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菩提道次第廣論(第40-2講)
丑四、理須雙修
(341頁)第四、理須雙修。
「修止、觀一種何非完足,必雙修耶?」奢摩他(止)、毗缽舍那(觀)這兩者都需
要去成辦的,光是奢摩他(止)是不夠的,有了毗缽舍那(觀)的話,是一定有奢摩他了
,因為沒有奢摩他的話,就無法生起毗缽舍那。
可是不要說因為奢摩他(止)就感到滿足,為什麼呢?宗大師在此回答說,答:「譬
如夜間,為觀壁畫而燃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乃能明見諸像,若燈不明,或燈雖明而
有風動,是則不能明見諸色。如是為觀甚深義故,亦須定解真義無倒妙慧,及心於所緣,
如欲安住而無擾動,乃能明見真實。若僅具有心不散亂無分別定,然無通達實性妙慧,是
離能見實性之眼,於三摩地任何薰修,然終不能證真實性。」
就像我們晚上要去看一個壁畫的話,光是有智慧的明燈(觀)是不夠的,這時候也必
須要遠離風的這種吹動(止),這樣的話才會看清楚,否則風太大的話,火容易會隨著風
所飄動、搖動,這樣我們看壁畫的時候,也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楚了。
所以同樣的道理,光是有觀察諸法究竟的智慧(觀),可是沒有奢摩他(止),去驅
除這種散亂或者沈沒的話,我們內心只是在短暫的時間之內看到空性而已,了解空性、思
惟空性而已,沒有辦法持續,所以沒有辦法看得很清楚,把空性看得很透徹。
所以必須要透過,像是沒有風吹動的燭火般,我們必須要透過奢摩他(止)的力量,
遠離掉舉還有沈沒,而來思惟(觀)空性,這樣的話才有辦法看到。
可是光是沒有風(止),也看不到牆壁,你還要是燭火(觀),你還是要拿著蠟燭,
點起火來才有辦法,光是沒有風,你也看不到。
所以同樣的道理,光是奢摩他(止),可是沒有毗缽舍那(觀)的話,就沒有辦法看
到空性,細微的看到空性,透徹的看到空性,這樣的話也沒有辦法遠離生死輪轉,所以這
兩者都是需要的。
若雖有見能悟無我真實性義,然無正定,令心專一堅固安住,則無自在,為分別風之
所動搖,亦定不能明見實義,是故雙須止觀二品。
修次中篇云:「唯觀離止如風中燭,瑜伽師心於境散亂不能堅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
,故當雙修。」大般涅槃經云:「聲聞不見如來種性,以定力強故,慧力劣故。菩薩雖見
而不明顯,慧力強故,定力劣故。唯有如來遍見一切,止觀等故。由止力故如無風燭,諸
分別風不動心故,由觀力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為他破。」月燈經云:「由止力無動
,由觀故如山。心無散亂,安住所緣,是修止跡。」
所以修止的緣故,讓我們心無有散亂,所以心遠離掉舉的這種過患,掉舉就是散亂。
證無我義,斷我見等一切惡見,敵不能動猶如山王,是修觀跡。那是由修學毗缽舍那所感
得的果位。所以觀跡是由觀所獲得的一個成績。
為什麼叫足跡的跡的意思?如果我們走過的話,我們可以透過他的足跡,知道說這個
人走過了。所以同樣的,透過了這個成果,我們可以知道,啊!原來這是以前修學毗缽舍
那所感得的一個善果,就像是毗缽舍那走過,由毗缽舍那留下足跡般,所以叫做觀跡,是
這邊為什麼叫足跡的意思。「故於此二應知差別。」
(342頁) 「又於未成奢摩他前,雖以觀慧觀無我義,心極動搖如風中燭」,所以在
我們沒有成辦奢摩他之前的空正見,雖然能夠通達空性,可是那時候的狀態,我們的心如
同風中燭,所以使得壁畫沒有辦法看清楚,所以無我影像且不明顯,
「若成止後而善觀察,則已滅除極動過失」,可是如果成就奢摩他之後,來作善觀察
的話,那時候已經滅除了這種動搖的一個過失,極動過失,「方能明了無我影像。」
故毗缽舍那不散動心,是從無分別奢摩他所產生的,通達實義,通達空性這一部分,
非從止生,並非是由奢摩他所產生。
就像什麼呢?譬如燈能照色,就像燈能夠照亮這些色法,照亮這些形色,是從前念燈
火而生,是從前念燈火而生,非從遮風帳幔等起,並非是由遮擋風動的這種帳幔而產生的
;燈固不動,則從幔生,燈堅固不動,是由遮風的這種帳幔所產生。
所以同樣道理,若心無掉沈不平等相,若心遠離了掉舉也就是散亂,還有沈沒以及不
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觀能證真實。才能夠真正的看到,很明顯的看到這個空性。
故正攝法經密意說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實。」修次初篇云:「心動如水
無止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實了知真義,故世尊說由心住定,乃能如實了知真
實。」
>>>>>
[1] 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