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系列文一串看下來,唯一的心得就是 :
啊淦怎麼都在雞同鴨講= =
每個人講的設定都不一樣是要怎麼討論文明模型 ?
修真修真,雖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長生久視,永恆不朽,但分幾個境界,境界戰力如何,增加壽命如何就眾說紛紜,亂七八糟的要死。
再來,人口呢 ? 版圖呢 ? 時代呢 ? 起源呢 ?
談人口,必須先考慮地圖大小,環境氣候,社會生產力,生育力,醫療能力,天賦比例,然後這些通通跟文明程度掛鉤。
另外一提那種凡人文明落後,仙人高高在上不管民生,偏偏還能人口千億萬億,地圖太陽面積大的根本經不起推敲。
談版圖,是位面型還是星海型,種族之間是單一霸權還是多族並立,關係緊張還是和諧共榮,地圖視野是全開的還是龜縮在一角。
整體文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文化發展方向,例如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的差異。
談時代,是合道大能無數,宗門任意征戰位面的後修真文明時期 ; 或是大破滅大衰敗,經歷末法時代後在修真廢墟重燃的劫後修真文明時期 ; 還是歷時不久的發展修真文明時期。
修真階級的概念流傳時間對文明發展模擬很重要。
談起源,是自開天闢地以來就有道祖傳道,還是文明發展到某個程度摸索出來的 ? 某個程度又是在那個程度上 ? 黑暗封建城堡帝王後帝王 ?
如果一開始就有道祖(創世論or老爺爺穿越路過來傳道ex:石軒),那就會被道祖和門下弟子影響 ; 如果是自行摸索,一開始力量體系不成熟,就會受當代社會構成影響。
以上不是說一定得搞出個共識來,也沒這個必要。
而是像搞專題,先假設自己探討的是什麼設定的修真,一一列舉,在進行推論模擬,不然看著真的豆頁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