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28歲女理財規劃

作者: s324927 (pokerface)   2018-05-14 16:41:16
我有些不同意Renenth大的地方,並不一定正確,也想分享些想法,和同為學習財務規劃
的所有前輩請教:
1.市場報酬並不是「用時間來換取」的,報酬來自承擔風險,幾乎是財經學界被檢驗得最
無疑義的鐵律。再者「任何風險和動盪,在時間面前都將顯得再也不可怕」,恕我用詞嚴
厲,更是可怕、不負責任的描繪,至多只能令在真實世界,毫無持有任何證券經驗的「門
口觀望型投資人」(我臨時杜撰的詞彙,指對市場充滿想像但尚未投入血淋淋的自己金錢
的族群)信服。這是因為,「想像價格波動」和「真實和價格波動共處」是天差地遠的兩
回事,更遑論市場過度修正的瘋狂時刻,我們自己的反應會如何超乎預期、如何不理性了

我會這樣來介紹投資:永遠記得投資是以虧錢的可能,來換取賺錢的可能。直白得甚至近
乎兒語,但能直指核心。
至於投資時程越長,勝算越大,這是經過財經學界嚴謹統計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投資常
識「基石」,值得好奇的人忽略網路文章、忽略人云亦云,親自透過閱讀來深刻理解,成
為建構自己投資組合的觀念助力。
2.我也同意劉鳳和先生的觀點:第一個,買夠幾大基本險種(意外險、重大傷病險、癌症
險及壽險,車險部分第三人責任險保額拉高);第二個,堅持儲蓄;第三個,一段時間後
,才將至少五甚或十年內用不到的金錢作為執行投資的部位。大部分的年輕族群,待這三
個動作完成後,才需要來考慮購買壽、產險公司搖錢樹們的諸如「終身住院醫療險」、「
實支實付醫療險」、「殘扶險」、「長期照護險」...等等金融商品。
誠然,對劉鳳和先生理念的接受度,自然是因人而異,就是了。
3.我也從Renenth大的文字學習了些很好的概念,但絲毫無法苟同Renenth大的「儲蓄險可
能是一個考慮的選項」,雖然這種金融商品單獨提出討論,實在多有值得詬病之處,但我
不細說,只想引用自己部落格文章的段落來提供些觀點:
「綠角提出以『提前解約會造成帳戶價值打折』單一條件來判斷任何金融商品屬於B股
收費結構與否,這個簡易的方法,有過主動投資(無論挑個股還是挑基金)真實經驗的人,
想必完全可以輕易理解......為了讓自己投資組合打敗大盤指數而透過各式各樣的「操作
」,每日每夜 (由其是夜晚)隨著價格波動心理承受的那個壓力,絕對能像惡靈一樣蔓延
到生理上,你的食慾、你的睡眠品質、你的臉部表情、你咬牙的次數、你飲進日常根本不
太飲用的糖咖啡酒精的頻率......
沒有投資經驗的人要怎麼辦?怎麼可能知道『提前解約會造成帳戶價值打折』會有
什麼問題?契約定都定了我還反悔,難道適度的懲罰不是我應得的嗎?
股票市場裡,為了拿到報酬,會需要拿虧損的可能來換。即便是金融素人,前面都
看不懂到了這句話至少要能看懂——『需要拿虧損的可能來換』。
你說呢保單憑甚麼?保單是賺錢的工具嗎?我是沒聽過此說,你曾聽聞,務必咒罵
我一句孤陋寡聞之類。
你想讓保單轉移你的風險,還是將你和風險連結起來?
我如果說,保險商品的任何效益完全沒有資格讓投保人『需要拿虧損的可能來換』
,恐怕不算言過其實。
你買保險(也就是,為自己添加保障、轉移風險的一種舉動)還要像踏進股債市一樣
擔憂本金的變動,人生煩惱已經很多,不太需要金融業再來落井下石。
所以邏輯就是這樣了,如果對金融機器的運轉一竅不通,能知道『保險商品的任何
效益完全沒有資格讓人需要拿虧損的可能來換』就夠了,27個字,畢竟它憑什麼呢?倒不
用非得耗日費時、研究理解才有機會繞越保險市場的地雷區。
即便是確實有連結股債基金的投資型保單也可以用27字訣,只是它的問題又牽涉到
非機構投資人在股債市偌大成果裡的『合理份額』到底該長什麼樣子,所以加倍複雜了些
,但是,也可以掌握另一個原則來確立不消費的信心——財務安全,來自於簡單至上。
就是這樣:為什麼不買呢?哎,實在太複雜,算了不買了。
至少在金融界,這樣的想法『太』多時候都行得通。」
4.「唯有專注在本業,使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提高,才能永保不敗之地」我也無比同意Re
nenth大的文字,這段話重要性,也許更在金融知識之上,也未可知。
僅供參考,我肯定有謬誤、知識不完備之處,就先行謝過不吝賜教者了~
作者: ntoufatman (胖俠)   2018-05-14 16:49:00
自己做債券都比儲蓄險績效好,個人不推儲蓄險儲蓄險業者也只是拿保戶的錢去投資,所以自己做就好了
作者: s324927 (pokerface)   2018-05-14 17:13:00
我想引用Ben Carlson的話:「請不要老是想在金融市場裡尋找精確性」,債券基金或ETF報酬可能高於儲蓄險,也可能低於。債券部位的功能應是在資產配置中發揮穩定的功能,而保險,應是在人生旅途中發揮財務風險轉移的功能。一旦將各金融商品結合(或者說是,混淆),將之複雜化、槓桿化甚至正反向化,金融業就能製造出無限多「只」利於產業自身的收費結構。
作者: Unstable (就是愛吃阿~~)   2018-05-14 18:06:00
推討論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