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玅境長老|八識規矩頌(二十四)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7-13 23:29:51
八識規矩頌(二十四)
玅境長老 開示
1992年於台北萬里靈泉寺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地我恆摧
這底下說這清淨的、無漏的第七識。這個無漏的第七識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極喜
」。就是十地菩薩,第一地、初地極喜地這個時候,這個時候第七識開始轉識成智,成為
平等性智的,這個時候開始的。就是剛才說的由第六識修學佛法,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
所,一直地這樣觀察,第七識就受了影響了,到初歡喜地的時候,這個無我的智慧成就了
,第七識的我執也就不活動了、這個我執就不活動了。這時候不活動了,轉第六識成妙觀
察智;這個第七識轉成無漏的智慧的時候,是什麼呢?是「平等性」智。
這個「平等性」智怎麼講呢?在沒有轉識成智的時候,第七識是執著有我,若執著有我、
就有你,有我和非我的對立的,就是不平等的了,現在若是觀察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
就自他平等了。就是沒有凡聖的對立,沒有彼此的對立,這就是我空的境界。觀一切法空
了,也沒有彼此的對立了,一切法也平等了、一切眾生也平等了、凡聖也平等了。這樣子
觀察一切法平等性的這個無分別智慧,就叫作「平等性」、叫作「平等性」的,這是一種
解釋。
其次,若是執著有我的時候,這個人沒有大悲心的。執著有我這件事,對我有利益,我可
以做,對你有利、對有我有利,我也可以做。若是對你有利,對我有害的時候,這個事就
是要再重新再想一想了。所以有我的時候,就是有私心,沒有無條件的大悲心出現的。所
以第七識他在凡夫有漏的時候,是不能說有大悲心的。若是破除我執,登初歡喜地以後,
無我了,那麼沒有彼此的對立了,就可以說是大家都是一體的了。這時候有大悲心了,因
為他這個時候無我了,他能無條件的利益一切眾生了,就有大悲心。有大悲心,這裡邊是
因為無我而有大悲心。
但是這裡邊有一個問題,阿羅漢,初果聖人,乃至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也是無我了,
他沒有大悲心嗎?這還是個問題。問題這個地方就是這個大乘佛法,佛是常在經論上、在
這些經典上常是提倡、讚嘆大悲心的殊勝、讚嘆大乘佛法的高尚,呵斥小乘佛法的不圓滿
,勸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所以相信了大乘佛法的人,就在凡夫位的時候,已經學習這個大
悲心了,已經開始學習了。所以他若入聖位的時候,要去掉了我的時候,這個大悲心是很
勇猛的。
所以同樣是入見道,得無生法忍,小乘佛法的初果聖人,『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
。但是小乘人的大悲心不如菩薩殊勝。菩薩若是得無生法忍以後,他自利,利益自己,因
為他的功德還沒有圓滿,要繼續用功修行圓滿他的功德,有這個能力了,他也有能力去度
化一切眾生的。因為大悲心很殊勝,聲聞人,初果須陀洹這些人,大悲心沒有那麼殊勝。
當然初果聖人,二果、三果、四果這樣的聖人,你說他沒有大悲心,是說他不如大菩薩那
個悲心,不能說不如凡夫,凡夫有的人也能發悲心去度化眾生,但是那個與我有點混合的
。這個聖人、初果聖人,小乘的這些聖人,雖然不如菩薩那麼樣地好,那麼樣地勇猛,但
是你要求他事情,他是能幫忙的。這個經論上說,這個初果聖人,他現在維持生命的資糧
只有這麼多了,他若把它吃下去,他的生命就可以存在;如果不吃,他就會死的,他能把
這一碗飯能布施出去,他能,不惜犧牲自己能去供養佛,供養這些大阿羅漢,能夠救護他
1;36人,這個初果聖人有這種境界,凡夫就不容易,也不是說凡夫決定不能,但是可不能和聖
人比。所以這個「極喜初心平等性」,小乘和大乘還是有分別的。
這個「初心」,我們昨天講過。就是聖人初開始的那個清淨心,就在歡喜地這裡,叫「初
心平等性」。初極喜地也叫歡喜地、也叫極喜地。在這個時候,第七識轉識成智,成為平
等性智了。成為平等性智,就一直地相續下去了嗎?不是的。這個初歡喜地,他有的時候
入觀,有時候出觀,他若是入觀的時候,這個正念提起來,與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的這
種聖境相應了的時候,這個第七識是「平等性」智。但是他若從這個正念裡面出來了,他
的眼耳鼻舌身意和一般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這個第七識這個我執又出來了、我慢
又出來了,這個煩惱又出來的,他不能常相續、不能的。就是像這個天空裡面,有的時候
是晴天,有的時候是陰天,初得無生法忍的這些聖人就是這樣子。
到什麼時候他的平等性智才能夠相續不斷的、圓滿的清淨呢?「無功用行我恆摧」,要到
這個程度才行的,就是要到第八不動地菩薩這個時候,因為這個時候第八地菩薩,他沒有
出入觀的分別了、沒有出入觀的差別,就是一直地是在觀裡面,就是『那伽常在定,無有
不定時』,這個第八地菩薩就是這樣了,不出觀了。第八地他那個清淨平等性智的境界,
一直地能相續下去、不間斷了,還不須要特別努力,任運地就是會出現這樣的境界,所以
叫作「無功用行」。
這個時候這個我執是「恒摧」,是永久的破壞了,我執是被破壞了,而且是永久的,他不
能再活動了。不能再活動,這個地方也有一些分別,就是補特伽羅這個我執,這個也叫作
人我執,或者是叫作生我執,這個不是那個法我,也就是說煩惱障了。這個煩惱障、這個
我執,這個時候是決定是不能活動了,但是這個我執的種子還在,要到成佛的前一剎那才
能夠全部的清除了、斷滅了;這個法我執還是有一點,還是有的。法我執是由初極喜地這
個時候就開始息滅,但是到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全滅掉,到第八不動地、無功用行的時候,
也沒有完全除掉,這個法我執有的時候也會出現,還活動的。一直到,也是到金剛道的時
候,才完全的清淨了,所以是「無功用地我恆摧」,這個第七識的這個我沒有了。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個「如來現起他受用」,這是說這第七識轉識成智,由初歡喜地的時候開始轉識成智,
要到第八不動地的時候,這個我執是以後永久不活動了,是有這麼一個次第。要到金剛道
後,我執的種子完全清淨了、所知障的種子也沒有了,那麼就成佛了。成佛了以後,這個
平等性智是幹什麼的呢?這地方說了,「如來現起他受用」,就是做這件事的。「他受用
」,這句話怎麼講呢?這是說佛的身體、佛的身體在經論上分成三種。
這個三身裡面第一個就是法身,我們讀這個《金剛經》:『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就
是法身。這個法身是離一切相的,當然這是佛的不可思議境界。
第二種就叫作受用身。這個受用身又分成二種,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分這麼二種不
同。這個自受用身是什麼呢?就是佛三個大阿僧祇劫,所做的無漏的功德,所成就的無量
功德莊嚴的身體,就是像天台宗說的圓滿報身。這個自受用身,就是唯佛與佛才能夠見到
的一種境界,也是和法身一樣了,唯佛與佛才能見到的境界,這是自受用身。那麼他受用
身呢?就是他為了度化一切的法身菩薩,就是些登地的法身菩薩。登地的法身菩薩就是這
一切的聖人、這些法身的菩薩。這些法身菩薩,他不能見到佛的自受用身,所以佛不能用
自受用身去度化這些法身菩薩,所以要現出來個他受用身,也各有不同。初地所見的他受
用身,二地所見的就不一樣,三地、四地,一直到第十地也不一樣的,這裡面也有差別。
這個身體在其他的經論上,也有名之為『勝應身』的,名為尊特身,這是特別尊上,不同
的一種境界。
這個「受用」二個字,應該是總起來說,就是佛的受用身,佛成就了這樣的大功德境界,
佛能夠領受清淨的、無量的法樂;他同時也能發出來無量無邊的作用,去度化一切的法身
的菩薩,能現種種神通、轉大法輪,使令一切法身菩薩也能領受無量無邊的清淨法樂的,
所以叫作受用身。
現在說第七識轉識成智,成就了平等智以後,這個平等智做什麼呢?就是如來這個平等智
,會現起他受用身,就是依這個自受用身,現出來他受用身。「十地菩薩所被機」,這個
他受用身是教化誰的呢?是教化十地菩薩的,這個十地菩薩是他受用身所教化的眾生,是
這麼意思。
這個前面那個五識,五識他現的那個身體,就叫作「三類分身息苦輪」,就是化身。這個
化身是教化一切凡位的眾生;或是這個勝解行地的菩薩,他還沒有得無生法忍,那麼教化
這些菩薩,就是那個大的化身,很高大、千丈這麼高大的身體;教化這個凡位的聲聞人,
一切人的境界,凡夫位的信佛的這一些人,那麼就是老比丘相,是丈六金身。那麼教化其
他的眾生就是隨類化身。總而言之,那個化身是教化凡位的人。
現在的他受用身,就是教化已經得法身的這些大菩薩境界了,所以叫作「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樣子,前後應該是配合的,應該是合得來的。佛的大悲心,如果他自受用的境界,
教化大菩薩還是不行的,大菩薩不能夠見聞那種境界;若教化凡夫菩薩,用他受用身也是
不行,也不能見聞的。而菩薩的大悲心無窮無盡的,可以繼續的低頭,繼續的轉變,現出
來你能夠見聞的境界,但是也是特別殊勝的,這樣子來教化眾生的。
現在唯識的經論上這樣配合,前五識的『成所作智』負責這個『化身』的境界;這個第七
識的『平等性智』負責『他受用身』的境界;妙觀察智幹什麼呢?妙觀察智,不管是他受
用身也好,是化身也好,他是為眾生說法的,見機說法的,這樣子分配這件事,這樣分別
的。這個「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現在到這裡這個第七識頌就是解釋完了

文章來源(附音頻):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識規矩頌》
   
唐三藏法師玄奘造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嗔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
心得: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