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45)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8-09-02 22:38:0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講授)
轉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3.3.1.2.8 復習
道有大乘道及小乘道,小乘道又分聲聞道及獨覺道,聲聞道已講完了,今天要繼續看
獨覺道。
獨覺道及聲聞道多半類似,只有少部分差異,但基本上都屬於小乘道。要成為小乘道
,或要入小乘道的主要門檻,是要先產生無造作出離的想法(即無造作的出離心),當行
者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時,可以說是入道(入小乘道)。
若要進一步入大乘道,就還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大悲心、菩提心,才有辦法進
入大乘道。因為聲聞行者及獨覺行者只有生起無造作的出離心,沒有生起大悲心及菩提心
,所以他們同為小乘道,無法進入大乘道,就這點講,聲聞道及獨覺道是類似的。
3.3.1.3 獨覺地
1.定義
「作為自果之眾多功德的所依基礎的獨覺智」,就是「獨覺地」的定義。
地與道是同義詞,所以獨覺地就是獨覺道,為什麼會稱為地呢?即定義中提到的「所
依基礎」,是什麼的所依基礎呢?將來產生眾多功德結果的所依基礎,即將來能夠成為「
產生眾多功德結果的智」,就是此處所稱的「地」。
獨覺地或獨覺道有五個分類,如同聲聞道的五個分類,所以獨覺道也有獨覺資糧道、
獨覺加行道、獨覺見道、獨覺修道、獨覺無學道。以地的角度來講,獨覺的資糧地(道)
,它隨後的相續就是獨覺的加行道、獨覺見道、獨覺修道、獨覺無學道。
有獨覺資糧道作為所依(基礎),就可以產生隨後的相續—加行道、見道、修道、無
學道的功德,所以它(獨覺資糧道)就是這些果的基礎或所依的智。
同樣的,以獨覺加行道的角度來講,獨覺加行道隨後的相續,有獨覺的見道、獨覺的
修道、獨覺的無學道,它們都是獨覺加行道的結果,亦即是它的功德。從此角度講,獨覺
的加行道就是這些功德所依基礎的智。
從獨覺見道的角度來講,它是獨覺見道隨後的相續,還有獨覺的修道、獨覺的無學道
所依基礎之智,透過此獨覺見道作為基礎可以產生隨後這些功德;以獨覺修道的角度作為
基礎,它也一樣可以作為獨覺修道隨後的相續,還有獨覺的無學道功德的基礎之智,作為
產生這些功德的基礎之智。以無學道的角度來講也是一樣,獨覺無學道的隨後相續就是獨
覺無學道的果。
所以不論從五道的哪一道作為基礎,都有它隨後的相續的這些功德,每一道都可以作
為它隨後相續的功德的所依基礎的智。
「獨覺地」、「獨覺的現觀」及「獨覺智」,這些是同義詞。
2.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二:獨覺異生地(凡夫地)及獨覺聖者地(P.25)。
此種分法與聲聞地的分法一樣,也是分為聲聞的異生地及聲聞的聖者地,將來談大乘
地也一樣,分為大乘異生地、大乘聖者地。
其中獨覺資糧道及獨覺加行道屬於獨覺的異生地,獨覺的見道、獨覺的修道、獨覺的
無學道三者屬於獨覺的聖者地。這種區分在聲聞的情況也一樣,在大乘的五道中也是一樣。
‧獨覺異生地
獨覺異生地若予以區分,有二:獨覺資糧道及獨覺加行道(P.25 L4)
3.3.1.3.1 解釋獨覺資糧道
1.定義
「獨覺的法現觀」,就是「獨覺資糧道」的定義。
此種定義的方式,跟之前未區分聲聞道、獨覺道及大乘道所談的「法現觀」,就是資
糧道的定義,當談到聲聞的資糧道就是在「法現觀」之前加上「聲聞的」法現觀,同樣的
,獨覺資糧道也是在「法現觀」的前面加上「獨覺的」法現觀,就是獨覺資糧道的定義。
2.同義詞
「獨覺資糧道」、「獨覺法現觀」與「獨覺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3.分類
假設對於聲聞資糧道的分類已經有了解的話,它進行(分類)的方式其實是類似的,
可以參考P.10,此處的分法跟P.10 的分法類似。
獨覺資糧道若予以區分,有分為「下品」、「中品」及「上品」三者;或者分為「現
前」、「比度」及「再決知」三者;或者分為「聞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三者
等,與聲聞類似。
在獨覺資糧道下品的階段當中,分為「瞭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與「不瞭解二空
(能取所取異體空)」兩類(的行者),而到了資糧道的中品,則必定要瞭解二空(能取所
取異體空),因為當轉移至資糧道上品時,必定要證得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的止,而
要證得那個止,必須先行瞭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是指,色及執色的認知是異質(不同質)空(不是),或
者可以說是外境不成立,即唯識的法無我,這二者的意思一樣,也就是色與執色的量二者
是異質空,或說所取能取異質空或外境不成立。
在獨覺下品資糧道的時候,這二類(了解二空或不了解二空這二類)的行者都有,但
是,如果行者要從獨覺資糧道的下品轉移到中品,他一定要了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當行者要到資糧道上品時,一定要證得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
的止(奢摩他),此即是上品的門檻。若是這樣的話,在中品時就要先了解二空才有辦法,
因為中品如果沒有先了解二空,就不可能在上品的時候證得緣二空的止,亦即因為上品必
須證得緣二空的止的理由,所以倒推回來知道在中品一定要了解二空,不然就無法從中品
晉升到上品。
獨覺資糧道主要所修是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或說獨覺行者主要所修是二空,這情
況跟之前聲聞行者主要所修是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以及將來要說的大乘行者主要所修是
空性,這只是改換主要的所修而已,但是情況很類似。
就如聲聞行者主要所修「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所指的就是「補特伽羅自己能獨立之
實質有空」;獨覺行者主要的所修就是「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即「色與取色的認知
是異質空」或「所取能取異質空」或「外境成立空」;大乘行者主要所修就是「諦實成立
空」或「空性」,這三類行者的主要所修不同,但是他們要從資糧道的下品轉移到資糧道
的中品,進一步到上品,然後進一步到加行道,行進的模式是類似的。
譬如以聲聞行者來講,當聲聞行者進到聲聞資糧道下品的時候,此時的聲聞行者有二
類,有一類是有了解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有一類並沒有了解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但是
此位聲聞道的行者若要進入資糧道的中品,就一定要了解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原因就是
因為假設他要進一步到資糧道的上品的時候,就必須要有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止,基於
此理由倒推回來,他必須在資糧道中品就要先了解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
為什麼聲聞資糧道中品一定要先了解細品的補特伽羅無我?其原因在於資糧道上品的
時候必須要有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止。同樣的,假設聲聞道的行者進一步要從資糧道的
上品晉升到聲聞的加行道,而聲聞加行道必須要有緣細品補特伽羅無我的止觀雙運,所以
一位聲聞加行道的行者,必須要證得細品補特伽羅無我止觀雙運的三昧,才有辦法進入聲
聞的加行道。
同樣,獨覺行者來看也是,就如p.24倒數第4行所講,在獨覺資糧道下品的階段當中
的行者也有兩類,分為「瞭解二空」與「不瞭解二空」,如果這二類行者要晉升到資糧道
的中品,就一定要了解二空(能取所取異體空),原因是到資糧道上品的時候一定要證得緣
二空的止,倒推回來在中品就一定要了解二空。假設行者要從資糧道上品到獨覺的加行道
,就必須證得緣二空的止觀三昧才行。
將來談大乘也是一樣,大乘的行者在大乘資糧道下品也是有二類:了解空性及不了解
空性,當此類行者要進到大乘資糧道中品的時候,就一定要了解空性,原因跟前述類似,
因為大乘資糧道的上品一定要有緣空性的止,所以倒推回來大乘資糧道的中品就一定要了
解空性,當行者要進一步從大乘資糧道上品到大乘加行道,就必須證得緣空性的止觀雙運
三昧,才有辦法進一步進到大乘加行道,走法的整個模式很類似,只是主要的所修要代換。
因此,暫時於獨覺道中決定種姓的獨覺資糧道上品者,他1證得緣二空的觀、2證得緣
二空的止觀雙運、3證得緣二空的修所成慧、以及4證得獨覺加行道,這些都是同時的。
「暫時」是指,他最終還是會回小向大從獨覺阿羅漢走向大乘,「決定種姓」是指這
位行者一開始就是走獨覺道,並不是先走聲聞的資糧道、加行道然後再走入獨覺道,他一
開始入道就從獨覺資糧道一直到成就獨覺的阿羅漢,在獨覺道中都沒有換。
他1證得緣二空的觀(這是從獨覺資糧道上品轉移到獨覺加行道的情況)、2證得緣二
空的止觀雙運、3證得緣二空的修所成慧、以及4證得獨覺加行道,這些都是同時的。這個
情況在聲聞行者、大乘的行者也類似,只是聲聞行者就把前三者所提到「二空」改成「細
品補特伽羅無我」,第4個「獨覺加行道」改成「聲聞加行道」;大乘的行者就把前三個
「二空」改成「空性」,第4個「獨覺加行道」改成「大乘加行道」,總的走法都類似。
前述所提的是,獨覺資糧道上品晉升到獨覺加行道的情況,我們可以比對第11頁第6
行,暫時於聲聞道中決定種姓的聲聞資糧道上品者,他1證得緣補特伽羅無我的觀、2證得
緣補特伽羅無我的止觀雙運、3證得緣補特伽羅無我的修所成慧、以及4證得聲聞加行道,
這些都是同時的。即第25頁前3行的內容與第11頁3~9行的內容是類似,只是我們現在看的
是獨覺行者,而11頁談的是聲聞行者。
同樣的,也可以跟大乘資糧道上品晉升到大乘加行道的情況做一比對,請看第29頁第
4行,從一開始就是決定大乘種性之大乘資糧道上品的行者,什麼時候證得緣空性的觀,
那他就從大乘資糧道上品轉移至大乘加行道,因此像這樣住於資糧道上品的補特伽羅,他
1證得緣空性的觀、2證得緣空性的止觀雙運、3證得緣空性的修所成慧、以及4證得大乘加
行道煖位,這些都是同時的。這些情況都是類似的。
(....待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