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廣論止-51

作者: ykkdc (ykk)   2022-11-15 21:10:50
摘自:《廣論奢摩他章略講》/宗喀巴大師 造論/見悲青增格西 教授
【戍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
前面是說所緣,此處是說誰修以上的所緣。
【若貪增上,乃至尋思增上補特伽羅,如《聲聞地》引《頡隸伐多問經》云:
「頡隸伐多,若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其心;若
唯有瞋行,應於慈愍;若唯癡行,應於緣性緣起;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
又云:「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
《聲聞地》云:「此中若是貪、瞋、癡、慢及尋思行補特伽羅,彼於最初,唯應先修
淨行所緣而淨諸行,其後乃能證得住心。又彼所緣各別決定,故於所緣定應勤修。」故於
所緣定應勤學。
若是等分或是薄塵補特伽羅,於前所緣隨樂攝心,無須決定。《聲聞地》云:「等分
行者,隨其所樂精勤修習,唯為住心,非為淨行。如等分行者,薄塵行者,當知亦爾。」
貪等五增上者,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已修、已習、已多修習,故於下品貪等五境亦
生猛利長時貪等。
等分行者,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不修、不習、不多修習,然於彼法未見過患,未能
厭壞,故於彼境無有猛利長時貪等,然貪等五非全不生。
薄塵行者,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不修習等,見過患等,故於眾多美妙上品可愛境等,
貪等徐起,於中、下境,全不生起。
又,增上貪等,經極長時;等分行者,非極長時;薄塵行者,速證心住。】
此處很重要,自己要先觀察自己是不是要修淨行所緣,貪瞋等特別重的人要修淨行所
緣,不然會修不出定。
「若有苾芻勤修觀行」:勤修止觀者。
「若唯癡行,應於緣性緣起」:愚癡重者,應修緣起。
「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思考複雜,想很多者,應修數息。
若是等分者,即煩惱沒有特別重者,或薄塵者,即煩惱少者,不需要修淨行所緣,任
何所緣皆可。
貪等五個煩惱特別重者,是前世多串習貪等,所以今生即使遇到下劣的境也會生起大
貪。
中等煩惱者,前世未多串習貪,但也未將之視為過患,未將之壓伏,所以對境沒有生
起大貪,但也不是沒有貪。
煩惱薄少者,前世未多串習貪等,或有將之視為過患,所以今世即使見到美好的境,
只會生起少許貪,對中、下品類的境不生貪。
若是增上貪者,要極長時間才能得定,中等者非極長時間可得定,煩惱少者很快就得
定。
【善巧所緣為何補特伽羅之所勤修?如《頡隸伐多問經》云:
「頡隸伐多,若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若愚一切諸行自相,或愚我有情命者、
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事,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若愚其因,應於界善巧;若愚其緣,
應於處善巧;若愚無常、苦、空、無我,應於緣起、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此五所緣正
滅愚癡。
淨惑所緣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亦如前經云:
「若樂離欲界欲,應於諸欲粗性,諸色靜性。若樂離色界欲,應於諸色粗性,無色靜
性,安住其心。若樂通達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應於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安住
其心。」
此諸所緣,通於毗缽舍那思擇修習及奢摩他安住修習二種所緣,非唯奢摩他之所緣。
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是奢摩他生已勝進所緣,故於修止所緣中說。】
這些所緣,是止的所緣,也是觀的所緣。安住這些所緣上是修止,分析這些所緣是修
觀。
【戍三、顯示所緣異門。
正定所緣、攝持心處,即前所說心中所現所緣之影像。其名異門,如《聲聞地》云:
「即此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方便,亦名三摩地門,亦名
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止的所緣是心中所現影像,也可以稱為「三摩地相」等,這些只是名稱不同。「異門
」:同義異名。
(...待續...)
>>>>>
[1] 本系列文在7月下旬時暫停,現在接上繼續,目前還po不到一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