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釋:四無量心、大悲 摘自:倉忠仁波切__教授彙編
昨天這篇略釋尚未po完,續貼分享
略釋:四無量心、大悲 摘自:倉忠仁波切__教授彙編
「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如經論中說,大悲猶如大乘的命脈,初、中、後皆為重要
大悲的「所緣」:具足三苦的一切眾生。
大悲的「行相」:如何能令一切眾生遠離痛苦,願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我當令其遠離
一切諸苦,安住於無苦之樂。
大悲的所緣、四無量心的所緣,二者有差別。四無量心的對境是:無量眾生。大悲的
對境是:一切眾生。此中,「無量眾生」、「一切眾生」二者有差別。
* 「大悲」分類有三:
1.「唯緣眾生大悲」:「通達細微無常之智」、「通達空性之智」皆未現前的大悲。
2.「緣法大悲」:「通達四諦十六行相之智」或「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智」現前所攝
的大悲。事例:「通達細微無常之智」現前所攝的大悲。
3.「無緣大悲」:是「通達法無我空性之智」現前所攝的大悲,此中,「大悲」、「
通達法無我空性之智」二者是不同的認知,但二者互為輔助。
能生菩提心的「所依心」是:一、大悲心;二、對聖者(如世尊釋迦牟尼佛等諸佛)
生起強烈的信仰心;三、不畏懼苦行難行的精進心;四、對大乘法具有強烈的信仰心。
修聲聞道、獨覺道的聖者,因為心續中沒有大悲,所以無法廣大利他,唯是希求自身
的果報而已。又,如是增上意樂——由我承擔利益一切有情的責任,也是必須由大悲引生
。因為聲聞獨覺行者的心續中沒有大悲的緣故,所以在他們的心續中並不會生起增上意樂。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p214+4)文:「欲令有情得樂離苦,慈悲無量,聲聞、獨
覺亦皆有之;若自荷負一切有情與樂拔苦,則除大乘決定非有。」
欲令有情離苦得樂的慈無量、悲無量,聲聞、獨覺眾也是有的;但是,由我承擔(由
我自己決欲荷負)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的責任——大悲心的增上意樂(大悲決欲荷負一切眾
生離苦得樂這一種責任感,稱作增上意樂),除了大乘之外,聲聞和獨覺眾決定是沒有。
>>>>>
[1] 《華嚴經》:
「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欲求一切種智),常為利益一切眾生而修善法,如其所願決欲
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起大悲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大悲生起增上意樂荷負一切有情與
樂拔苦的責任)究竟成就一切種智(為利眾生願成佛),我為救度一切眾生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