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南懷瑾先生談緣

作者: Omitopho (pho)   2020-11-09 16:37:26
首先先向諸位大菩薩致歉,今天我不曉得要講些什麼。不曉得諸位需要聽些什麼。我們教
書的人講課習慣了,沒考慮也就隨便答應了,現在看到諸位大菩薩這麼熱誠的到這裡來,
就我個人學佛的立場來說,應該對諸位有點貢獻才是,就怕今天講下來對諸位沒有助益,
那就覺得很罪過了。
承莫委員、汪委員、周長相告,
緣社的同仁都是信佛的,信佛的取緣社這個名字,這就取得非常好。我們學佛的人都曉得
人生不外一個緣字,這個緣字就學佛的意義來說非常的大。在座諸位看來同我一樣,多半
在中年以上,也可以說步入了老年的階段。因此我們就由人生的緣開始,稍微縮小一點,
談談男女夫婦的因緣,透過這個觀念來瞭解佛法的問題。中國人有句俗話:家家有本難念
的經。這句話還不透徹,一針見血的講法,應該說人人有本難念的經。
   難念的經都是從因緣來。佛學講因緣,有三項內涵、四種關係。三項內含即是善緣
、惡緣、無記緣。所謂無記緣,就是不善不惡的緣。譬如我們做人幾十年,有許多接觸過
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一次,過去了也就忘了。蘇東坡有句詩說:事如春夢了
無痕。一切事情都等於一個夢,夢醒便忘,這種緣屬於無記緣。
   至於佛說緣的四種關係: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研究起來很麻煩。總
而言之,這種緣也是歸納性的說法,說明我們這個生命不只這一生,有前生;不 只是這
一世的前生,還有很多很多的前生;而今生同樣有很多很多來生,數不完。這是從三世因
果及六道輪回來講因緣的四種關係,要深究不容易。
   現在我們把因緣的範圍縮小,談談大家本身最親切的經驗,也就是男女間、夫婦間
的問題,從此來體會很難解說清楚的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我也常常提到杭州城 隍山城
隍廟門口的一副對聯。小時候讀書看了很有趣,記了下來。後來從幾十年的人生經歷中,
看自己,看別人,深深瞭解這副對子,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 生哲學。
  這對子上聯描寫夫婦關係:『夫婦本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夫妻不一定
是好因緣,有的吵鬧一輩子,痛苦一輩子。
  下聯說的是兒女問題:『兒女原是宿債,欠債、還債,有債方來。』有債務關係,才
有父母兒女。
  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結為夫婦,然後生兒女,美其名曰天倫之樂,其實從人生深一
層的體會來看,沒有樂,只有苦,不過人都是喜歡苦中作樂罷了。城隍廟的這副對子,將
整個人生因緣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內了。
  我在大學任教哲學課程時,看到現在的青年同學男的女的都蠻調皮,常常不只一次有
女同學要我講愛情哲學。
  愛情究竟是什麼東西?這種問題使我很難答復,有時被逼緊了,就老實告訴她們愛情
的哲學基本就是自私,人類的我執。
   不管描寫愛情怎樣好,愛情基本是我愛你!愛與不愛,都由我出發,不論是男是女
,我愛你,是我在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一切都是為了我,全從自私觀念出 發。因
此,愛情在文學境界是幅畫,這幅畫是理想的,很美;實際上不美,世界上許多愛情小說
、愛情故事,使我們看了掉眼淚,非常吸引人,非常動感情;但是看 遍所有古今中外的
愛情故事,幾乎沒有一個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了,這個故事便失去了文學趣味。等於以前
我們古老的戲劇,像從前各種地方戲、京戲、臺灣的歌仔 戲,唱的都是私訂終生後花園
,落難公子中狀元,一點意思也沒有。至於落難公子中了狀元,兩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輩子
,那就很難說了。
  我們學佛的人看人生,從因緣的方面來看,比一般人要來得深刻。以佛學的觀點看人
生,真正的好姻緣、善緣,不管有沒有結為夫婦組織家庭,大都不超過五年十年的。
   例如有些小說,像紅樓夢、西廂記,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覺得男
女間感情的你儂我儂,非常可愛,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學分析,一分析 他們所
謂的濃情蜜意時間的持續也不過幾年的美景而已。因為它是短暫的、片段的,所以就覺得
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維持這種詩情畫意般的感情幾十年,甚至 永遠,這是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的。因此,佛經上稱我們這個世界為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的中譯就是堪忍
。這個世界缺點很多,沒有一個人生是圓滿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
望和痛苦忍不了,還是要能忍,還是要接受。
   由娑婆世界的道理,我們再把範圍縮小來講,談談杭州西湖的故事。在杭州西湖邊
有很多歷史人物的墳墓,值得留念與憑弔,有高僧、名士,也有詩人、名妓,其 中在滿
植梅花的小孤山上,有西冷橋,橋邊有兩座墳墓,一座是歷史名妓叫蘇曉曉的,另一座是
清末民初的名和尚蘇曼殊的。有人寫過一首詩,其中的名句:西冷橋畔兩蘇墳,就是描寫
這一妓一僧。當然墳墓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中國歷史的文學中,西冷橋畔兩蘇墳,感
人至深,因為這句詩利用對比手法,以一妓一僧各自的 生命遭遇互襯,將人生悲歡離合
的各種無奈表露無遺,令人感慨難忘。
  另外,清朝女詩人馮小青的墳墓也在杭州小孤山上,她是個才女,人也長得很漂亮,
年紀輕輕就遇人不淑,結了婚才知所嫁非人,先生早已有了太太,因此痛苦一輩子,抑鬱
而死。馮小青這一生遭遇差不多是代表了大部分人類社會或舊時代的女性,為了家庭,痛
苦犧牲的寫照。
  馮小青的學問很好,文學修養也高,也有專集留下來,我年輕時最欣賞她的一首名詩
,今天提供給緣社的諸位大菩薩,同時回向給全世界所有的女性。馮小青的人生遭遇很痛
苦,因此天天拜佛,拜觀音菩薩白衣大士。
  她在白衣大士前發了願,寫下這首詩:『稽首慈雲大士前,不升淨土不升天,願為一
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
  由於親身受苦,也看到人間夫婦很少有真正快樂的,因此,她不求死後升天,或往生
淨土,而願化作菩薩淨瓶中的一滴甘露水,灑向人間,希望將來世界上的夫婦,永遠幸福
快樂美滿和諧。
  以馮小青這樣一個悲慘的遭遇,她的因緣是痛苦的,可是她學佛以後,天天拜佛所發
的願,不像我們求發財,求保闔家平安,她感于人間夫妻有許多不如意而願變成觀音菩薩
淨瓶中的楊枝水,加被世上每一對夫婦平安、幸福。
   我常常跟一般年輕的女同學講,我們學佛人不要認為這只是一首愛情詩,其實這首
詩應該當成佛經看,在詩中痛苦感情的背後沒有埋怨,也沒有恨,她瞭解人生就 是還債
,很痛快地去償還,而且不只自己還債,還願意為世界上所有人還債,所以能寫出願為一
滴楊枝水,灑到人間並蒂蓮這麼動人的詩句,不為自己的痛苦所困, 而是把自己的痛苦
體會了,想到世界上其他女性的痛苦,以她學佛的大願力,希望自己將來使人間每一個家
庭美滿和快樂,這就是從心理上,如何將惡緣轉成善緣的 具體實例。
  從這位女性的故事,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學佛的人該如何對待和處理所遭遇的惡緣,
使自己得到平安。因此,我對一般學佛的朋友講,你們不要吹牛,什麼成佛成道,一個學
佛人,活著身心健康快樂,少病少惱。死時不麻煩自己,不拖累別人就算很好了。馮小青
這種大願力,就如同她詩中最後一句一樣:灑到人間並蒂蓮,多麼慈悲。
  
接著再講另一位女性文學家的故事。中國文化有句古話“造物忌才”, 是從佛經中演
繹出來的。造物代表天地,就是說人生的命運不圓滿,上天對人才是妒忌的,不願意他圓
滿。我們中國人喜歡算命,提到算命,我偶爾也教同學們學 學,但不贊成他們真的去算
,因為這是靠不住的。算命有它深奧的哲學道理,這裏我們暫時不談。至於它所推演的內
容,統括而言,不過是妻財子祿四樣東西。對女 性講就是夫財子祿。這輩子家庭丈夫好
不好?有沒有錢?將來成家兒女如何?生活有無問題?前途功名怎樣?然而就算命的原則
來說:這一切,只用一個“才”字就可以簡單概括了。“才”字代表錢財、文才,乃至人
長得漂不漂亮的人才,都包含在內。
  有人算命回來問我,老師啊!算命的說我有財,結果我沒有什麼錢。我說你怎麼沒錢
?你今年結婚討太太,太太就是財產,大財產進門啦!結婚就要花錢嘛,是有錢你花掉了
。所以算命拿“才”講一個人命中有財,可是人長得漂亮,已把財占去;或者讀書人學問
好,抵消了財就窮了。要是又聰明又漂亮又有錢,天底下的好事給你一個人占盡了,人家
占什麼啊?這個世界公平得很,占了這樣就缺少那樣,因此我們可以瞭解緣的道理,不一
定圓滿。
  由“才”與“緣”我 們再來談談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在座大概很多人打麻將
吧?打麻將的祖師爺就是這位才女。為何她發明打麻將呢?同我們今天在座的外省朋友一
樣,宋朝也幾 經動亂,北方金人南侵,她隨著大家逃難到浙江金華。國家的事,家庭的
事,使她很痛苦。先生雖不壞,到底學問能力沒有她強,因此感覺生活不美滿,此國仇家
怨相逼的結果,便時常邀幾位女好友到閨房玩玩,而發明了打麻(馬)將。因為北方軍隊
都是騎馬打過來的,所以要把那些馬上的兵將打下來,就叫打馬將。
   這是她所發明排遣內心苦悶的方法,一個人要想辦法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消化掉,如
果一直壓在心頭,就是對人生緣處理得不好,那是很笨的。李清照女士善於處 理,但是
她的心境還是很痛苦的,我們一讀她的著作便知。她作的詞非常有名,其中一厥詞,把尋
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連在一塊,很淒美,這些充 滿傷感意味的詩句,
我們年輕時都喜歡讀。
  到了中年,尤其老年,便不忍也不願意讀它了,尤其李清照的名句,“枕前淚共階前
雨,隔著窗兒滴到明”,正是她為國為家的痛苦寫照。這種境界我想在座的外省朋友都同
樣經驗過的,想到前塵往事,通宵不寐,眼淚把枕頭都哭濕了,同時窗外的雨水,也落了
整夜,似乎與自己共灑同情之淚。李清照的詞都很悲觀,然而她也有了不起的一面,並非
整天對雨流淚。
  感於現在社會的處境、常使我喜歡提到他的另一首描寫項羽的詩。楚霸王是歷史上的
英雄,此詩可代表今天大家的心情:“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
東。”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晚年,他的胸襟氣魄,依然如此,是個大英雄。以學佛來說,具
有大勇猛金剛菩薩的氣概。
  在臺灣,諸位今天能在此討論佛法因緣的問題,是有福氣的。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
,學佛的人,當看到太熱鬧的場面便興起莫名的悲哀情懷,看到社會太安定,就聯想到後
面享福過度的壞處。今天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的層面,看來很安定很繁榮,但是每個人心理
都很痛苦。
  我有許多各方面的朋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都有,因為我不太界別任何宗
教,所以宗教反正都是勸人為善,都有它的好處,至於形而上的道理誰高誰低,那是另一
主題,暫且不談。
  我看看許多朋友,到了晚年,夫妻兩人很可憐,同美國老年人一樣。兒女長大了,出
國的出國,成家的成家,搬到外面成立小家庭,最後兩老在家,什麼人作伴侶?電視機。
兩個人待在家中,正應了兩句古詩:“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因為我看看
你也不像十幾歲時那般漂亮,你看看我頭髮都白了,沒得看了。兩對眼睛只好看電視機,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早已不是當年一起買電影票看電影那種愛情了。
  將來中國社會這種情況恐怕愈來愈嚴重,所以年紀大或中年十歲以上,就要有個安排
。莊子有句話:“哀樂不能入”,談到人生的經驗,到了中年,哀樂就不大分了, 悲哀
與快樂都差不多木然了。 因此過了中年到老年,奉勸大家最好是學佛,當然諸位都是學
佛的。
   返老還童的外婆禪剛才送大家一本外婆禪,不是向大家推銷書,而是外婆禪的作者
是個學佛很好的榜樣。作者名字是筆名,真名不願意發表。這位老太太七十幾 歲,現在
人在美國,是世家小姐出身,算得上是個半新半舊的現代才女,先生也了不起,是老牌的
法國留學生,夫婦兩人一生碰到幾個時代——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北洋軍閥內爭、八
年對日抗戰,到了臺灣。只有一個女兒,是我的學生,師大東海畢業,擁有兩個博士學位
,很有才。後來老太太的先生死 了,我說媽媽一個人住在南部怎麼辦呢?就把她接來臺
北,住在我家隔壁,也好有個照應,便搬來了。老太太信天主教,曉得我不分宗教,所以
大家相處得很好,當她的女兒到哈佛深造時,特別請我多加照顧。
   這位小姐到了哈佛大學,不久就把媽媽接去同住。這位老太太到了美國,我看她一
個人跟女兒住,很無聊,就寄了一本我的書,說不管信什麼教,沒事無聊嘛,學學打坐也
好,她覺得有道理,就坐起來,我告訴她有問題寫信給我,每天寫日記,半個月郵寄一次
。呵!她一路進步,現在不得了啦!七十多歲的人,越來越精神 了。這還其次,為何要
出這本書呢?她到了美國,一個讀書的女兒是不太侍候媽,孝順是孝順,嫁了印度人,也
是博士,生了個孫女,我們想想,假如我遇到這種情 況怎麼辦?我最佩服她老太太一生
遭遇不痛快,心理卻很平安,信上報告說,在國外住外國女婿家,帶小孫女,不當成是家
,而是住旅館,女兒女婿是旅館的老闆, 今天在此做客,住到哪一天算哪一天,因此我
佩服她處理的方法很好。晚年學學佛,打打坐,帶帶小孫女,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住旅館,
就痛快了,這就是一個老人善於安排自己的好例子。
   小時候我家有個廟子,從宋朝幾百年下來的家廟,歷來曾經出過很多高僧,我父親
告訴我,其中有位高僧的對子很好:『得一日糧齋,且過一日。有幾天緣分,便住幾天。
』就是說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和尚去了廟子空的灑脫境界。人生有如此解脫的心境,
那麼對自己一輩子的因緣遭遇便能處理得非常美滿
我想以這副高僧的對聯,配合念阿彌陀佛,效果很好。人生如寄,我們緣社諸位同人若
能像外婆禪的作者一樣處理自己的因緣,就有圓滿的結果。今天暫且先報告到這裡,以後
我們還有緣的,到時再繼續慢慢談,今天耽誤大家不少寶貴的時間,招待不周,請大家原
諒。
轉載自十方月刊第一卷
摘錄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於東西精華協會 葉柏記輯
心得 :
說的真好 有人知道這是出自那本書嗎?(已補上)
下方補上馮小青的故事,可當作因緣觀一併參考。
馮小青早慧命薄
杭州西湖邊有兩座常令游人悲歎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齊著名詩妓蘇小小的孤塋,位于西冷
橋畔;另一座則葬著明初怨女馮小青,長寂在孤山腳下的梅樹叢中。兩座長滿青草的孤墳
,給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這里憑吊的人們不免會回想起兩位薄命佳人的凄
婉故事。
  馮小青原本是廣陵(今揚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隨朱元璋南征北伐,打下大明江
山,建立了汗馬功勞。明朝定鼎南京后,馮家享有高官厚爵,到馮小青父親則受封為廣陵
太守。馮小青的童年就在廣陵的太守府度過,那日子可謂是錦衣玉食,呼婢喚奴。馮小青
自小生得秀麗端雅,聰穎伶俐,深得父母的寵愛。馮小青的母親也是大家閨秀出身,善于
舞文弄墨、撫琴彈弦,只有馮小青這么一個寶貝女儿,自然是看得比眼珠子還重。從小對
她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長成一個才貌出眾的姑娘。馮小青十歲那年,太守府中來了一個
化緣的老尼,這老尼一身一塵不染的灰布袈裟,慈眉善目,她見馮小青聰明可愛,就將她
喚到身邊。馮小青覺得這老尼慈詳可親,也就非常樂意地站在她面前。老尼撫著馮小青的
頭,緩緩開口說:“小姐滿臉穎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歡?”馮小
青好奇心正強,听她說要教自己文章,饒有興致地點點頭,專注地抬頭看著老尼。老尼清
了清嗓子,閉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經。老尼念完后,睜開眼睛看了看馮小青,馮小青知
是在考自己,當即也閉了眼,把剛才老尼念的佛經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臉露惊詫之狀,隨即搖了搖頭,口誦一聲“阿彌陀佛”,轉身對著馮小青母親鄭
重地說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讓她讀書識字,也許還可
有三十年的陽壽!”意思說若舍不得讓馮小青出家,又教她讀書識字,那就連三十歲還活
不到。
  馮母聞言大吃一惊,但她畢竟是個見過些世面的人,認為憑自家的條件,馮小青無論
如何也能過得舒舒服服。老尼憑一面之見斷定小青命薄,定是故弄玄虛,豈可深信!送走
化緣老尼后,馮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調教女儿,暫時也沒看出什么异樣。
  誰料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難”之名奪得了建文
帝的皇位。朱棣進軍南京時,馮小青之父作為建文帝之臣,曾帶兵堅決阻擋。當朱棣取得
天下后,馮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誅連全族。年方及笄的馮小青當時恰隨一遠房親戚楊
夫人外出,幸免于難,慌亂之中,隨著楊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里,馮小青舉目無親,只好寄居到一個曾与馮父有過一回交往的本家馮員外
家中。馮員外是經營絲綢生意的富殷,家大業大,見馮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
了她。
  住進了馮家,吃穿住都不用發愁了,可一夜之間從太守千金淪落為寄人篱下的孤女,
使馮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憂郁之中。轉眼到了元宵燈節,馮員外家張燈結彩,好不熱鬧。
到馮家來走親戚的楊夫人,也就是曾帶馮小青來杭州的那位夫人,見小青一個人悶坐在屋
中,就硬把她拉了出來看燈。馮家大少爺馮通是個精通文墨的儒商,趁著佳節燈會大顯身
手,制了不少謎語挂在燈上。待馮小青出來時,燈謎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時,被一條
謎語的謎面吸引住了:
       話雨巴山舊有家,逢人流淚說天涯;
       紅顏為伴三更雨,不斷愁腸并落花。
  這條燈謎的謎底一下子就被馮小青猜中了,但更吸引她的倒是這首絕句体的謎面,仿
佛是她此時心境的寫照,不由地站著發呆。
  馮小青异樣的神情被制謎的馮家大少爺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他早知道
家里住進了一個遇難的小姐,听人說是如何才貌雙全,無奈自己是有婦之夫,不敢隨意造
訪。今見到馮小青,他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馮通走近小青,輕聲問道:“小姐是否已猜中這則燈謎?”馮小青猛地被惊醒,轉頭
一看,是一位風度儒雅的年輕公子,不由得臉一紅,低聲答道:“可否是紅燭?”馮通含
笑點頭,贊道:“小姐好悟性。”馮小青不好意思地走開了。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場春雪。雪花飄落,到處銀裝素裹。馮小青的屋外有几樹白
梅,這時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滿小院。馮小青自幼就偏愛梅花,尤其是白梅。在廣陵
舊宅她的閨閣前就种著一大片梅樹,每到梅花飄香時,她總喜歡留連其間,享受那份雅韻
。飄落异鄉,又見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悶的心情閃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一個瓷盆
走出房間,到院中的梅樹叢中,十分用心地從梅花瓣上收集晶瑩的積雪,准備用來燒梅雪
茶。這也是她過去常做的一件趣事。
  就在這時,也有愛梅雅好的馮通走進了小院,他是特意來看梅花的。兩個愛梅人在雪
地梅樹下不期而遇,似乎都沒有感到惊异,只是會心地相對一笑。于是,馮通開始幫著小
青一同拂掃梅雪,同時零零散散地侃著梅花的趣聞和吟梅的詩詞。不知不覺中,就收到了
滿滿一盆梅花雪。馮小青略帶羞澀地邀請馮通進屋一同燒煮品嘗梅雪茶,馮通欣然領命。
兩個人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燒雪、品茶、談詩,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傾談后,馮通情不自禁地總想找机會接近小青。小青覺得馮通文雅知禮,又
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樂意馮通來看她。如此一來,馮通三天兩頭瞞著妻子崔氏來會小青
,小青的小屋中從此充滿了生机。終于,兩人的感情發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
暗中相會、日日別离,在春天來臨時,馮通向父親提出了納妾的要求。馮員外原本對聰明
可人的小青就頗有好感,加之馮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應充了
馮通娶小青為妾的婚事。崔氏對此雖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爺子點了頭,她也奈何不得,
只在暗中切齒發恨。
  小青与馮通有了名正言順的關系,益發朝朝夕夕相伴相守。馮小青一個名門千金,嫁
給商賈人家為妾,說來有些委屈。馮通對她那般輕怜蜜愛,她也就非常知足了,滿以為劫
難已過,否极泰來。在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重新抓住了幸福的人生。
  不料好景不長,新婚蜜月剛過,馮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開發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風了
。先是對馮通的行動嚴加約束,繼而又對馮小青的生活挑三揀回。小青口味清淡,不習慣
于馮家油膩的飲食,所以馮通常讓廚子另外燒一些合小青口味的小菜。這天,廚子為小青
單獨炒的菜被崔氏看見了,她故意斥責廚子道:“馮家有大魚大肉,誰讓你還燒這些沒油
腥的菜,想丟馮家的面子嗎?以后不許再燒!”說完,把那兩盤菜狠狠地倒在了污水池中

  因受制于崔氏,馮通很少有机會來馮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為有
了那一小段美好時光,眼下的孤寂變得更加難耐。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詩詞排遣憂情。
這天,她心有所慨,寫下這樣兩首絕句:
  其一:
       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風繚繞;
       帘卷帘垂底事難,不情不緒誰能曉!
  其二:
       雪意閣云云不流,舊云正壓新云頭;
       來顛顛筆落窗外,松嵐秀處當我樓。
  詩中傾訴了她處境的無奈,也暗喻了崔氏的壓人之勢。寫成后詩箋攤放在桌上,就焉
焉地睡著了。這時,正巧崔氏路過這里,見屋內寂靜無聲,竟不怀好意地悄悄溜進來窺探
,無意中發現了桌上墨跡未干的詩箋。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兩首詩的含義,知
道是暗諷自己的,頓時大發淫威,吵嚷起來。
  崔氏的叫聲惊動馮家上上下下不少人,見馮員外和馮通都聞聲赶來了,崔氏便趁勢發
泄一番,她涕淚俱下地數落著:“我這個作大的竟管不了這個家了,有人看我不順眼就明
說好了,干嗎非要在詩中誹謗我,傳出去好讓大家都知道馮家沒有規矩……”她一邊說一
邊捶首頓足,仿佛受了莫大的委屈。
  抓到一絲把柄后,崔氏就決不放過,非逼著馮通把小青送出家門,否則自己就尋死覓
活。迫于崔氏的潑辣橫蠻,加之她娘家是馮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
馮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馮家別墅中居住。
  孤山位于西子湖畔,風景秀麗而宁靜。馮小青身邊僅有一老仆婦相隨,面對西湖的朝
霞夕嵐,花木翠郁,馮小青提不起半點興致。倒是孤山別墅的清幽寂靜与她的心情頗能融
為一体。
  馮小青的住處靠近當年宋代處士林和靖隱居的地方,雖已物換星移,但這里仍留下大
片的古梅林。梅花雖已開過,卻仍能喚起小青無邊的遐思。面對看盡人間盛哀的梅樹,她
不由地暗歎自己飄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淚化成了一束悲詩;
  其一:
       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
       岭上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其二: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燈閒看牡丹亭;
       人間亦有痴如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其三:
       鄉心不畏兩峰高,昨夜慈親入夢遙;
       說是浙江潮有信,浙潮爭似廣陵潮。
  傷心的小青只有借詩寄愁,梅花落盡,只換上滿山的杜鵑,杜鵑滴血恰似小青的心。
在這里,她思念已故的父母,怀念少年時那段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同時,她又切切盼望
著心愛的夫君到來,他曾說過會常來看她的,可已過去月余,一直也沒見他的蹤影,是忘
了她?還是受制于崔氏?
  一個花紅飄落的春末午后,午睡的小青被一陣急促的輕呼聲喚醒。她睜眼一看,竟是
她日夜思念的夫君馮通,她騰地坐了起來,揉了揉睡眼。馮通這時已進屋了,見到分別一
月的小青,竟消瘦得如此厲害,心疼地將她擁住。正待敘別情時,門外老仆婦傳話進來:
“大少奶奶派人來了,請大少爺速速歸府!”這邊話還只到唇邊,那里崔氏派來的心腹家
人已進了院子,一場鴛鴦夢還未開始就被惊散了。
  那片刻的相會,小青總覺得是一個夢,她好想那樣的夢再入睡鄉。可是又一個月過去
,好夢不曾再來。小青漸漸茶飯不思,人變得病弱懨懨。她歪在病榻上,抱著琵琶,一遍
又一遍地彈唱著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遠嫁昭君塞,小青又續風流債;也虧一陣墨罡風,火輪下,抽身快,單單零零清
涼界。
  原不是鴛鴦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執雙
裙帶。
  一日,一直病病懨懨、情緒低落的小青,忽然有了几分精神,她對老仆婦說:“立刻
請一位高明的畫師來為我寫真,不惜金錢多少!”畫師請來后,馮小青仔細描了妝,穿上
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樹下,讓畫師為自己畫像。畫師仔細畫了兩天,終于畫成了小青
倚梅圖,小青接過畫看了一會儿,轉頭對畫師說:“畫出了我的形,但沒畫出我的神!”
  畫師是個十分認真的人,接著又開始重新作畫。這次,小青盡量面帶笑容,神情自然
地面對畫師。又費了兩天時間,畫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畫像。馮小青對著畫審視良久,仍
然搖頭歎息道:“神情堪稱自然,但風態不見流動!也許是我太過矜持的原因吧。”
  于是,第三次畫象畫師要求馮小青不必端坐,談笑行臥、喜怒哀樂一切隨興所至,不
必故意作做。馮小青体會了畫師的意思,便不再一板正經地擺著姿式。而是如平常一般地
生活行動,或与老仆婦談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鸚鵡;或翻看詩書;或行于梅樹間。畫
師在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把握了她的神韻,用了三天時間觀察,然后花一天時間
調色著彩,把畫畫成。這副畫中,小青依然倚梅樹而立。生動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
  馮小青重金酬謝了畫師,然后請人將畫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邊,天天呆呆地望著
畫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每日与自己的畫像為伴。那情神真是顧影自怜
、形影相吊,她把這种日子寫成了一首詩:
       新妝竟与畫圖爭,知是昭陽第几名?
       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怜我我怜卿。
  畫像上的小青光鮮依舊,可生活中的小青卻日漸衰弱。無緣再會心上的夫君,畫像又
怎能解她心上的憂愁。此生万般無奈,她只好祈禱來世的幸福: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
       愿為一滴楊枝水,洒作人間并蒂蓮。
  事到如今,馮小青已希望殆盡,她無法爭取今生,只好讓它快快走完,以便盡早化作
來世的“并蒂蓮”。病中,馮小青一直拒絕服藥,因為她要拒絕今生的凄苦。
  蕭秋來臨,万物盡凋。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虛弱的小青,把一封“訣別書”托老仆
婦轉交給她唯一的親戚楊夫人。并把自己的几卷詩稿包好,讓老仆婦尋机送給馮家大少爺
。一切交待完畢,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對自己的畫象拜了兩拜,禁不住大聲慟
哭,哭聲愈來愈小,終于气斷身亡。這年她還不滿十八歲,果然應了當年老尼的預言,這
究竟是天命,還是人為?
  馮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訊,不顧一切地赶到了別墅,抱著小青的遺体大放悲聲,嘶聲喊
著:“我負卿!我負卿!”清檢遺物時,馮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畫像,連同老仆婦轉
交給他的詩稿帶到家中,象寶貝一樣地珍藏起來。不料,几天后,詩稿和畫像被潑婦崔氏
發現,全部丟在火中。馮通奮力搶救,才勉強搶出一些零散的詩稿。
  楊夫人受馮小青之托,從各方搜羅了她的詩稿,將它們結集刊刻行世,書名就稱《焚
余稿》。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11-09 21:52:00
阿彌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鴉)   2020-11-10 00:56:00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我佛大沙門 常做如是說
作者: buchholiz (lily chou)   2020-11-10 02:01:00
作者: minpanda   2020-11-10 07:04: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20-11-10 07:36: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yu817 (羽)   2020-11-10 07:54:00
阿彌陀佛
作者: dxdx58 (^^)   2020-11-10 08:31:00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ntuooo (cwcho)   2020-11-10 13:57:00
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