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份我很認同張泡泡的說法,
※ 引述《changatcmu (台中金城武)》之銘言:
: 看病也不只是方劑中藥那麼狹隘
: 有時候跟診的目的只是讓你熟悉醫院的生態跟運作
但這個部份不一定要去跟診才學得到。
還記得我大一的時候學校要求服務教育,
我就跑去附醫的志工隊服務,
當第一線的志工,可以看到的更多,
各形各色的人們,也會到候診區衛教,
雖然沒有直接與中醫相關,但醫療是一樣的。
: 如果是想要藉由跟診去建立自己一套體系或是從前輩手上拿到什麼秘方
: 我覺得那都只是一時的
: 還是靠自己多讀點書比較實際一點
這個我認同,要去跟診去外面學那是自己的選擇,
但前提是自己的中醫基礎夠熟嗎?底子夠穩嗎?
大學時,班上就有一些人去外面學了很多東西,
像是大坑那邊的山上派、東勢╳老師、某某傷科、桃園某傷科…等等,
但在讀書會的時候討論到比較實際的理論時,
卻又說不出原由,只會說「某某老師說」或「某醫師的經驗」,
這樣要訓練出自己的東西是不可能的。
多讀點書是沒錯,但學中醫更重要的是要有人一起討論或請教,
一起念了些東西,互相分享心得,
誰念到什麼東西,從理論上要怎麼解釋?臨床怎麼運用?
更不能完全落入死胡同裡。
有人去學了山上的東西之後,就會說太陽點用麻黃湯、
心下點用半夏瀉心湯、膽點用大砂草…之類的,
如果這樣,吳念真就可以當中醫啦,侯昌明也可以當醫生了…
(痠痛用×力,痠痛好利利…)
在學校,反而建議好好把基礎紥好根,
用這些基礎去推演出更多的東西,
能找到一群人一起討論,或有學長姊引導學習,
一代傳一代,更能抓到要怎麼學習,
對於將來到了見實習更有幫助,
甚至到了臨床還能不斷進步,更是件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