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2-2013年《入菩薩行論釋.佛子正道》
宣講: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口譯:如性法師/筆記:道寬比丘尼
第六品 忍辱(...接續 #1UwCl3W4 (Buddhism))
巳二、修習思擇法忍(二)午一、廣說(三)未一、瞋及懷瞋者等皆有賴因故非自主(二)
申一、瞋及懷瞋者非自主(三)
酉二、瞋非隨欲而起
或曰:「他欲害我,故與煩惱不同。」這時有人提出了以下的反駁:敵人跟疾病這兩
者還是有不同,有什麼不同?敵人他的心中有想傷害我的念頭,但是疾病沒有。所以敵人
他的心中有想要傷害我的念頭,更進一步傷害我的緣故,所以我可以對他生起瞋念,而疾
病卻不是如此。
24. 心雖不思瞋,而人自然瞋。如是未思生,瞋惱猶自生。
偈頌:心雖不思瞋,眾生自然瞋;雖未思將生,瞋猶如是生。
釋文,「心雖不思瞋由因生,然因聚合,以致眾生自然起瞋」;內心在生起瞋恨時並
不會去思惟:我現在的狀態,是眾多因緣在聚集之後而產生的,但是在生起瞋念的眾多因
緣聚集之後,很自然的心中就會生起瞋念,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應該不會有人在看到境界的時候,告訴自己:我現在對這個境要生起一個貪念,或者
是我現在面對這個人要生起一個瞋念,應該不是這樣的想法。都是在不自主的情況下,看
到了某一種的對境,加上自己內心中的非理作意,而在不自主的情況下,會生起貪瞋種種
的念頭。所以不管是生瞋的人,或者是他心中的煩惱,這一切都必須要觀待因緣,而沒有
任何的自主。
「雖未思惟將生煩惱,然瞋猶如是生,皆無自主」。對方在看到我們的時候,他也不
是故意告訴自己:在看到這個人時,我的內心中要生起煩惱,但是他心中的瞋念,就是非
常自然的就會生起,但不管是他心中的煩惱或者是他本身,這兩者都沒有自主。
「或前半頌解為補特伽羅,後半解作煩惱之緣」。在之前我們是以「心」跟「補特伽
羅」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偈頌,換另外一種的解釋方式,前面的兩句話是以生起瞋念的補特
伽羅,他在看到我們的時候,他並不會告訴自己:我對這個人要生起瞋念,並且我在生起
了瞋念之後再去傷害對方,他並不會有這樣的想法。
「後半解作煩惱之緣」,相同的,生起煩惱的因緣,它們彼此也不會想說:等眾多的
因緣在聚集之後,我要讓這個人的內心中生起瞋的念頭。生起煩惱的眾多因緣,它們彼此
也不會這樣去想,但是在眾多因緣聚集之後,很自然的,這個人的心中就會生起瞋念。
所以這個科判裡最主要告訴我們的,不管是我們認為的敵人,或者是敵人心中的煩惱
,或者是形成煩惱的眾多因緣,都是在觀待他者、觀待因緣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這一切的
對境都沒有自主,所以這是在證得空性之前所必須要破除的所破。
平時我們在看待親友、敵人的時候,都會認為這個人他成為我的敵人,或是這個人成
為我的親友,是從他自己的方位很自然形成出來的,他的形成甚至不需要觀待任何的因緣
,他就是我的敵人,或者他就是我的親人。
由於不了解法的內涵,所以會對我們造成種種的困擾,這個部分最主要提到的是「思
擇法忍」。法的內涵為何?在法當中有告訴我們,一切法的形成必須要「觀待他」或是「
觀待緣」才有辦法形成的,但由於我們不了解法的道理,所以對於這一點,內心當中沒有
辦法生起安忍、沒有辦法生起定解的時候,就會產生許多的困擾。
酉三、一切過失皆由緣生故無自主
25. 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偈頌:凡所有過失,及種種罪惡,彼皆緣所生,無有自主者。
釋文,「舉凡所有煩惱過失,及其所生種種罪惡,彼皆由因緣力所生,無有能自主者
」。一切的煩惱以及煩惱所產生的罪惡,這一切都是透由一切眾多因緣在聚集之後所產生
的,一切的法都沒有自主,「是故,如不應瞋水向下流,思惟彼等原因,當遮瞋恚」。所
以水會往下流、火會燃燒,這也是觀待因緣所形成的。
對於這種境必須要了解,我們所認為的敵人以及他心中的瞋念,也是透由因緣所產生
的對境,所以在面對這樣的對境時,不僅不應該生起瞋念,反而應該對他人生起悲愍。
申二、彼之因緣非自主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