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每回捧起金盃後的國族辯論 (中)

作者: CHERYL7 (Hurricane Gilbert)   2018-06-18 14:38:22
「帝皇」與「上帝」之戰
1970年代,德國繼續踢著足球,走向正常國家的道路。
1974年的世足賽,主辦國西德無論如何也想把冠軍杯留在自己主場,而也真的做到了。在
被暱稱為「帝皇」(Kaiser)的碧根鮑華(Franz Beckenbauer)帶領下,在慕尼黑以2-1
擊敗荷蘭封王——德國第二次奪冠,也是第一次在主場奪冠,舉國都陷入瘋狂。
值得一提的是,那次世界盃,不只是德國人證實自己能夠以一個政治共同體成員為其祖國
加油的愛國者之場域,也是冷戰氣氛裡,西德證實自己為自由世界一員的機會。那年預賽
的抽籤,西德正巧抽到東德,兩國宿命的對決吸引了全世界媒體的注意。賽前,東德出動
所有情報力量監視西德運動員,挑選忠黨愛國的東德球迷赴西德加油,以與東德代表隊站
在一起對付「階級敵人」。
這場對決,東德在出乎所有人意料下,以超水準表現戰勝了「階級敵人」,然而之後對上
其他國家連敗,最後出局。而在「帝皇」領導下的西德代表隊居然敗給對手,舉國震驚,
最後卻能重振旗鼓奪冠,證實了德國也許在國際上被迫成為政治弱國,但在運動上卻已是
世界強國。
1990年,碧根鮑華擔任國家隊領隊。這是一支真正的國家隊,因為兩德完成統一不到一年
,每一位德國人都等著建國時刻的再一次來臨。而那一年在義大利,彷彿是事先寫好的完
美劇本,德國國家隊真的以1-0擊敗南美足球強國阿根廷奪冠。當時擔任阿根廷隊長的是
被稱為球場「上帝」的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因為這位不世出名將也是義甲聯賽
球星,這次世界盃原被認為幾乎是他的主場,誰知「帝皇」與「上帝」之戰,卻由「帝皇
」抱回了德國第三座獎盃。賽後,碧根鮑華興奮地對媒體發言:「世界上其他國家,抱歉
了,我們這支球隊將成為常年不敗之師。」
「我們是不敗的」,這樣的自豪宣言其實重點不在「不敗」——事實上也未成真,下一次
德國再奪金杯已是2014年——而在「我們」。
德國人終於可以不猶豫地說出「我們」,不只是「我們」作為戰勝者,也不只是「我們」
作為東德或西德人,而是「我們」德國人——雖然這個由日耳曼人、土耳其人、亞洲人、
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猶太人等等因素組成的「我們」所包含的意義如此複雜,平日
問起「誰是德國人」這個問題總是對答案猶疑不決,但在那一刻,為國家隊狂熱、驕傲地
向「其他人」說抱歉的人,都清楚「我們」是誰。
就在奪冠前不久,柏林圍牆還未倒塌,聚集在亞歷山大廣場上無數遊行民眾舉著「我們是
一個民族!」(Wir sind ein Volk)標語,要求兩德統一。而統一後不到一年時間,「
我們」便能以足球證明統一後的強大、以及擁抱同屬一個政治共同體的國家意識。還能有
更好的時機,連結運動賽事與國族打造嗎?
一個夏天的童話
我自己在德國經歷了兩次世界盃,第一次是2006年,還在德國當學生時。當時主辦國正是
德國,而我學校附近的多特蒙(Dortmund)正是德甲聯賽的強隊多特蒙德(BVB)所在地
,有一座能容納8萬多人的德國最大球場,那年也是世界盃比賽場地之一。
那一年的世界盃口號是「世界是到朋友處作客」(Die Welt zu Gast bei Freunden),
來自全球的球迷們湧來德國作客,為自己的國家加油,所有附近城市的旅館都客滿。當時
,報上刊載,在我住的小城,不少球迷願意無償提供自己家後院給來德國看足球、找不到
居住處的外國人搭帳篷。這當然呈現了足球跨越國界的性質,足球是一種多元包容的運動

可是足球也是一種確立「我們是誰」的運動。在向他人開放時,德國人也拿起國旗,唱起
國歌。當時的德國,不惜一切想把冠軍盃留在主場,國家意識高漲,從來沒有那麼多的國
家符號在公共場域被強調,街頭上的飲酒狂歡都為了一個國家、一支國家隊,「派對愛國
主義」(Party-Patriotismus; Partyotismus)成為媒體熱議的現象。最後,德國在4強
賽落敗,取得季軍,無數球迷落下眼淚,「我們」輸了。
後來,導演沃特曼(Sönke Wortmann)於2006年拍成紀錄片《德國,一場夏日童話》(
Deutschland. Ein Sommermärchen),記錄了那年的狂熱、希望與失望,那猶如童話般
的夏天如何開始,如何結束。
這是個意味深遠的片名,明顯借用了詩人海涅知名的長詩《德國,一場冬日童話》(
Deutschland. Ein Wintermärchen)。1844年,在其最愛的城市巴黎,海涅寫下此詩,
他思索著當時未能成為政治國度的「德國」,作為一個文化國度對世界的意義,以及德法
之間的關係。在前言中,他提及了德法邊境問題,想像著整個世界都將「德意志化」(
die ganze Welt wird deutsch werden),「當我在橡樹下漫步時,我常夢想著德國的天
命、德國的普遍霸權,這就是我的愛國主義。」
這完全是充滿譏諷的寫法,倘若德國真的那麼美好,他何必從1831年起便流亡巴黎?倘若
法國真的德意志化,則他將無處可去。當時的普魯士,執行嚴格審查制度,言論及出版自
由均受到極大限制,海涅真正夢想的,是能夠保障寫作者的自由的共和國,因此這首長詩
,是對努力打造一個強大保守國家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及愛國主義最深刻的文學嘲諷。
當然,沃特曼拍攝此片並無嘲諷德國國家主義之意圖,反而擁抱著一個強大的國家。首映
日期是2006年10月3日,德國統一紀念日,沒有比這更具國家意涵的日子了。剛剛就任總
理不到一年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帶著她的內閣出席了首映。即使德國只取得季軍
,然而大家還是非常興奮,紀錄片裡的國足們如同凱旋的戰士,許多觀影者留下了眼淚。
沃特曼鏡頭下的那個夏天,一個具有自主意識的強大國家正在形成。《時代週報》(Die
Zeit)的文化記者庫繆爾(Peter Kümmel)寫的影評裡如此描述:「一個夏天的童話敘
述著那3個月前的夏天,那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創建時刻:那個夏天,我們成為一個國家。

每個人都是同一個國家中的「我們」。銀幕上,仍然未成為歐洲領袖的梅克爾與球員們說
笑打氣,有誰會想到十幾年來德國的崛起如此勢不可擋?就如同當時沒有人想到2014年的
德國國家隊,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帶回了第四座冠軍盃。
2014年世界盃在巴西舉行時,德國人們守在電視前,為每一場國家隊出賽加油,大家都如
此狂熱,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自己與那十幾個足球明星隊員之間有強烈的連結,彼此之間的
貧富差異、階級差異甚至種族差異似乎都消失不見,我在酒吧裡看球,身邊人都著迷地說
著「我們的男孩們」(unsere Jungs)。一種跨越這些差異的「我們」的認同感,在每次
國家隊出賽中被一次一次強化。一個夏天的童話再次發生。
童話的特質是美好到不真實,而那年的比賽,對德國人來說也是這樣的童話。奪冠呼聲極
高的地主隊巴西,整個國家男女老少都為足球瘋狂,加上擁有為巴塞隆納(FC
Barcelona )踢球的天才鋒線球員內馬爾(Neymar),沒有人會想過,德國竟能在4強賽
不可思議地以7-1擊敗巴西。那場比賽,我在德甲的法蘭克福和諧隊(Eintracht
Frankfurt) 主場,與幾萬觀眾一起看大銀幕為德國隊加油,當比數拉開時,播報員說著
上一場巴西國家隊在主場被擊敗已是39年前,而本場比賽也將追平巴西隊最大比數落敗紀
錄,一切變得很不真實。隔天,我行經巴西駐法蘭克福總領事館,大門玻璃已被石頭擊碎
,不得不拉起布條隔開。顯然某位傷心憤怒的僑民,把氣出在了他們使館上。
對上阿根廷的冠軍賽,我也在球場裡看大銀幕,最後即將結束時,格策(Mario Götze)
一個優雅的側身停球射門,把德國隊踢上了冠軍寶座。那一瞬間,幾萬人一起吼著「德國
!世界冠軍!」對我來說,那是目睹德國人有自信擁抱自己的國家之瞬間。
德國隊在巴西的移動巴士,車身上漆著標語:「一個國家、一支球隊、一個夢」(Ein
Land, eine Mannschaft, ein Traum)。這個標語也完全道出了在德國足球的地位:這支
球隊,帶領著德國人成為一個國家。
(續)
作者: gruenherz (DOREMIFA噗噗噗~~)   2018-06-18 17:23:00
希望禮拜天不要出現檢討是足裔還是世代撕裂了這次的曼夏夫特其實整合東德是在西德拿冠軍之後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