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作者: repuslin (repuslin)   2021-02-25 08:14:06
看似很正面的文章.
看似宣傳正能量.
但動一下腦子多想想.
這文章內容邏輯.除了宣傳正能量外,主要觀念的部分是否錯了呢?
  聽起來很有道理. 但因果順序都錯位了倒果為因
 
 因果錯置那是學著 先把便便放入腸內,然後再把食物從嘴把吐出來
 不爭就是慈悲: 應該是 慈悲的人會選擇 不爭
 不辯就是智慧:  智慧的人會選擇 不辯
不聞就是清凈: 清淨的人會選擇 不聞
不看就是自在: 自在的人會選擇 不看
不貪就是布施: 布施的人會選擇 不貪
例如: 不辯就是智慧嗎,
如果真有問題,也不發問,
是愚痴,沒有求知心,而非智慧.
所以不能用 不辯 當成 學習的 行為準則規範.
而是 目標是要以有 智慧. 要精進
讓自己更有智慧. 然後果子成熟後 自然懂得 不辯
就像 貴族的氣質 來自於該生活環境與教育
如果 小丑也學著穿上貴族外衣, 但行為與氣質 仍然只會像個小丑 不會變成貴族
而 貴族 沒有那個外衣,舉手投足 氣質仍然會是個貴族
不爭 不是 慈悲. 不爭 只是 慈悲的一件外衣
不辯 不是 智慧, 不辯 只是 智慧的一件外衣
重點:在於 行為上的 "不爭","不辯" 那只是一件外衣.
慈悲 與 智慧 才是重點所在
好爭的人 必然去爭, 好貪的人 必然去貪
叫一個有 貪念 的人 不要去 貪.
好比 跟一個有憂鬱症的人 叫他 想開一點 就不會憂鬱了 是同樣的邏輯.
憂鬱也是一種 因果 結果.
如果沒有 先了解 每個人 憂鬱的 成因.(生理/心理/疲勞/壓力/關係)
跟 憂鬱的人說. 積極點. 樂觀點.自然就不會憂鬱了.這是一種 愚痴
人會憂鬱 有不同的成因. 要依照各種成因去處理 才對
人 生而 自帶 無明, 預設 就是 貪嗔癡愚.
多去 了解自己 為何 貪.
多去 了解自己 為何 嗔,
多去 了解自己 為何 癡愚
再透過佛法 改變 自己的見解.
然後再透過這種見解 去影響自己的行為
最後在(智慧/禪定/定力) 的作用下
內在與 外在行為 自然就因 結果 而改變
文章的內容 與其說是佛說.
更像是 罐頭文章 假以佛說 宣揚 正能量
問題是 倒果為因.
因果錯置. 就好比 吃健康食物 會有 便便
然後跟你說 你 只要吃便便 也等於 就是 是在吃 健康食物
使人產生 教人 學小丑 穿上貴族外衣 就是 貴族 的錯覺
※ 引述《loby1234 (是洋蔥了洋蔥)》之銘言:
: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WD4mm_5 ]
: 作者: loby1234 (是洋蔥,我加了洋蔥) 看板: Learn_Buddha
: 標題: [分享]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 時間: Tue Feb 23 08:28:30 2021
: 佛說:「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
: 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 ,利人就是利己。」
: 不爭就是慈悲
: 以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大境界,或許俗世中的人們難以貫徹始終
: ,卻可以在生活中充分運用不爭的智慧,不輕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當爭執無可避免的時候,
: 忍一時退一步,讓對方贏,又有何妨?
: 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跟家人爭,爭贏了,親
: 情沒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跟陌生人爭,爭贏
: 了,緣分沒了。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
: 很多事,沒必要去爭,不爭,是一種大度的人格,不爭,是一種自信的底氣。與人不爭,不
: 代表窩囊沒用。欲為大樹,莫與草爭,與其爭,不如讓自己身在頂峰。
: 不辯就是智慧
: 《道德經》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矛盾是無法靠講道理來解決的,顏
: 面也不是靠爭執能挽回的。相對而言,遭遇誹謗的最好處理方式就是保持平靜和理性。
: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的。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
: 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 不爭辯的人通常是以「海納百川」般的胸懷做事待人,不拘泥於小節,看淡得與失,用「厚
: 德載物」的心態面對一切。因此,這類人屬於「大智若愚」的人。不爭辯是一種處驚不變的
: 心態,是一種成就大事的智慧,是一種包容萬物的人格。
: 出自:https://kknews.cc/essay/ypzmqxa.amp
: 心得: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對我而言,這正是我目前最需要做到的,目前的安排
: ,應該讓我感到知足,而不是再自尋煩惱
:
作者: FHShih (hou)   2021-02-25 09:27:00
基本滿認同的,這樣的順序確實比較能夠表達佛陀原意,和真正行持時候的下手處。慈悲智慧清淨布施都是從心態上看的,不太能從外相上看,不過這種文章確實也對某些正需要他的人有幫助,希望一切有情都有機會學習到完整佛陀教法。
作者: minpanda   2021-02-25 10:11:00
辯似乎比較偏向回應的方向,比較少用在主動發問嗎?我想文章的原意和您希望的善的方向是一致的,了解意義而不執著文字用語,隨喜一切善~原法語文章就像是布袋和尚的理念~可以這樣去理解~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5 14:06:00
m大,因果順序頗重要的,他因為慈悲所以選擇不爭,慈悲的人選擇不爭,與愚痴且不慈悲的人不爭,是不一樣的,因此不爭就是慈悲有點怪怪的,他不爭不代表他必然是慈悲的。另外本文也未指出佛在哪部經說此段話,這樣是否有疑慮,到底出處是何來的呢?
作者: RungTai (RungTai)   2021-02-25 15:49:00
【每日頭條】= 中國最大的內容農場網站就是一篇簡轉繁的心靈雞湯文 連作者名都沒有《道德經》雲 ... 雲云不分的簡轉繁文章然後 道德經??走錯棚了嗎 這種路邊野雞湯根本無須認真啊https://disp.cc/b/163-chQg [問卦]有"每日頭條"八卦嗎
作者: Maxuerade (假面舞會)   2021-02-25 23:10:00
「不爭就是慈悲」那整段,我是初修很多不懂,請問這真的是佛說嗎?還是後人的「總結」?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5 23:17:00
同樓上,我讀的經書也不多,還請知道的人可以提供佛經出處,否則假設佛陀沒這樣說過,寫文章的人是否有妄語之嫌疑呢?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17:20:00
原來板友在意的地方是開頭的「佛說」嗎?這段話比較像是後人理解之後的總結,在佛經上雖然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句子,但是有非常多一樣的道理。因不離果,果不離因。說不爭就是慈悲是對的,說慈悲就是不爭也是對的。只是次第的差別。和別人起爭執,對自己不慈悲,對對方也不慈悲。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6 17:37:00
m大您好,不然我舉個例子,甲因為誤會而對AB發脾氣,假設是一樣的原因造成誤會,其中A是因為慈悲,他判斷不爭能夠解決問題因此不爭而等待時間過去,然而B是一個狂妄之人,他打從心裡看不起甲,視甲為螻蟻因此不爭,然而他們的發心不同,即使同樣不爭,發心不同,因是不同的,不爭不一定是慈悲,可是因為慈悲所以選擇不爭,才是可以確保他是慈悲的我舉以上例子說明,如果說後人的總結當然也可以,但是如果有瑕疵卻托名佛說,是否有些不恰當呢?因此懇請板友分享文章,是否可以明確著名佛經出處,以便大家一起學習或查證
作者: Maxuerade (假面舞會)   2021-02-26 18:36:00
讓我想到這則臨終法語公案:我覺得是不是佛說還是很重要的,世人可能基於善意跟自己的理解作出很多總結https://reurl.cc/L04A2e但也可能因為能力不夠而造成一些詮釋誤解,並非所有善語善行都能被認為是佛說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6 19:20:00
野狐禪的公案,談論佛法不可不慎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22:37:00
h板友,假如即使甲乙發心不同,他們都化解了一場原本可能會發生的劫,以結果來說也是慈悲的結果~您的提議很好,我考慮看看在不改動板規的基礎上要怎麼處理,或許有板友有好意見也可以另外發文/發信提出~對於M板友的疑慮是很好的,如果要說誰說甚麼都需要謹慎
作者: homerungod   2021-02-26 22:41:00
好的,感謝您
作者: minpanda   2021-02-26 22:43:00
,謝謝板友的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