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 #1TEmfovB《地道建立》(124)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3.3.1.4.5 解釋大乘無學道
1.大乘無學道的定義
「斷除二障(煩惱障以及所知障)之智」,就是「大乘無學道」的定義。「大乘無學
道」、「相智」及「佛聖者心續之智」(一切種智),這些是同義詞。
2.大乘無學道的分類
若(大乘無學道、相智、一切種智)予以區分,雖有「根本定智」與「後得智」兩類
,但這兩者是「體性一而反體異」(佛聖者無學道的相智是同時現量通達二諦之智)。
這二者(根本定智以及後得智)是一體二面,亦即佛的根本定智也有後得智的功用,
後得智也有根本定智的功用。亦即根本定智不僅可以發揮根本定智的作用也可以發揮後得
智的作用,後得智不僅有發揮後得智的作用也能發揮根本定智的作用。
但有學位的聖者就無法作到,如見道、修道的聖者(見道位是初地,修道位是二地至
十地)根本定智的時候只能發揮根本定智的作用,無法發揮後得智的作用,到了後得智的
時候也只能發揮後得智的作用,而無法發揮根本定智的作用。
所以對於有學位的聖者來講,根本定智與後得智是相違的,但對於佛來講這二者是體
性一而反體異,或者可以說同義。
「相智」若詳細區分,有 21 類無漏智。
此主要是根據廣中略三部《般若經》,此三部經直接開示的內容是:1)甚深道次第及
空性見的部分,2)隱含要說明的是對於八種對境的現觀次第即廣大行的部分。
有關廣中略三部《般若經》隱義的部分,主要是透過《現觀莊嚴論》來說明,此論總
共有八品,其中第八品是談佛的功德,以佛的四身(四身: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報身、
化身,自性法身及智慧法身是屬於佛的法身,報身及化身是屬於佛的色身)來談,其中報
身主要是談佛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行好。其中的智慧法身就是此處所說談到佛的相
智(遍智、一切種智),相智再區分依《現觀莊嚴論》第八品有 21 類的無漏智。
若是相智,則必然是「根本定智」及「後得智」二者。
即只要是相智一定是根本定智(現前通達如所性之如所有性智),只要是相智一定是
後得智(現前通達盡所有性之盡所有性智),此(佛聖者)根本定智是不含無間道,一般
(菩薩聖者)根本定智包含無間道及解脫道二類,但是佛的相智不會有無間道的根本定智,
佛的根本定智一定是解脫道,因此佛的相智一定是屬於解脫道的根本定智,一定是後得智。
這個意思具體來講就是,佛能夠在現觀空性(根本定智)的同時又能為有情說法、行
布施等後得智的作用。
接著解說十地的差別法,只要講到十地一定是限定在聖者(聖者菩薩),大乘的資糧
道及大乘的加行道就不含在十地當中,因為這二個階段的行者(大乘資糧道及大乘加行道
是凡夫菩薩)還不是聖者,十地主要是指大乘見道的聖者及大乘修道這二類的聖者。
3.解說十地的差別法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