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覺知(心)不是心王或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與心所

作者: ykkdc (ykk)   2022-01-03 14:13:58
摘自:《攝類學》初階講記 倉忠仁波切教授
「明而了知」即知覺(覺知)的性相。可分為眼知等六種。
(心,即覺知,或稱作認知、明了。心(覺知)的定義(性相)是:明而了知。)
就「知覺」(覺知、心)本身而言,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這一點必須確定清楚。
(註:覺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並不是說,心王、心所之外,有另外的覺知
(心),這跟說瓶子不是大象,是不相同的;而是說,覺知(心)包括有心王、心所,所以提
到覺知(心)的時候,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心所。
如果說,覺知是心王,就好像心所不是覺知;如果說,覺知是心所,就好像心王不是
覺知。心王、心所都是覺知,覺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因為,有心王就有心所、有心所就有心王,覺知是包括心王與心所,即,覺知有心、
心所,心王與心所都是覺知。所以,覺知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心所,而是包括
有心王、心所。
例如,一切相智的覺知(佛陀一切種智正等覺的覺知)包括有心王與心所,一切相智
的覺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一切相智包括有心王、心所。
又,說覺知包括有心王、心所時,也不是說,有個不是心王或心所的覺知(心),它有
心王心所。
例如,當說人包括大人、小孩時,不是說有個不是大人、小孩的人,他包括大人、小
孩。大人、小孩都是人,所以,人不是大人、人也不是小孩;如果說,人是大人,那小孩
就不是人嗎?或者說,人是小孩,那大人就不是人嗎?而是說人包括有大人、小孩。)
「知覺」(覺知、心)可分為六: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眼知是心,耳知是心,…乃至意知是心。眼知的心,和耳知的心,是不同的心;眼
知的覺知(心)乃至意知的覺知(心),這六種覺知(心),是不同的覺知(心)。
又,眼根和眼知不同,眼根是色法,眼知(包括有心、心所)是心法,色法和心法不同
,色法和心法二者有不同的近取因。
其餘類推,耳根和耳知不同,耳根是色法,耳知是心法;鼻根和鼻知不同…。)
「眼識」是心王;「眼知」則是包括心王、心所。
此處本文「眼知」,即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
(其餘類推,耳知包括心王、心所;鼻知包括心王、心所;舌知包括心王、心所..)
(註:眼知包括眼識心王以及與眼識心王相應的受、想、思等心所。
當根境合生起眼識的覺知(心)時,不是只有生起眼識心王,當生起眼識時,與眼識心
王相應的心所也必定一起具生。
覺知(心)包括有心王與心所,有心王就有心所,屬於與眼識心王同俱相應的心所也隨
著眼識生起,眼識的心、心所即眼知的覺知(心)。其餘耳知、鼻知等類推。)
在中文用詞上,習慣以「第六意識」作表達。其實,用詞上以「第六意知」會比較適
當。「第六意知」是包括心王、心所二者。
中文用詞上以「第六意識」(是心王),可是,與此心王相應的心所,沒有辦法稱為
「第六意識」,會有這樣的過難。
(註:有心王必定就有心所,所以說第六意識時,必定有與第六意識心王同俱相應的
心所法,不會單獨只有第六意識存在。
例如,身語意三門當中,當我們說,內心的第六意識了解某物,或說我們以內心的第
六意識為動機時,實際上不是只有第六意識,因為第六意識只是心王的部分,沒有包括心
所,所以應說第六意知比較適當,例如,第六意知包括慧心所。
又如,當我們說一位補特伽羅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第六意知相信三寶、皈依三寶
,精進行持善法等。相信三寶的信心所,精進行持善法的精進心所,這樣的心所法,都是
與第六意識心王同俱相應的善心所,這樣的信心所、精進心所,都屬第六意知的覺知。
或者,一位補特伽羅的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以佛號為所緣境,內心緣著佛號憶念佛
號的念心所(念心所屬別境心所),也是屬第六意知的覺知。
內心相信三寶的覺知(心),精進行持善法的覺知(心),緣念佛號的覺知(心)──都屬
第六意知(心)──這些第六意知的覺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心王、心
所,覺知(心)包括有心王、心所。)
所以是,通達瓶子的眼識是心王,與此眼識相應的定、慧等等心所,皆是屬於眼知,
與此眼識相應的心所,並不是眼識,而是眼知,也就是說,眼知比較廣大。
(如果說眼識,是指心王,不包括心所;又,與眼識心王相應的定、慧心所,並不是
說,第六意知的定、慧心所與眼識心王相應,而是說,眼識心王有屬眼識心王自己本身同
俱相應助伴的定、慧心所,與眼識相應的定、慧心所,不會與其他耳知乃至意知相應。)
「不是心王、不是心所」,有很多屬於這樣的心類(覺知)。
例如,大乘資糧道、大乘加行道等等,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可是,包括有心王、
心所二者。
(資糧道、加行道等五道,都是指意知的覺知(心)。第六意知的覺知(心),不是心王
、也不是心所,而是,第六意知的覺知(心)包括有心王、心所。)
(註:資糧道、加行道等五道的施設處,是補特伽羅內心的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是
心王、也不是心所,第六意知包括心王與心所,而不是只有心王、也不是只有心所。)
一切相智(即佛陀一切種智正等覺的的覺知)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心王
、心所二者。
(註:「一切相智」是大乘無學道的心識覺知,無學道是五道之一。
五道的施設處,皆是覺知(心)。覺知(心)的分類,可分為眼知等前五根知與第六意知
,這六種覺知(心)都是不同的覺知(心)。
五道的施設處,不是前五根知的覺知(心),而是第六意知的覺知(心),五道包括無學
道,無學道的施設處也是第六意知的覺知(心)。
大乘無學道一切相智的施設處是第六意知,第六意知不是只有指心王、也不是只有指
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又,菩提的施設處,是補特伽羅內心第六意知的覺知(心)。菩提,菩是斷功德、提
是證功德,也就是,菩是指內心斷除所斷的滅功德,提是指內心證得所證智慧的道功德。
菩提分三: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大乘菩提。三乘菩提的施設處,都是補特伽羅內心
第六意知的覺知(心),菩提是內心第六意知的無學道所獲得的斷證功德。
聲聞菩提與獨覺菩提的無學道,內心各自獲得聲聞與獨覺圓滿的斷證功德,但還不是
究竟圓滿的斷證功德,大乘菩提(即佛果菩提)的無學道獲得究竟圓滿的斷證功德。
總之,菩提是以補特伽羅內心的第六意知為施設處,佛聖者內心第六意知的一切相智
獲得究竟圓滿的斷證功德,即無上菩提,沒有再超越一切相智的斷證功德,故稱無上。
佛陀一切相智正等覺的覺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明而了知(明了)」就是覺知(覺知)的定義。
心法即是「覺知」。心就是「唯明唯了」,「唯明」是心的體性,「唯了」是心的作
用。
「心法」(覺知)是認識的主體(能知),分別為「心王」、「心所」二種(心王、
心所都是覺知,心王、心所都是能知的覺知)。
其中,「心王」為「心法」的主體,而屬於心王助伴的是心所,一般說為:主體的心
王、伴隨的心所。有心王,一定有其伴隨的心所。
總的來說,心王、心所都是心類法(覺知),一般說心、心所,即心王與心所;但就
心王與心所相對而言之時,即說心即是心王。
吾人覺知的心、心當中:
「心」(心王)的定義,如《心類學》中說:「與伴隨自己生起的『心所』相應者,
就是心(心王)的定義。」
「心所」的定義,如《心類學》中說:「與心所自身所跟隨的心(心王)相應者,就
是心所的定義。」
《心類學》中又說,二者是以具有相應的方式存在,具有五種相應。
(覺知的心、心所,心王與心所具有五種相應):
(一)所緣相應——因為是同一個所緣。
(所緣的境是同一個)
(二)行相相應——因為執持的方式是相同。
(二者的執持的行相是相同,例如趨入青色時,二者的行相皆是執持青色)
(三)時間相應——因為時間是相同。
(二者是同一時間生起)
(四)所依相應——因為不共的增上緣是相同。
(如執青色之眼知,其心王是依不共增上緣眼根而生起,其相應的心所亦是依
此不共增上緣眼根而生起)
(五)物質相應——因為,如每一個眼知的物質產生時,其伴隨的受(心所),也只有
對應的一個物質產生,所以是物質相應。
以上這些定義是以「讓人了解」為主,如果是以「斷除語病」為主的話,則在任何定
義當中,當以「自己」一詞為始時,均須在名相上加上,「自己是那個(定義)的(名相
)」這段內容。
心王、相應的心所,所緣的境、行相是一樣;但作用卻有不同。
就作用差別而言,如於《俱舍》中說:
「心王」:於境的自性,由自勢力「所見分」而安立的了別,取總相。
「心所」:於自境的法義差別(境的差別相),由自勢力之「能見分」而安立之了別
,正取別相,兼取總相。
例如,眼知緣取色境,「心王」(眼識心王)緣色境的總相,如緣青色,「心所」(
與眼識心王相應的心所)即於總相上取其青色之濃、淡等等差別相。
「心王」與「心所」稱為「相應法」,因為沒有心王,心所也不會生起;無心所,心
王也不能單獨生起,兩者互不相離,恒常相應。
因為關係非常密切,《俱舍》說有五種平等(心王與心所有五種同俱相應的平等):
(一)所依平等:心王、相應的心所,所依之根相同。心王依眼根生起,心所也是以
眼根為所依而生起。
(二)所緣平等:心王、心所,所緣的境是相同。心王緣色境,相應的心所也是緣色
境。
(三)行相平等:所謂行相,是映現於「能緣心上」的「所緣境相」。心王、心所的
行相是相同,心王起青色的行相,心所的行相也是青色。
(四)時平等:時為時間。心王、心所是同一剎那生起。
(五)事平等:心王、心所之事體(作用體性)各各有一個,同一之心王、心所,不
起二個、三個的作用。
於唯識《百法》中說:心王、相應的心所,二者有四種密切的關係:
同依、同緣、同時、及同事。一般而言,「相應的心所」具足三義:
(一)恆依心起——心所不單獨生起,必須依於心王才能生起。
(二)與此心王相應——所謂相應,即心所法生起之時,必定與心王同在一時、同依
一根、同緣一境、同作一事。
(三)屬於心——任何一個心王生起,即有與此心王同時生起的「相應心所」,此「
相應心所」是屬於心,為此心王的伴隨附從。
由此三義說明:心王是主要,「相應的心所」是相應伴隨。譬喻,心王如國王,「相
應的心所」如同時伴隨的臣子。
又,心王、心所各有特性,心王緣境界的總相,相應的心所緣境界的別相。猶如,畫
師只作圖畫的輪廓,心所如畫師之弟子,依畫師所畫而填入色彩,不超過越界。
所依根與所緣境的不同,而有眼知、耳知、鼻知、舌知、身知、意知:
眼知——以眼根不共增上緣為所依,而緣色境,而了別色境。
耳知——以耳根不共增上緣為所依,而緣聲境,而了別聲境。
鼻知——以鼻根不共增上緣為所依,而緣香境,而了別香境。
舌知——以舌根不共增上緣為所依,而緣味境,而了別味境。
身知——以身根不共增上緣為所依,而緣觸境,而了別觸境。
意知——以意根不共增上緣為所依,而緣法境,而了別法境。
「意根」是現在的六知覺移滅於過去的一剎那,也就是,既往過去的直前剎那(直接
前面的那一個剎那)。
例如,續眼知而起意知時(緊接著眼知最後剎那的續流生起意知時),其眼知滅後,
而於次剎那生起意知,故前剎那的眼知,是為「意根」(其餘耳知等五根知亦是如此)。
(由五根知生起意知時,最後剎那的眼知等前五根知屬於意根。)
以意知來說,如相續意知而生起意知時,同樣的,前滅之意知為「意根」。
(覺知的生起,以眼知等前五根知的覺知(心)而言,除了要有所緣緣、不共增上緣,
還要有共增上緣意根,意根不是色法,意根屬於心法,最微細意根的心法從不間斷。)
(註:意根與意知,都是心法(覺知),但是,意根與意知不同。意根的分類,可分
為眼知乃至意知六種覺知(心);意知,是指意根的六種覺知分類當中,其中的第六種覺
知,即意知的覺知,意知又有許多不同粗細層次,最微細的意知又稱作俱生原始光明(俱
生原始光明的覺知(心),不是心王、也不是心所,而是包括有心王、心所)。
又,意知是心法,屬於心類(覺知),不是色法。例如,大腦是色法,大腦屬於身體的
色法。四念處當中,觀身不淨,將身分為三十六種不淨物,三十六種不淨物說到腦,腦是
觀身不淨說到觀察的不淨物,觀身不淨的觀身,屬於身體,腦屬於色身。
意根、意知是心法,意根、意知(意識的心心所)不等於大腦。死亡後,屬於色身的
腦,火化掉就沒有了,但是,不屬於色身的意根、意知無法被燒掉,心續會一直存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