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 如何善巧修善業:六度波羅蜜多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9-10-02 10:08:31
轉自:慧炬雜誌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616/tow616.asp
如何善巧修善業 曲望格西/印度色拉寺拉然巴格西
寂天菩薩《入行論》的偈頌中說:「施等波羅蜜,上上尤勝妙;勿因小失大,主要思
利他。」是指點我們修行善業的方便善巧之一─勤修六度時,勿因小失大,不可為了追尋
或在意一些微小的目的或少許利益,而失去了大善、大利益。本文將略講此偈頌,以提供
給讀者參考。
此偈頌中說的大、小應如何決定?經上說,自利利他二者中,主要應思惟利他。一般
人常會著眼於小利益,而錯失大利益,因此一定要思前想後,這非常重要。若不能兼顧時
,要懂得衡量,貨比三家不吃虧,以利益最大的先處理─也就是「為護大善應捨小利」。
在日常生活當中,多多替別人著想,如此一來,會讓自己關懷的視野與心量越來越寬
大。若凡事只是為了利益自己,則視野與心量都會越來越狹窄,所以多多去思惟利他的事
,對自己也是一種提昇。
第一句「施等波羅蜜」的意思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
羅蜜多(編按:亦稱為波羅蜜)。
寂天菩薩說,要讓自己的修行提昇、進步,從布施波羅蜜多開始,到持戒波羅蜜多、
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六度萬行逐步循序增上。
「上上尤勝妙」是說六度中,後者較前者勝妙,一定要讓自己的修行越來越提昇、越
來越增長。
* 波羅蜜多的含義
波羅蜜多的含義是什麼?若就大、小乘而言,小乘幾乎都不談波羅蜜多;若就大乘而
言,古代印度那爛陀大學裡,依所持宗義不同分成兩派看法,這點須先了解,以免覺得各
論典所說有相互矛盾處。
(一)中觀自續派認為的波羅蜜多
印度那爛陀大學中,以清辨論師為首的「中觀自續派」認為,波羅蜜多只有「佛地」
(佛地即佛果,佛果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種智的果位)才有,菩薩因還未證得佛果,
所以未得到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與佛果是同義的,也就是說中觀自續派的看法是,波羅蜜多一定是佛果。因
此佛的四身─色身分為兩種:圓滿報身和化身;法身分為兩種:自性法身(自性法身是遍
智上的空性)和智慧法身(智慧法身即一切種智的遍智),都稱為波羅蜜多。
舉例來說,中觀自續派的彌勒菩薩在所著的《現觀莊嚴論》中提到,波羅蜜多從「言
詮門」分為四種(所謂言詮門,是指名稱上的分類):道波羅蜜多、境波羅蜜多、經教波
羅蜜多、果波羅蜜多。
道波羅蜜多是什麼?菩薩、聖者們的聖道,稱為道波羅蜜多。境波羅蜜多指空性,是
自性波羅蜜多(一切萬法自身的究竟法性是空性,稱為自性波羅蜜多)。經教波羅蜜多指
的是經典,如般若八千頌、般若十萬頌。果波羅蜜多是指佛果,佛果與果波羅蜜多同義。
言詮門分類雖然有四種波羅蜜多,但真正的波羅蜜多是「果波羅蜜多」(佛果),這
是中觀自續派的解釋。
(二)中觀應成派認為的波羅蜜多
而龍樹、聖天、月稱、寂天菩薩等「中觀應成派」對波羅蜜多的解釋就不一定局限於
佛地才有,菩薩也有波羅蜜多。
中觀應成派認為,波羅蜜多可由「果」與「因」兩個面向、階段區分。
「果波羅蜜多」也就是佛果,成立「果波羅蜜多」是相觀待的,一定有「因波羅蜜多
」。所以從因階段之波羅蜜多與果階段之波羅蜜多,分別安立兩種名稱差別,將菩薩行六
度萬行的修學階段安立為「因波羅蜜多」。
是故,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是「因波羅蜜多」,得到的結果則稱為「果波羅蜜多」。
由於得到「果波羅蜜多」(佛果)主要的因素來自於六度萬行(因),所以六度萬行
也可稱之為「波羅蜜多」。
以上兩派觀點,只是解釋角度不同而已。
* 布施波羅蜜多
其次談「布施波羅蜜多」。平時常聽到的布施波羅蜜多,是指什麼樣的布施才叫做布
施波羅蜜多?
當然,我們個人也有布施,布施本身是一種內在的思想,主要是指「捨棄的心」(布
施是思心所,布施的思心所是與無貪相應的能捨之心),對治的是自己的吝嗇。
我們送財物給別人,有捨棄的心就是布施。所捨的東西是布施的物品,當然我們是布
施者,接受的人就是受施者。
修布施是要提昇自己捨棄的心,由吝嗇、慳吝所造成的困擾都可以解決。若不懂這個
道理,當我們將自己擁有的東西布施出去時,或許會認為吃力不討好,甚至會哀聲嘆氣,
這不是真正的布施的意義。
我們一般人遇到苦惱,或發生不愉快的事,都是往外去看,其實煩惱的產生,源自於
自心不正確的思想所致,若繼續跟隨不正確的思想而走,並隨之增長,就會造下更多惡業
,衍生更多煩惱。因此,欲解決這些煩惱,一定要以正確的思惟對治它,才可以對症下藥
,遠離煩惱。
佛告訴我們,因為眾生充滿吝嗇的思想,由吝嗇導致、引生出來很多的煩惱。若想追
尋快樂,不想領受痛苦,便要找到造成痛苦的原因,以對治自己內心的吝嗇。最正確的方
法就是發起捨棄心,捨棄的心發得越多,就越能減少內心的吝嗇,由吝嗇帶來的苦惱就沒
有了,這是布施的重點。
要修布施,必須踏實地博學多聞、依經典教導如理思惟、再來修持,方能達到目的。
不然的話,光是手上拿著風馬旗努力地搖,想招來財物,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是凡夫一定
有缺點,但是對自己的缺點一定要認清,並學習如何正確改過遷善。
若表面上將財物送人,內心卻沒有捨棄,或當著外人面不好意思不布施,人家布施我
也跟著布施,心裡沒有真正發起捨棄心,這些都是流於形式,不是真正的布施。
當大家都一樣努力與付出,但所得到的結果卻不一樣,原因是什麼?我們平常以為是
運氣好,所以讓自己工作順利、職業生涯沒有阻礙,其實這當中有很多看不到的「福德因
素」存在。
所以世尊告訴我們「布施得財、持戒安樂」。我們盡量去布施,多培養自己捨棄的心
,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當我們只看眼前的利益,就看不到長遠的結果。
* 持戒波羅蜜多
持戒有很多種,比如說我們在家居士戒、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七眾別解脫戒,菩
薩戒,密乘戒等等,這些戒條都是以巧妙的方式保護我們的心,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
不然的話,很多人把戒條當成約束自己,變成綑綁自己的繩索,那就誤解了持戒的意義。
* 忍辱波羅蜜多
安忍的功德很大,一定要修安忍。在自己的家庭內,不論親子、夫妻之間,以及與社
會人士來往也好,修安忍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你想想看,不管遇到任何困難,誰欺負你、討厭你、得罪你,你完全面帶笑容,善待
他,心裡没有一點不自在時,自然就能調伏、降伏很多人,這是修忍辱的力量。
不要動不動就惱羞成怒,一點好處都没有。所以我們一定要看到瞋恚、貪心的過患,
徹底了解,就比較能控制住瞋恚。無論如何,誰來欺負我、責罵我,我絕對不會生氣,這
一定要學,讓自己內心要有這種動力。
* 精進波羅蜜多
是對於善法、大乘法的認真和持續修習,並且被菩提心所攝持。
* 禪定波羅蜜多
是緣空性的三摩地、安止,並且被菩提心所攝持。
* 般若波羅蜜多
第六度是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是智慧,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是指空正見,通達空性的智慧。被菩提心所攝持的
空正見,是真正的第六度。
《入中論》第六品談到,第五地的菩薩,安住於止觀雙運的三摩地入定當中,斷完五
地自地煩惱,轉移到六地的同時,得到了般若波羅蜜多增上勝。第六品裡為什麼說六地菩
薩才有般若波羅蜜多增上勝呢?
這裡指的不是「才得到」的意思,雖然菩薩資糧道開始就有了第六度般若波羅蜜多,
但是《入中論》第六品當中提到的,從資糧道開始培養出來的空正見,只是比量(依靠正
確的理由,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了解空性。
初地(見道位)能以現量(用自身直接的經驗對某事物產生的正確認知)了解(空性
),但達到六地時,般若波羅蜜多最增上、最強,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第六度般若波羅蜜
多的基礎是通達空性的智慧,且被菩提心所攝持。
菩提心所攝持的意思是說,一定有菩提心(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來陪伴
、饒益它。舉例來講,聲聞、獨覺的聖者、阿羅漢,都有通達空性的智慧,但他們没有菩
提心,所持的條件並不具足,所以其所擁有的空正見不叫般若波羅蜜多。
* 必須伴隨菩提心
在這裡還有一點一定要講清楚,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
波羅蜜多」嗎?並不是。
具足什麼樣的條件才稱做「波羅蜜多」?必須要有「菩提心的伴隨」(菩提心是希求
菩提的發心,即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的發心),才能稱為「波羅蜜多」。
因為真正最主要的「波羅蜜多」是佛果,得到佛果的主要因素,是六度萬行加波羅蜜
多。現在所累積的福德,能不能變成將來自己得到佛果的重要關鍵,就在於「菩提心」的
攝持。(不同發心攝持的差別:希求人天果位的發心攝持成為輪迴的善業;希求聲聞緣覺
果位的發心攝持成為成辦二乘的資糧;希求佛果的發心攝持成為成辦無上菩提的資糧。)
* 菩提就是佛果,菩提心就是希求菩提之心(希求佛果的意樂)─為了一切眾生我願成佛。
由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我願成佛的動機)的攝持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都
是屬於將來得到佛果主要的因素,所以多加了一個波羅蜜多。因為波羅蜜多是真正的佛果
,而真正的波羅蜜多是從菩薩資糧道開始才有的(入大乘道者心相續中才有)。
作者: ykkdc (ykk)   2019-10-02 15:37:00
隨喜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19-10-02 17:52:00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作者: swi1919 (crystal)   2019-10-03 23:51:00
南無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