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票板飛哥事件
引發我到Money板去號召一些人過來CFP發標的文
討論的過程
我發現很多人對CFP有很大的誤解
理財本來就不可能只侷限在單一種類
沒有時間買進個股研究個股做指數是一種選擇
但做指數也不代表只能買ETF
指數有期貨甚至選擇權
還有權證
這些都是理財商品
你懂得理財商品越多
就越能做出很多組合與適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在早期我也靠期貨與選擇權適當放大槓桿
因為只有一兩百萬
你只有靠期貨與選擇權市場去放大
因為台指不會像是個股那麼容易被操控
他的槓桿也不用像個股融資帶利息
而且很早就是逐筆交易了
所以什麼新聞什麼標的什麼資產
甚至到這幾年爆紅的比特幣與乙太幣都是能討論的
再到海外投資CFD等等
所謂資產規劃本來就可以涉及到細節
就像保單
一樣是南山
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主附約
也很多可以討論
但能進行這麼多深度討論的人少
才是最無聊的
而且很多人研究了很多選擇到了
他自己適合的方法就會覺得別人的方法很爛
適合你的不代表適合別人
就像索羅斯的投資績效勝過巴菲特
但他卻不搞價值投資但名氣卻遠輸巴菲特
因為他捐了太多錢給開放社會基金會
而且又無意搞太多行銷活動
印象中也不需要開什麼股東大會
這與美國的公司性質有關
冷門的東西不代表就有毒
重點是你能不能至少看懂他的風險與機會
投資領域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甚至到什麼加盟店
二手房東
隔套套房與如何跟銀行取得更好的貸款條件
這些都是理財
還有像是信用卡板那樣
或者稅板在討論怎樣節稅與不同地方的稅率和國稅局有不同認定
真的都很有趣
結果我常常看到什麼一個板應該怎樣怎樣
非常狹隘的認定
是非常可惜的
當你覺得你只能怎樣怎樣的時候
已經對自己畫地自限了
不論是否會成功
都應該保持好奇心多理性討論與吸收別人的經驗
理解別人為什麼這樣想?
如果他願意回答他的思考過程
那更是珍貴
如果不願意回答
也從一些線索可以猜測
賺錢本身就是一個大遊戲
多方嘗試與控制風險才是這個遊戲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