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淨土宗的修學,就是要想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導讀(第2卷/共20卷)編輯者:淨願蘭若
淨土宗的修學,它是一種本尊相應的法門,所開演出來的就是他力門、果地教。換句話說
,我們所有的一切修行功德,包括今生的安樂、包括來世的解脫,完全是來自阿彌陀佛本
願的攝受。
那我們要做什麼事呢?
只要做一件事情就夠了,那就是:想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使令這一念心能跟阿彌陀
佛的心──心心相應、感應道交。就做這件事情,而不是要你去修種種波羅蜜。
也就是: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要能夠相隨順。彌陀的心是寂靜的,你的心是散亂的
,怎么感應呢?彌陀的心是正念的,我們是顛倒的,又怎么感應呢?所以當你的心極度散亂
、起顛倒時,你說你看到了佛、佛陀現前了,那你要小心了!沒有一尊佛會在你起顛倒、
散亂的時候現前。
這時候,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不相應的──你的心攀緣娑婆,阿彌陀佛安住在極樂,怎么可
能感應呢?所以才說,感應道交必須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是你的信心、願力,要有充
分的準備!其實,我們不一定要斷煩惱,帶業往生是不用斷煩惱的。但是臨命終的時候,
必須把心調整到最佳狀態──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這就是感應道交。
雖然我沒有辦法斷煩惱,但是我可以將我的心態,調到跟佛的心態相隨順,這樣才能帶業
往生。所以臨命終時,你的煩惱不能活動,所謂帶業往生是以正念往生的;當一個人起顛
倒時,阿彌陀佛沒有辦法跟你感應道交。所以臨終的時候,必須把你的心態,調到厭離娑
婆、欣求極樂,調到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那就可以往生了。
要知道:淨土宗不是以斷惑證真往生的,是以正念往生的,這叫隨念往生。雖然說我的煩
惱還沒有斷,但是我煩惱不活動。古人講:帶業往生,只能帶種子不能帶現行;煩惱的活
動會破壞你的心態、破壞你的正念,你就不能往生了。因為:你是用心力來帶動佛力!在
修止觀的過程當中,關鍵不在你看到了七寶池、八功德水,而是當你看到這些意境之後,
如何去培養你皈依的心。
好比說:極樂世界的蓮華很莊嚴、怎么樣…然後呢,就沒有了。應該是把這些莊嚴,會歸
到你對阿彌陀佛的皈依。因為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所以我要往生。必須要藉相修
心,依十六觀經的教法,觀想變現西方極樂世界莊嚴,然後培養一種皈依的心,這樣就對
了!
所以在修止觀之前,智者大師要我們先做好心理建設,為什麼要修觀呢?這叫托境修觀,
佛相乃顯,假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相,啟發我們對彌陀強烈的皈依,讓我們放棄對娑婆
世界的貪戀,完全是為我們臨終正念做準備。
所以在修觀的時候,最後的會歸處,整個十三觀之觀想念佛,思想的導向,就是:為了培
養一心歸命。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
根據這一願往生的念佛人,善導大師解釋說,偏重在至心信樂。你對阿彌陀佛有強烈的信
仰:相信自己是生死罪惡凡夫,沒有出離的因緣;相信阿彌陀佛廣大的四十八願,一定可
以救拔我,所以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終時,以強烈皈依心,持名十句佛號,
這十句只是一個概念,不是剛好十句,意思是念念相續,乃至淨業成就。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種人對於彌陀信仰特彆強烈,他完全是仰
賴佛陀的功德,而往生的。其實《佛說阿彌陀經》比較偏重在第十八願;《無量壽經》和
《觀經》,就有一點偏重淨土的莊嚴。
再看第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這是指一個大乘行者,他有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力,而且還付出行動,修諸功德。包括了善業的布施、持戒、忍
辱…也包括了正念的止觀修法。
但是這個地方偏重於止觀,特別是觀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相。他發菩提心修諸功德之後,
考慮到五濁惡世的問題,所以為菩提道,而發願求生淨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與大
眾圍繞,現在其前,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所以他在修觀的時候,是專觀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就是偏重於淨土莊嚴。
本經是偏重在第十九願。當然,我們可以兩種兼修。
所以蕅益大師提出一個觀念說:持名為正行,以觀想為助行。
因為修觀想可以提醒自己,培養對極樂世界皈依的心,當佛號提起來的時候,就能夠以這
種強烈的堅持,去抗拒你的妄想。佛號是要堅持的──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這
堅持的動力,來自於你對彌陀的皈依。
有些人臨終的時候,沒有辦法堅持念佛,心隨妄轉。這是為什麼?因為平常的心理準備功
夫不夠,只是念佛,缺少皈依的心,沒有強烈的皈依感。
本經的所觀境,就是觀想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因此而產生強烈的往生願力,這是我
們要清楚的。
【9】這部經的結構,將分成五段來說明!
繼續看下面的解釋經題:經題講到觀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安住的問題,第二個是調伏的
問題。
一、本經的十六種觀想,是以何為住?以一念心性為住,莫向外求。
二、其次,應當如何調伏對娑婆世界的貪愛呢?是以淨土的莊嚴為所觀境,來厭離娑婆、
欣求極樂,調伏我們對三界的愛取。
最後看通題經字,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梵語修多羅,叫契經;上契十方諸佛實相之理,下
契眾生差別的根基,叫做契。
這部經的經題,有兩個字是重點:第一個是佛,是指能說法的人,這個也很重要;不同的
說法主,修行的份量就完全不同。
第二個是觀,我們怎么修觀呢?就是觀佛的境界。
這是整部經的兩個主題。
看經文大意:*2-10
貳、經文大意。在進入經文之前,先將這部經的結構,分成五段來說明:
甲一、逆緣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