢
獻我的智慧為國家、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我說行,你可以去爭,這個心好心!不在其位
不謀其政,你能夠以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心,行!可以去爭這個位置;如果你為了要升
官發財,那就錯了,那就有罪業了。結果過了一個多月,他雖然爭了,也提了名,但沒選
上,位子給別人佔去了。當時我就恭喜他,我說恭喜你,你發意圓成,圓滿功德。為什麼
?你原來爭到這個位置,你真正要去做到你的功德才圓滿,現在你這個心發了,位置沒有
得到,你的功德圓滿了,你不要做就圓滿了,確實如此,不要做就圓滿了。
所以佛門裡修功德,有的時候是做到才圓滿,有的時候不做就圓滿,那個不做是什麼
?沒有機緣做,不是他不肯做,真正肯做沒有機會。這個沒有機會做跟諸位說不是自己沒
有福報,是眾生沒福報,如果有這個機會,眾生有福報,自己沒有福報,自己什麼?要心
勞,要操心,眾生沒福報自己就有福報,念念圓滿功德!不要說這個事情有障礙,那個事
情有障礙,錯了,念念圓滿功德。所以眾生有大福報的時候佛菩薩就出現,佛菩薩不出現
於世間,眾生沒福。所以你要想修圓滿功德,時時刻刻都可以修,圓滿功德是沒有人能障
礙你的,念念圓滿功德,念念的心具足清淨平等,廣大誓願。這就是知道三世業報。今天
時間到了,就只能講到此地。
==
修行人只有一個人,不能有一個同參。
有一個同參,你跟我差不多,我們倆程度一樣,恭敬心就生不起來,
所以善財童子學生就他一個,你看除他一個之外,你在《華嚴經》裡去看,統統都是善知
識,都是老師,都是佛菩薩;
換句話說,他是一體恭敬,這就對了。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by 印光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8-08-10 19:29:00
念念觀世音 念念阿彌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沒有妮的日子)   2018-08-11 20:1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8-12 21:55: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