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實修] 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44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8-21 09:47:01
(接續前文:古印度佛法傳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43)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上士道.菩提心次第〉
丑二、修悲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
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
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
次第修者,是蓮華戒論師隨順《阿毗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
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
別,清淨生故。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
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
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
此乃略說,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強心力應當修學。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若無量門思惟
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
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
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
,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
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若於一切有
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又彼論緒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
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悲。由此當知大
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
《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三無
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
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
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
實可笑處。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
者。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
菩提之心。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
菩提心。
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歸依,修治身心,了知學
處,發心欲護。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
上上轉勝,令道升進,名亦弗存。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
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丑三、修增上意樂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