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原PO的不平衡、覺得不公平、不爽等情緒,很多男生也會有(我遇過)
因為不少男生從小被長輩、父母灌輸一個觀念:
「好好念書、考上好學校、找到穩定工作、收入多了,女生就會喜歡你」
我們努力當個好學生,得到老師長輩的讚賞
看到放牛班屁孩不念書整天玩,會告誡自己絕不能那樣
發現附近8+9身邊有妹仔,會安慰自己我才是未來能幸福的人
我們專心在唸書、工作、賺錢,雖然取得不錯成果,
然而也變得只會唸書、工作、賺錢。
甚至對那些跟唸書、工作、賺錢等「專業」無關的事情
感到不屑、嗤之以鼻、毫無興趣、不願接觸
「旅遊?出國幾天就花一堆錢有夠浪費」
「明明巷口35元滷肉飯就能飽,花500吃大餐有什麼意義?還不都消化了」
「噗,車子根本負資產,幹嘛當盤子?」
「品酒會?有夠假掰」
「穿搭?明明內涵才重要,一堆金玉其外的草包」
當我們認為「唸書、工作、賺錢」才是有價值的事情時
眼界就被限縮了,像是將自己關在象牙塔上,睥睨著外界一切。
即使某個契機、某個人想帶你踏出去,我們會持續否定、拒絕對方。
為什麼?因為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啊。
在這塔中,我是充滿自信的,別人比不上我,我可以俯瞰他們
在這塔中,我是有價值的(因為從小到大,長輩都說是乖孩子、好學生)
離開這塔,太多未知(且我不懂)的事情,感覺我很弱
離開這塔,我沒有可證明自己價值的東西,別人怎麼看我?
如果一直待在塔中,全然接受自己這種狀態,倒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偏偏,人需要群體,需要一個伴
attachment theory(依戀理論)告訴我們,
人類天生就會尋找相互扶持的對象,成為避風港
用以協助自身對抗這世界的種種挑戰與挫折。
所以在高處的我們,想要愛情,期待一個依戀對象
卻發現怎麼各種不順:被打槍、已讀不回、你人很好但我們不適合
事情開始不對勁了。
長久以來我們形成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
「唸書、工作、賺錢 = 我很棒、我有價值 = 女生會喜歡我」
但當我帶著自己驕傲的東西(學歷、工作、收入)
去追某個我覺得「看起來還可以,應該輕鬆就會被我吸引」的妹子時,
結果對方選了隔壁年收才60,穿著RL襯衫+休閒西裝,一副很會嘴砲的男生
還搭上他貸款買的國產鋁罐車,一起上武陵看星星
WTF?????
我條件這麼好,這男的是憑什麼啊?這女的眼光有什麼問題啊?
為什麼台灣女生可以東挑西挑?設一堆條件?
為什麼像我這麼男生,卻受到這種待遇?
「唸書、工作、賺錢 = 我很棒、我有價值 = 女生會喜歡我」
變成了「女生不喜歡我 = 是否我沒有價值」
也就是當我們賴以維生、證明自己的信念,出現崩解跡象時
是一個人生旅程中的危機事件。
從阿德勒理論來看,這已經觸及了人們最討厭的「自卑感」
我們會開始抱怨、不爽、覺得不公平
然後部分的人會加入母豬教,整天喊女權自助餐、台女救世劍
最糟糕的是那種一邊戰女生,一邊斗內給直播網美(我自己都想罵WTF了)
像原PO這樣願意上來分享,聽聽大家看法的,我反而覺得有勇氣、了不起
引一下原PO提的狀況
: 其實我的條件一點都不算差,
: 至少比很多人都來得好
: 但就是這樣所以我心裡更不平衡
: 憑什麼一堆比我差的人都能輕鬆找到伴,而我卻遲遲找不到
: 即使曾經努力嘗試追求幾個女孩子,
: 結果卻從來沒成功過
前面有板友精闢詳細的解說了,我講點自己看法
1. 放錯市場,沒找到對的TA
例如有些人買3C產品是規格控,追求CP值
我自己是看外型、質感,所以B&O的東西能打中我
你要賣我規格很棒的東西,但我不滿意他的設計,就不會買單
但一定有人相反,只要規格實在、超值,外型什麼的隨便啦。
你能做的就是去認識更多人,看會否遇到「喜歡你目前條件」的人
2. 你的條件能吸引的有限(或是無法吸引你有興趣的族群)
比起大量接觸更多人、看能否遇到喜歡你目前條件的對象
還有一個更積極的策略:
走出象牙塔,讓自己的條件更豐富。
注意,不是讓條件更好。前面板友也提了,條件未必有高低優劣
更何況「學歷、工作、收入」這種硬條件是優勢無庸置疑
但你要做的是「利用既有優勢,創造更多優勢」
在聯誼、約會、交友APP等情境,我們都必須做同一件事:「跟女生聊天」
當你的生活愈豐富、興趣更多元,就愈有聊天的本錢(話題、經驗值)
也才更能營造出女生覺得「有趣、好玩、輕鬆、自在」的氛圍
: 試過使用交友APP,但結果也很明顯
: 會主動的只有詐騙跟援交
: 不是這兩類的講什麼都愛理不理
事實通常是,女生不是不理人,是不理你(我講話比較直接,不是嗆你啊)
要問女生為什麼已讀不回前,先問自己講了什麼讓她已讀不回。
一些男生拿網聊截圖來問我,為什麼女生這麼冷淡
我都反問他,今天角色互換,你會想回這種對話嗎?
「啊靠,我好像懂了」通常他們會這麼說。
: 有些個性差的沒冒犯到他就因為心情不好開始各種飆髒話
: 好像自己的身價真的高到突破天際,貴的跟什麼一樣
這種人,你根本不用花時間理她吧?
笑一笑覺得遇到奇葩,轉身找另一個女生聊天才是正解。
: 嘗試去參加聯誼
: 但看到標準心理又更不平衡
: 一個一個聯誼都要求男方要比我相當甚至以上的菁英
: 有時候還需要額外過濾一堆條件
: 但要求女方卻只是要長得好看,身材好而已
: 對於個性,知識涵養,價值觀卻毫無要求
女生當然能把條件列出來啊,那是她的自由,找不找得到是她的選擇
重點在我們即使一開始不符合,但要有自信仍有可能吸引到對方
如果對方連認識的機會都沒給,那也無所謂吧?
反正那是她的人生,我們同樣笑一笑轉身去認識其他人
或是持續擴充自己的優勢,製造更多機會。
不要覺得男生對女生要求很少
很多是表面啦,怕一開始寫太多就被貼上大男人標籤、物化女性之類
條件好的男生,其實也是很挑的(或是他們的父母很挑...)
男人只做不說的策略往往是:
前面門檻設低一點,接觸到的人多,先把量做大
再慢慢用心中那些隱而不說的條件去篩選
一個主因是,男人的時間價值跟女生不同,尤其是過三十歲後。
國內學者(張榮富教授)的研究發現,
在擇偶市場上,女生的優勢會在30歲後下降,男生則是35歲之後
所以,同樣花時間篩選、交往、適應、決定適不適合結婚
男生的一年跟女生的一年,意義上是不同的。
所以女生自然先把條件設明確點,省得浪費太多時間,
: 彷彿是要買一個漂亮但脾氣差的充氣娃娃一樣
: 甚至這個充氣娃娃還要先面試我合不合格
一樣道理,你不愛這種,那管她幹嘛哩?
可以找普通但脾氣好的女孩兒啊
或者學我找漂亮又脾氣好的。
: 而且事實上一堆人本質上都是大齡剩女來找回收的
: 我真的不懂了,我真的是差到只能給人當撿漏才有人要嗎?
: 我努力念書工作到能給我的另一伴充足的生活環境
: 但結果就是根本沒人看得上我嗎?
: 我這麼努力提升自我到最後結果只能是自我滿足嗎?
: 台灣女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才值得我這麼努力?
: 我是不是該放棄台灣女生,而是花個100萬來找外配?
講到底,就是「你所認為的好條件」對於脫單這件事,影響力沒有你想像的大。
努力唸書工作,換成寶貴的收入與經濟穩定
這可以給予「伴侶」安全感與充足生活環境
但那是給「伴侶」啊啊啊!
你得先讓對方願意成為另一半,你的條件才能100%輸出
要成為伴侶前,也就是彼此單身的階段
「聊得來」、「建立氛圍」、「製造曖昧」才是能否脫單的關鍵
如前所述,原PO你目前已經有優勢了(講白就是銀彈)
怎樣將部分金錢,充實其他條件,是你接下來的功課
帶著你的優勢踏出象牙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