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玅境長老|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四)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1-07-16 00:18:01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四)
玅境長老
1991年於埔里佛光寺
所以然者,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
這以下就解釋這個止觀的功德、止觀的作用。前面只是說止觀能得涅槃,這底下就是再詳
細的說一說。「所以然者」,這個止觀它能得涅槃,是什麼原因呢?「止乃伏結之初門」
。我們眾生不能夠契入涅槃,就是因為有煩惱的關係,如果沒有煩惱就得涅槃了。而這個
止觀,「止乃伏結之初門」。「止」是一開始它能降伏煩惱的一個門徑,一開始降伏煩惱
,就是要用止才可以的。這「結」就是用繩子結成個扣叫做「結」,就是不容易打開的。
我們這個煩惱是很難除掉它的,所以用「結」來形容它。「伏」是降伏住它,不叫它活動
叫做降伏。譬如我們這個瞋怒、憤怒的煩惱生起來了,我們自己把它降伏下來不要憤怒,
那麼這就是「伏」,其他的煩惱也是一樣。想要把煩惱停下來,要用什麼方法呢?就是這
個「止」,止是一個方法,用這「止」的方法,可以把煩惱停下來。所有的凡夫都有煩惱
,有的人還不知道有煩惱是不對的。有的人知道我有煩惱是錯誤的,但是沒有辦法把它停
下來。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告訴我們,調伏煩惱的方法就是止和觀。一開始降伏煩惱的方
法是止,從這裡走進去就可以降伏煩惱了。
「觀是斷惑之正要」,這觀有什麼作用呢?它能夠除滅煩惱。「止」只能夠降伏住它。說
現在有賊進來了,他要偷我們的寶貝,那麼我們把他抓住了,把他綁起來不能偷東西了,
但是這個賊還在。「止」能「伏結之初門」,「止」是能降伏煩惱,煩惱不活動,但是煩
惱還在;「觀是斷惑之正要」,這「觀」它能把煩惱賊殺死了,能把煩惱究竟的息滅了,
所以斷除迷惑正要的方法。這個「惑」就是那個「結」,「結」表示煩惱不容易調伏的。
這「惑」是迷惑、不明白。這件事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太了解,這不了解就是個「惑」,
這是煩惱的根本,就是「取相惑」。「斷惑之正要」,「正」是主也。這「觀」是斷煩惱
的主要一個方法,最重要的一個方法。能伏惑、能斷惑,那麼就得涅槃了。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
這底下又有另一個意義,來讚歎止觀的功德。「止」是「愛養心識的善資」,這「愛」是
保護的意思,保護什麼呢?保護自己的心識。怎麼叫作「保護」呢?誰不愛護自己呢?若
按佛法的道理來說,凡夫是不愛護自己的。譬如一個人,另外一個人用一些種種引起他憤
怒的境界來衝擊他的時候,那個人就憤怒了。這憤怒一來的時候,那個人很苦惱,這瞋心
一發動起來他很苦惱的。這瞋心,我若發怒、若有了瞋心的時候,就是自己苦惱自己。你
若愛護你自己就不要瞋,你不要瞋。怎麼樣能不要瞋呢?就是要用這個止,用止把這煩惱
停下來,你自己很自在,這個瞋就不苦惱你了,這就是愛護自己。這個煩惱譬喻是箭,人
家用箭來射你,感覺這件事是不行的,你傷害我。說那一個人用種種不如意的事情,來觸
惱你,你就瞋心就發起來的時候,你就是用你的瞋心來傷害你自已,叫你苦惱。現在你若
有止的方法的時候,你心不動,不管怎麼樣不如意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你心不要動,就沒
有這瞋的苦惱,你就是愛護你自己了。
這個「養」字是怎麼講呢?養是長養、增長的意思。我們沒有禪定、沒有止的功夫的人,
我們的心力不是太強,心力很軟弱。若是你得到「止」的幫助的時候,你這心力就增長起
了,心的力量大。
我們說神通,說那個人有天眼通、天耳通、有他心通、宿命通。實在什麼叫「神通」?就
是心的力量大就是神通。那麼這心的力量大,從那兒來的呢?就是由止來的,你若修止成
功了,就能夠增長你內心的力量。所以這止是愛護自己的一個方法,止也是增長自己力量
的方法。「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你若愛自己、能長養自己的最好的一個幫助的力量,
這「資」當「幫助」、或當「成就」講。它能成就你愛護自己的;你想要愛護自己的,想
要使令自己進步,這止是最好的一個幫手,止能成就你這個願望的。
「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這個「觀」是什麼?觀就是智慧,這個智慧的觀察思惟是「策
發神解」。這「策」字有「勉勵」的意思,或當「令」、「使令」講,這個觀能使令你引
發出神妙的智慧。你修般若的觀慧,逐漸的逐漸的你的智慧就微妙起來了,就廣大了。觀
是能令你發出來神妙智慧的妙術,觀是這樣的微妙的一種方法,使令你增長智慧的。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這是讚歎學習止觀的功德。這一節文的開始的「泥洹真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
觀二法。」這是說為什麼我們要修習止觀的原因。所有的佛教徒,不管是在家、出家的法
師,涅槃是我們共同的目的,所有的佛教徒都希望到那裡去的。但是若不修學止觀是不能
到的,所以要學習、要修行止觀的法門。止觀為什麼能斷煩惱,能到涅槃那裡去呢?
「所以然者」這以下就是說明這個理由。「止是禪定的勝因」,「禪定」這句話,「禪」
字通常是指色界四禪,「定」是無色界的四空定說的。得無上菩提的時候是在色界第四禪
裡面得無上菩提的。釋迦牟尼佛也讚歎這個第四禪最好,就是它裡邊也有定也有慧,不同
於無色界的四空定。無色界的四空定,尤其是非非想定,裡邊定得太過頭了,這個智慧太
軟弱,所以不如色界的四禪,對修學聖道是最合適的。「止是禪定的勝因」,但是這禪和
定是要經過長時期修行成功了,你才有四禪、才有四空定的。我們沒有修習過只是說空話
了,但是我們若想要得到的話,就是要學習這奢摩他,要學習這個止。學習這個止就能得
到禪定,它是禪定最殊勝的一個因由。
「觀即智慧之由藉」,這個「觀」、學習這個毗缽舍那它有什麼好處呢?它能令人開智慧
。智慧就是對事物的觀察,觀察得很正確。如果淺白一點說,對於一種事情有多少了解,
也可以說是智慧。但是到最圓滿的時候,當然是佛的智慧最高、最深,所以任何人都應該
增長智慧。有了智慧的時候不會犯錯誤。我們若想得到智慧用什麼方法呢?要學習「觀」
,由觀的學習就可以得智慧,所以這個觀也是應該修學的。這個觀究竟是怎麼回事?那下
文有解釋了。
前面這一共是分三雙解釋這個止和觀。第一雙是「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
第二雙「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第三雙「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
智慧之由藉」。這是簡單的解釋止觀的功德。
這底下把它結束。「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止就是定,觀就是慧,若一個人他肯努力的學
習、修行。由止觀的學習,他能成就禪定,成就聖人的智慧了,他成就這兩種功德的時候
「斯乃自利利他法皆具足」,那麼這個人他就具足了自利的功德,和利益眾生的能力了。
自利的功德、利益眾生的方便,這一切法他都具足了。具足自利利他兩種功德,這應該是
我們一切佛教徒,所希望成就的事情的。
文章來源(附音頻):https://fayun.org/public/#!/fy/player/zen/chan/8/audio/0
==============================================================================
心得: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
般若波羅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