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教授《覺燈日光》
如果得到如前所說,具有明顯分及無分別作意等種種殊勝之奢摩他,光修這種無分別
的奢摩他,可以獲得解脫嗎?
我們最主要,是為了生起緣空的毗缽舍那(觀),而修奢摩他(止)的。
因為,沒有奢摩他(止),就不會產生毗缽舍那(觀);沒有毗缽舍那,就沒有緣空
的毗缽舍那;沒有通達空性的毗缽舍那,就無法對治煩惱的根本。
所以修奢摩他,是成辦解脫的基礎。但是僅修此奢摩他,離開了緣空性的毗缽舍那的
觀修,不要說是解脫生死,就連欲界的煩惱都無法壓伏。
因為它(最初獲得奢摩他即成就初禪近分定)只是初禪的前行而已,還不是初禪正行
,要進入初禪的正行是需要毗缽舍那的。所以,此奢摩他(止)雖然具有眾多的功德,但
僅僅修此奢摩他並不夠,應當進一步修習毗缽舍那(觀)。
斷除煩惱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暫伏煩惱現行,就是暫時不要讓煩惱現起,這是趣入世間的毗缽舍那道;
二是永斷煩惱種子,是趣入出世間的毗缽舍那道。
其中,世間的毗缽舍那,應該觀修粗靜相,也就是觀下地為粗相、上地為靜性。
出世間的毗缽舍那,如同《聲聞地》所說,應觀無常等十六種行相(無常等四諦十六
行相),其中最主要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了解人無我、法無我空性的毗缽舍那。
「又菩薩成佛,雖一生補處,亦必來世」,這是以小乘經典來解釋。
像彌勒菩薩現在正在兜率天,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這尊菩薩要成就佛果位,必須還
要投生一世。只需再投生一次就可成佛的菩薩,叫一生補處的菩薩。
「於一生補處時,聖道不起」,菩薩最後一生,就不叫一生補處了,因為已經投生了。
在這最後的一生,一座就生起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所以一生補處時,聖道
尚未生起。這是以小乘經典來解釋的,大乘經典並不這樣講。
>>>>>
[1] 止觀二法當中,何者重要?止、觀當中,以觀為主要,修止,是為了生起觀。
就如,戒定慧三學當中,以智慧為主,但是,沒有戒與定也不行,戒與定是幫助智慧
。止是定,觀是慧,只有定外道也有,不得解脫,更要有慧,尤其是空性慧才能得解脫。
[2] 小乘宗義和大乘宗義,對菩薩最後一生的不同承許
小乘宗義認為,最後一生菩薩仍是凡夫,最後於菩提樹下於一座間成佛才成為聖者。
大乘宗義認為,菩薩在最後一生以前,早已是聖者。大乘宗義承許十地,初地是見道
位,初地菩薩就已轉凡成聖成為聖者。初地至七地,歷時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至成佛,又
經一大阿僧祇劫,所以最後一生的菩薩,在大乘道成為聖者的時間,已近兩大阿僧祇劫。
大乘宗義認為,菩薩十地都是聖者,第十地菩薩仍要經過多次生死,到了第十地菩薩
的最後一生,於色界第四禪的色究竟天報身成佛,成佛才徹底斷除四魔,包括斷除死魔。
如釋迦牟尼佛過去久遠劫已於色究竟天報身成佛,兩千六百年前觀機因緣成熟化身示現。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斷除一
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