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22-03-01 15:19:47
念佛發起因緣第一
蓮池大師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
阿彌陀經》歟!」此經為持名念佛法門,發起之因緣也。我佛釋迦牟尼,觀見眾生,本來
是佛,個個具有佛之知見。奈為無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雖然不覺,而本具佛性
,依然存在。如寶藏埋於宅中,明珠繫乎衣裏,不曾喪失。故我佛開示念佛法門,欲令眾
生,發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見也。
諸佛世尊,無非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法華經》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
名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
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
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之知見,即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眾生之三德秘藏。
諸佛悟之,而成等正覺。眾生迷之,則枉受輪迴。當知迷悟雖殊,生佛本來平等。《金剛
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指眾生本具之佛知佛見,與諸如來,無二無別也。
「知見」二字,約根性說。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今但舉意根與眼根,故曰「知見
」,實則六性唯是一性。如《楞嚴經》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無
所不知。佛見真見,無所不見。今在眾生分上,被妄想執著所誤,則成為妄知妄見。誠如
古德所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當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是以佛為
眾生,開之示之。欲令眾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寶藏,乃是本有家珍。衣裏明珠,當下
不求自得。
我釋迦世尊,開示眾生念佛法門,即是欲令眾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稱念彌陀名號。
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當顯現,即能悟入佛之知見,遂得親見自性彌陀,而完此一段出世
大因緣也。
念佛法門,又稱淨土法門,又名蓮宗,又曰淨宗。乃是釋迦如來,至極悲心,觀機施教。
觀察眾生之機,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無問自說,說出一卷《佛說阿彌陀經》
。不假他人發起,即自告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自唱極樂依報、彌陀正報二種名字,此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
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議者焉。
《彌陀經》中,佛自解釋「極樂」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
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於是廣陳西方依正二報,種種莊嚴,發起眾生之信仰。
次則普勸眾生,志求往生,人人應當發願。經云:「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
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後則極勸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而立
念佛之淨行。經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
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上所引,《彌陀經》之正宗,乃佛所說勸信、勸願、勸行之文。我佛以信、願、行三者
,以為往生淨土三種資糧。果能具足三資,必定誕登九品。要知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
無;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淺。信、願、行三者,如鼎三足,闕一不可。我常勸人修持
淨土法門,於此三資之上,各加一字,謂信必定要深信,願必定要切願,行必定要實行。
果能如是,則往生淨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種:
(一)信釋迦如來,三覺圓滿,四智洞明,觀機施教,說此念佛法門。決定是對機之教,
不會說錯的。
(二)信西方極樂世界,由彌陀如來,因地悲心,所發宏願,願後勤修萬行,功德莊嚴之
所成就。決定有此極樂淨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讚歎淨土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歷代賢聖,宏揚淨
土法門,為修行徑中捷徑。至若千經萬論,處處指陳。古聖先賢,人人提倡。決定是真實
之語,不是騙人的。
(四)信娑婆濁惡,為眾生惡業之所招感。極樂清淨,為眾生淨業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
淨身口意三業。淨業既成,淨土往生。決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虛誑的。
果然具此四種信心,縱使有人說,更有法門,超過念佛,勸我信仰。我終不為所轉,仍是
相信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願者,略分四種:
(一)願不負己靈。己靈,即自己本具靈覺之性。此性為天然之佛性,一切眾生,人人皆
具。奈為煩惱所誤,結業所纏,輪迴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聞彌陀名號
、本願功德,深生信仰。自應發願,盡此報身,受持念佛法門,求脫生死,求生淨土,求
成佛道,不致辜負己靈也。
(二)願離苦得樂。我等隨業受報,生在娑婆五濁惡世,備嬰眾苦。三苦、八苦、無量諸
苦,說不能盡。今以娑婆、極樂兩土對比,忻厭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眾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經是苦,更加眾苦逼迫,故曰苦苦
。二、壞苦。六欲天至三禪天,雖然受樂,樂不久長,終有敗壞,故曰壞苦。三、行苦。
四禪天以上,雖然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未離生死。天報盡時,還要下墮,故曰行苦

而極樂眾生,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但受三昧寂
定之樂,而無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六冤憎會苦,七求不得
苦,八五陰熾盛苦。
而極樂眾生,有蓮華化生之樂,而無胎獄生苦。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變老苦。有自在
安寧之樂,而無痛癢病苦。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離,數數死苦。有海會相聚之樂
,而無愛別離苦。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冤憎會苦。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求不得苦。有
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苦。
兩土穢淨、苦樂懸殊,故切願往生,離苦得樂也。
(三)願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難進而易退。都為環境惡劣,障道緣多,助道緣少。或始
勤而終怠,或改途而易轍。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盡,捨生易報,頓忘前修,不能繼續。來
生作業,必當退墮。此土修行之難,如十信位菩薩,雖發大心,旋進旋退,如空中毛,隨
風而轉;修行信心,須經一萬劫,信心滿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
門,但得往生,便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彌陀經》云:「眾生生
者,皆是阿鞞跋致(譯云「不退地」)。」故決定求生淨土,願登不退也。
(四)願親見彌陀。因諸佛出世,難得值遇。譬如優曇華,時時乃一現耳。古人云:「佛
在世時我沉淪,我得人身佛滅度。翻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汝我生當末世,
釋迦已過,彌勒未生,欲見佛身,親聞佛法,甚為難事。譬如孤兒,無怙無恃,殊可憐憫
。既失乳養,又乏提攜,危殆孰甚!今極樂世界,彌陀慈尊,現在說法。憐念眾生,如母
憶子。故決定念佛,求生淨土,願見彌陀。縱然劫石可磨,而我此願不易。即使臨命終時
,或帝釋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禪天,我亦決定不去,何況餘趣。
又不僅願生西方,還要願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見佛,速證無生法忍。
如懷玉大師,精修淨業,一日見彌陀現身,天樂鳴空,手執銀台來迎。玉心念,我一生精
進,志在金台,今只銀台,則不肯往。佛亦不強,遂轉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進,自知必
得往生。二十一日後,再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彌陀手執金台重來接引。玉曰:「吾願足
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時空中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太守頌曰:「我師一念登初地
,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正如二祖光明善導大師所云「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是也。
願之為力也,大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全由彌陀願力所成。倘念佛有信無願
,則信為虛信,故次當發願。《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又普賢菩薩《發
願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凡修持淨土者,其願不可不切也。
三、實行者。行即執持名號,專修淨土之行。其行貴在真實,若雖有信願,而無實行,則
極樂淨土仍不得生。如世間果種,雖信此種種之必能結果,亦願得果,倘不種植,不灌溉
培養,其果終不可得。念佛,信、願、行三者,闕一不可,亦復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
茲在茲,無有間斷。行住坐臥,不離一句佛號,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
映現,湛然不動。是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聞說念佛法門,諦信不疑,願生極樂,專修
淨業。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無有心
能念於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有二相,亦不可以有無求。若
言其有,則能念之心,體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
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有無相泯,而歸實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
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為多。」此皆不專修事相,而純修理觀。觀力成
就,了知心佛雖有二名,心佛本來一體,親見自性彌陀,一心湛寂。是為理行念佛,三昧
功成。
信、願、行三者,為往生淨土資糧。資糧既備,往生何難?既生淨土,便超三界,便離生
死。故釋迦如來,無問自說,以為念佛發起之因緣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