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24-04-09 03:42:15如題,這幾年因為缺司機的問題,很多的路線整併或調整逐漸浮上檯面
但很大一部份的問題是,因為可能會牽涉到民眾生活習慣的變化
有些時候就會因為里長民代等因素而受阻
這部分除了可能要再評估必要性或繼續溝通以外
另一個比較讓人好奇的是,到底是生活習慣的需求才會催生路線,還是路線本身也會塑造生活習慣?
因為以部分發展較快的區域來說,新的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影城,醫院,國民運動中心,甚至是新的台鐵通勤站,高鐵站,國道客運轉運站,飯店跟景點,在近年來陸陸續續出現
但公車路網卻未必能配合這些設施調整
結果不但導致當地居民(尤其是新移入者)因路線不合需求,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低落
(但實際上該都會區的大眾運輸市場潛力未必沒有,可參考台鐵在當地的運量)
業者也因為路線偏離居民實際需求,導致缺乏競爭力,然後就更留不住司機,甚至倒閉
(甚至因為發展較快,車流量增加較大,使競爭力又因為塞車問題再降低)
那在這種狀況下,如果因為路線調整,需要跟在地民眾溝通
拿路線調整後會經過更多學校,百貨商場,醫院,車站,運動中心等優點
有沒有辦法說服原本反對的民眾或民代接受,抑或是創造出支持大於反對的民意呢?
另外一方面,是否真的會有原本對沒車的人來說,雖然不遠但沒什麼誘因前往
(或是說交通上不方便的阻力太大)
但因為開了新路線可以直達,所以就常常前往,使生活習慣有所改變的狀況?
如果說距離真的不算遠,在路線的規劃或路網的調整上,是不是該多多促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