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文是我在2016年10月15日,第五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這屆研
討會的資料以及所有論文見http://www.u-acg.com/archives/11379。因為是在忙完論文
答辯以後才趕寫的,不免有一點散漫,若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我可再作說明。文中談到
東方的部份,多有得力於《東方文化學刊》作者群的考據,在此一併致謝。本文的發想也
是始自東方,但既然要對外發表,就應該再多談些各種各樣的作品,整出一個潮流與圖景
來。近日讀了北京大學出版社今年剛出的論文集《網絡文學經典解讀》,見到了我們「網
路一代」「學者粉」第一流的嚴謹手筆,感覺自己還差很多,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給予意見
,讓我之後可以把它修到更好。
論我輩將宗教、靈異與ACGN互注的潮流
胡又天[1]
導言
我們這一輩「數位移民」,從小到大,經歷了從沒有網路到處處網路的世界;我們的
知識跟進著不斷推陳出新的科技,也看到彼此開始使用資訊科學的方法、電子遊戲的術語
、同人創作的概念,來重新給歷史、民俗、宗教等等舊事物賦予解釋。這不僅富有趣味與
新鮮感,而且的確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其本質與流變,乃至應用到事業之中。本文要討論的
,便是「同人創作與宗教信仰」、「資訊科學與方術、魔法」這兩種新興的比喻,然後試
圖提示:我們可以怎麼運用這個思維來交融新舊,讓傳統文化得以在深層機理上結合尖端
科技,而在我們的手裡得到新生。
從《Pokemon Go!》談起:不是邪靈,勝似邪靈的時間殺手
這一節的主要論點是:我們可以把同人創作與宗教信仰等量齊觀,將其本質的差異放
在一邊,只看它在現實中如何吸引人們把時間花在它身上,乃至發展出以它為核心的經濟
。
每個人每天只有24小時,能閱讀的作品、能參與的活動,都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只是
看一遍、體驗一下,一輩子看個幾萬本書、幾千種遊戲、幾百場表演,並不算難;但如果
要深入進去那個圈子(或曰「坑」),花時間、金錢、精力去參加活動、作其同人,甚至
把職業生涯放在那上面,我們的選擇就不會很多。而站在「圈子」的立場,不論是傳統的
民俗、宗教,還是各種當代的ACGN[2]作品,如果你期望人們持續黏著在你周圍,作你忠
誠的教徒,每天都花若干時間在你上面,那麼,這競爭就會開始顯得殘酷了。
2016年7月,結合現實地圖、AR技術[3]和著名IP[4]的手機遊戲《Pokemon Go!》問世
,於各地掀起了抓寶熱潮,以及相應的社會話題,其中一些來自宗教界的意見,非常引人
注目:有基督徒將遊戲中那些造型討喜的怪獸斥為「邪靈」,告誡眾人不要碰;也有較具
理智的牧師,為文否定了這種反智而武斷的表現,而建議基督徒採用比較緩和的說法:「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接受的是『這個遊戲會誤導小孩走上泛靈論,讓他們無形中接受萬物
都有靈的錯謬中,所以不玩比較好』。」[5]認同泛靈論的佛教,則較持包容的態度,例
如有寺廟住持開放山門,歡迎大眾進來抓寶,順便隨喜一下;原本就是泛靈論的日本神道
,各神社也多只請玩家注意不要冒入本社禁區就好[6];華人的道教與民間信仰,也有一
些人想把虛擬怪獸和「好兄弟」連在一起,不過目前眾人的反應也就是一笑置之,沒有像
基督徒那樣引起危疑。同為一神論的伊斯蘭教,則有伊朗率先在全國範圍把這款遊戲禁掉
,表面上的說詞是「安全考量」,事實上他們也不諱言是因為牴觸教法[7];沙烏地阿拉
伯、印尼等國的教長也對此遊戲發了禁令,謂之「惡靈」,但也有不少信教的民眾無視之
,依然玩得很開心[8]。
為什麼會有教徒將遊戲裡的角色視為邪靈、惡靈?我們可以先把一神論與泛靈論的衝
突放在一邊,只從「爭奪時間」的觀點來理解,或者更簡單的,就用小孩子的語言:我喜
歡你跟我好、跟我玩我的遊戲,不想要你去跟別人玩別的。
每個教派都會舉辦一些活動、設計一些儀式讓徒眾參與,但其中有一些教派過了份,
會用各種手段,制約信徒把空餘的時間、甚至所有時間精力都花在本派的活動上面,哪怕
這種要求是違反正信的教義,且會讓人與真實社會脫節的。我們會把這樣的教派稱為邪教
,把這樣的教徒稱為狂信者。而其邪與狂的根源,除了權慾與財慾之外,應該還有一種更
原始的慾望,就是「想要認同」的病態膨脹,從「希望你跟我玩」去到「你只准跟我好」
,乃至要求全世界都按他的想法去走。當今世上的幾大宗教,都在不同國家有過這樣的業
績,後來引發反抗,或被比較能做實事的勢力打敗,才會讓正統回歸到比較溫和、有所克
制的程度,然而這樣的教徒與教派還是源源不絕。
http://imgur.com/a/VbFDf
圖1:香港蘋果日報網頁截圖。引用的訊息中,「神社」誤作「神舍」;右下角的圖說,
「慨歎」誤作「概歎」,皆頗令人慨歎。又「耶L」為粵語「耶撚」簡寫,意思是盲信耶
穌的鳥人。「撚」是俗字,讀作lan2,正寫為「𡳞」,通台語的「卵」及其俗字
「懶」。
設身處地一下:當你是一個牧師,或者一個積極參與教會活動,帶領著一些人,而能
得到喜樂與成就感的信徒,你看到原本應該與你一同禮拜、學習《聖經》的青年、同輩,
分心去玩手機遊戲的時候,你會不會有挫折感與失落感?即便你只是一個普通人,你有沒
有向親友介紹過你重視的作品,放影片給他看,結果人家不專心,沒兩下就開始翻別的書
報雜誌,或是滑手機的經驗?碰到這種情況,你可以怎麼辦?
正常來說,我們應該細心誘導,告訴他這東西為什麼重要,也可以請他給你尊重,先
耐心看完,如果之後還不喜歡或不同意,那也不好強求。可是如果你有一些權柄,你會不
會想要作些硬性規定,不准他不專注,甚至把令他分心的事物斥為壞東西呢?你未必會這
樣做,但你很難不這樣想。而我們可以看到,不少人就這麼做了。
我們再把思維代入到教會高層,或是敗給了《Pokemon Go!》的遊戲業者,你就可以
上升到「文化戰爭」的層次,清楚感覺到,市場的版圖,或者每個人每天24小時這塊大餅
,被奪走了應該可以屬於你的一塊,而且它屬於和我不同系統的日本文化,即便你可以辯
稱《Pokemon》這個現代作品和神道教沒什麼關係,去反駁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邪靈」
指責,但事實與情實是:多一個人玩他,日本的影響力就強一分,我就相對減弱一分。用
這種搶地盤的觀念來看,那些恐嚇與禁令,以及相關言論所流露出的焦慮,便都不難理解
了。
真有這麼嚴重嗎?對一般人、平信徒或野心不大的修士來說,沒有;但對把身家性命
都寄託在宗教或者自家系列作的人來說,就是這麼嚴重。我們在一些佛學著作,也往往可
以看到對其他宗派和「外道」的攻訐,動輒詛咒人家下地獄永不超生,恐嚇讀者要依我的
法門才是正法,其狠戾實在不像是佛祖傳下的正道。何以故?說到底,也就是爭人、爭地
。
近年商城制、課金制的手機遊戲興起,爭奪玩者的零碎時間,並且利用人性的種種弱
點來吸金,也被許多傳統派單機或網路遊戲愛好者斥為「邪道」或「邪教」(雖然之前的
網路MMORPG也未必有好到哪裡去)。有人是戲謔性的這麼說,也有人是認真覺得它和邪教
真就是一回事;差別或許只在,課金手遊只跟你要錢要時間,不像邪教還會跟你要命。但
如果有人真的為之送命,那其他的差異也不重要了。而不論它算不算邪教,課金手遊彼此
之間也是戰得血肉橫飛,因為一個人一天就24小時,即便是重度玩家,也很少能同時玩超
過兩、三款。於是,你正在玩的遊戲是哪一國的IP、我們國產的遊戲能否在這個戰場打下
一塊,對某些人來說,就是性命交關的問題,足以為此扯旗掀起「宗教戰爭」了。這其實
已經在各地論壇零星地戰過不少次,之所以沒搞大,是因為我們華人作品目前還打不贏。
較具理智的人,都會選擇先保持低姿態,在自由、多元、本土之類的旗號之下打打感情牌
,先取得一席之地再說,就像早期基督教還弱小的時候,也是靠隱忍、友愛而非對抗,才
得以發展下去。
在新聞熱潮中,《基督教今日報》記者杜胤廣的〈寶可夢敵基督的真相解密 反思你
生命中的偶像 生命成熟度決定上癮程度〉[9]一文,已經接近了問題的本質:「只要能
主導你做出任何抉擇,並高過上帝的主權時,任何事物都會成為你在敬拜的『偶像』。」
該文對妖魔化《Pokemon Go!》的言論持保留態度,而作固本培元的正論,說「生命成熟
」、能「活出聖潔的生活」,不被挾制、誘惑才重要,最後引〈哥林多前書〉的「凡事都
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作結。換句話說,只要這些娛樂不動
搖上帝的第一優先,那就還好,而那些遊戲裡的成就,在吾主的評價體系裡不計分。
如果皮卡丘、可達鴨真的是邪靈、惡靈,那反倒好,因為如果它是可被明確指稱的妖
魔,那麼,討伐它,將「受害者」從其誘惑中「拯救」出來,恰恰可以榮耀上帝與真主。
問題是,它們只是凡人創作出來的卡通角色,實際上卻比任何邪靈都厲害地佔去了無數人
的一部份時間,甚至意外傷亡,也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教眾更形脫節、更顯落寞。那麼,
怎麼辦呢?
反射性地就這麼把它說成「邪靈」,霸道地查禁,顯然不是什麼高明的答案。說把自
己的信仰持守好、把小孩教好才重要,也只是平庸而無濟於事的答案。什麼才是好答案呢
?推出屬於你的信仰、你的文化、你的國家、民族、團隊,或者就是你的作品,來汲取人
氣,去跟它爭地盤,才是濟事的好答案。這答案也很多人會說,但要做,思維落伍又欠缺
技術的人是做不來的。那誰能做得來呢?就是我們啦。所以現在如果有人真的能做而且要
做,我們是可以幫他找人、找錢、立一個大義名分的;在這樣的團隊出現之前,我們就是
吹風、鼓勵、催生,並且用評論來監督,遏止假藉這個名義來騙錢的不肖者。
同人創作與宗教信仰的互相比喻
明白了宗教與ACGN在爭取人們時間與認同的相通之處,接著我們來整理一下,近來網
友將宗教與同人相提並論的文章。
當前中國大陸的名作家馬伯庸,早年在網上寫同人小說,漸漸發跡,成名後轉而主攻
原創的中國歷史小說──其實也就是改作「中國史」這個屬於公共財的三千年巨坑的同人
。他也有一些中、短篇的史論與散文,用現今的網路語言來重述歷史故事,其中就有一篇
〈老子化胡-史上最大同人戰爭〉,開頭如下:
道教和佛教作為中國歷史上兩個最優質的IP,兩家粉絲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和諧相處的
。全真祖師王重陽教導我們說:
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
紅蓮白藕青荷葉,三教原來是一家
可是兩者的粉絲群太龐大了,圈子一大,什麼鳥都有。在創作同人作品的時候,不免
會產生一些衝突。其中有些衝突曠日持久,吸引了無數大手[10]大觸[11]參與,成為一場
橫跨道、釋兩大圈子的千年同人戰,令人歎為觀止。[12]
開宗明義,就把道教和佛教說成「IP」,就像我們現在把動漫角色的愛好群體戲稱為
「阿克婭教」[13]、「蕾姆教」[14]。文學史上,這樣拿當代的詞彙和古代的事物來互相
比喻,是很常見的事;約十年前,我在PTT歷史板上就有過一則推文:「《論語》的同人
誌很多,不要和原著搞混」,提醒一位板友不要把《莊子》裡的孔門言談當真[15]。當時
這條推文引來了不少XD讚許,大約頗讓人感到新鮮。然而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就是:我們
不是亂講的。我們是真讀過書,覺得的確可以這樣比,不會不倫不類。
雖然如果嚴格檢驗,道教、佛教和「智慧財產」畢竟有些不同,但這種比方最重要的
功能與意義在於,它聯通了舊學和新知,把古代文史和網路二次元娛樂兩個感覺隔很遠的
圈子帶到了一起,等量齊觀。這一方面可以幫助現在的讀者比較輕鬆地理解與接受,另一
方面,它也可以幫助我們自己建立一種簡潔的史觀,去重新審視史實與史料,而不致陷入
各種傳統說法的迷障。這非常重要。
馬伯庸這篇文章,後面便以這樣的語言,整理了《老子化胡經》這部把老子說成佛教
祖宗的同人本,如何引發了綿延近千年的筆戰,好幾次鬧到皇帝都要出面調停,最終以道
教在辯論中的大敗作收。我們看了,就會覺得這個爭端實在很幼稚──它本身的確很幼稚
,但當它牽涉到地盤問題和話語權之爭,關係到無數道士和尚生計的時候,就是皇帝也不
能不慎重處理的問題了。這個故事和這個道理,以前也有不少論文和專書講過,但都不能
像我們現在這樣,以輕鬆的筆調,三言兩語就引導讀者將「同人創作」的概念套到宗教史
上,撇開敬畏來透過現象、掌握本質。
香港的鄭立,《民國無雙》與《光輝歲月》遊戲製作人,PTT名人chenglap,最近也
在PTT上回了一帖,後整理成〈多神教與一神教〉一文,帶入商業邏輯,旁徵博引來開示
鄉民,說我們可以如何去等量齊觀。現徵得同意,引述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