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行,清淨無欲之行
下面第二十七願,這一章最後的一願。
【常修殊勝梵行。】
不但修梵行,修殊勝。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梵者」意思是清淨。「梵行,清淨無欲之行」。欲是欲望,欲望膨脹就是貪心,貪
無止境,心行跟鬼道相應;貪加上瞋恨,就到地獄去了。「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如
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男女淫欲沒斷都在欲界。淫欲
斷了他生到色界天去了。
梵行是清淨行,男女之欲沒有了,世間財、名、食、睡這些欲望統統沒有了。釋迦牟
尼佛為我們表演,他十九歲出家,王位繼承權捨棄了,不貪名不貪利養,榮華富貴的生活
不要了。財、色、名、食、睡統統放下,放下七情五欲,做個苦行僧,這是修梵行。佛講
煩惱、所知兩種東西障礙我們自性,要明心見性,這兩樣東西要放下。他給我們做示範,
十九歲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下所知障,在菩提樹下入定,就開悟了。開悟之後就教學,
「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世尊的一世,做榜樣來給我們看。
二、十善業道通大小乘,根!我們念佛人抓住這個根就行了
《法華經》嘉祥大師疏說「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別名斷淫為梵行」。梵行有兩
個意思,持戒是梵行,也有說特別專門指斷淫是梵行,持戒沒有斷淫不算梵行。「故《大
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淫欲沒斷,你去不了色界天,色界、無色界你都沒
有分,何況菩提?菩提是成佛。「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這特別是小乘所說的。
「但另有深義」,「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這就高了。「如《法華嘉祥疏》曰:
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梵行是指誰?
成佛。佛以前,法身菩薩是梵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生實報莊嚴土,這是大乘;小乘,大
梵天就是梵行,沒有離六道,圓初住菩薩是生實報莊嚴土,所以是根本法輪大涅槃也。
菩薩行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是六大綱領,每一個綱領裡頭細行都是沒有邊際的。十善
業道是善惡的根本,十善業展開就是菩薩所修八萬四千細行(就是善行),八萬四千細行
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在小乘,十善業展開三千威儀,阿羅漢證得的,三千威儀濃縮就是
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通大小乘,根!我們念佛人抓住這個根就行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
要跟十善相應,不能違背十善。十善從哪裡修起?口業修起,本經的排列,「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它是口、身、意。為什麼?口
業最容易造,最容易犯,把它擺在第一。
三、十善圓滿就是萬行圓滿,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大般涅槃
《法華嘉祥疏》說,「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行就是萬行
,修這個到大涅槃,十善圓滿就是萬行圓滿,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大般涅槃。《大日經疏》
第十七卷說「梵謂涅槃」,「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修梵行的人稱為梵行。「具大涅槃名
為梵」,具是具有,具有大涅槃,這才稱為梵。由此可證,密宗裡大小乘都有。「上二經
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是則梵行之深義,不侷限於持戒與斷淫而已」,持戒與
斷淫這是小乘。「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統統包括其中。
「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
。每天禮佛念佛,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觀經》上講至誠心
,真誠到極處,真心,這是菩提心之體。有體有用,用有自受用、他受用。自受用,深心
;他受用,慈悲心、大悲心,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是慈悲的表現。我們修積的功德不完
全自己享受,希望一切眾生都能享受到,每天發心念佛,迴向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
生,願一切眾生都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都能信願持名,同生極樂國,就是發菩提心,這是
趣向大般涅槃根本法輪的妙行。信願就是發菩提心,持名就是一向專念。
四、無比殊勝的梵行就是信願持名
「一聞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證佛號,名具萬德」。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具足萬德。
萬代表圓滿,無量無邊的大德。「又聞名功德,微妙難思」。聽這句佛號功德也是無量無
邊。念佛的人很多,不知道名號功德的殊勝。他念佛名,功德不大,為什麼?跟他的心不
相應。心行要相應,自己要真正知道。所以經不可不讀,把經念通了,全明白了,那你念
阿彌陀佛,聲聲念念功德不可思議,真的是微妙難思。「如《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
畜生含靈之類」,這是說畜生道,「聞此陀羅尼一經於耳,盡此一身更不復受。」動物聽
到佛號,只要牠聽一遍進去,真聽清楚了,牠來生就可以離開畜生身到人道來。我們菜園
放念佛機,讓有緣眾生聽。牠真聽到就得這個殊勝利益,到人道來,將來都是佛門弟子。
「又《涅槃經》曰:是大涅槃經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
」用念佛機播放,附近眾生都聽到,這是度眾生。「一經於耳,尚具上述功德。何況經耳
之後,兼能信受」。如果他相信接受了,功德更大,「其功更勝」。「一般經中聞字」,
「如是我聞」這個聞字,「不是但聞」,不只是聽到,裡頭有信有受,有信解行證。「是
故聞名之人,今生縱不即能往生」,「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也。」無比殊勝的梵行就是
信願持名,他聞的佛號是阿彌陀佛,直接就是把殊勝的梵行緣跟他種了、跟他結了。
五、極樂世界沒有不善的名,連名都沒有,不善的事當然更沒有
下面第十五章,從二十八願起,「國無不善願」,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從右章第二十八至第三十八願,為攝彼土眾生願」,這是講極樂世界的眾生,「表
極樂國中眾生之功德受用」。這一章有四願,「國中無不善名,是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
住於定聚以上,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猶如漏盡比丘以上,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最後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這是第三十一願。為我們說明往生極樂世界有哪些
好處,幫助我們生起求生淨土的心。頭一個告訴我們,國沒有不善的名,連名都沒有,不
善的事當然更沒有。
「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極樂國中尚無不善之名,何況有不善之實」,實就是事。
「龍樹大士曰:彼尊佛剎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沒有女人、三惡道這種恐怖,「乃
至無有諸趣惡知識」,諸趣惡知識是說惡人,邪知邪見,種種不善、邪說邪行,極樂世界
沒有。「又《往生論》云: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應該要知道。「一者體。
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極樂世界沒有這三種,
「名離體譏嫌。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連名都聽
不到,沒人想到也沒有人說,好像到極樂世界,人都把這三樣忘得乾乾淨淨,這三種都不
存在,這叫「離名譏嫌」。「上論中所謂之譏嫌名,即願文中之不善名。又《疏鈔》曰:
由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號,曾無三惡名字歷
耳根故」,三惡道的名聽不到。「耳中不聞惡名,故曰無不善名。」沒有不善的名字、名
稱,當然更不可能有這些不善的現象、事實。
==
十善業道通大小乘,根!我們念佛人抓住這個根就行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十善相
應,不能違背十善。十善從哪裡修起?口業修起,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