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owureport.com/?p=14048
原標題;
台灣動畫從代工走向原創,讓兒童能看著台灣原創動畫長大
以下本文較長關係請用慢方式去閱讀,由於礙於BBS環境之下部分標點符號及排版有做了修
飾讓版友能可以好好閱讀
作者:Jill Huang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工作室「吉卜力」,自七月中旬起,受到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他們因
為營運困難,將解散動畫部門的消息。到了 8 月 3 日,日本 TBS 電視台轉播吉卜力股
東大會。股東大會中,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的一席話引發外界揣想。
「…先把製作部門解體,該說是大掃除嗎?要說是重組嗎?我們暫時想先這樣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RgRavrBBM
(影片為日本節目情熱大陸中吉卜力股東大會節錄由吉卜力台灣影迷俱樂部熱心人士翻譯)
(C)MBS,All Rights Reserved.
媒體的報導並沒有得到證實,吉卜力工作室官方網站也從未宣布正式聲明。因此,宮崎駿
迷們可以稍微鬆一口氣,《回憶中的瑪妮》不會是吉卜力的最後一部作品。
本文將分為兩部分,首先點出日本吉卜力的發展困境與問題,接著探討台灣動畫產業遇到
的問題。之所以挑這兩方討論,是因為他們都有個共同點:放不下「眼前的利益」。
吉卜力認為作品掛上宮崎駿、高畑勳的名字就能夠大賣,所以不積極培養新導演;而台灣
動畫產業則因為放不下眼前的代工訂單,寧可繼續做代工,不積極發展原創動畫。
診斷吉卜力
吉卜力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頸,勢必要調整組織結構,以解決眼下的問題。
一、後繼無力
一直以來,吉卜力後繼無人的狀況眾所皆知。影迷也知道,吉卜力要繼續靠宮崎駿、高畑
勳這兩位年過七十的老頭撐下去,根本不可能。
原先,宮崎駿有意接棒給近藤喜文,但近藤喜文卻在 47 歲時英年早逝,使宮崎駿隱退的
計劃往後推遲。之後,也試過宮崎吾朗,但作品表現不佳。
而才華洋溢、對動畫充滿熱情的細田守,在 2000 年接手導演《霍爾的移動城堡》,卻在
劇本、分鏡幾乎完成時,被宮崎駿替換下來,憤而離開吉卜力。因為宮崎駿認為掛名"宮
崎駿"的作品才會賣座。
吉卜力在找接班人的路上,一直是路途坎坷。老一輩的不肯完全放手是原因之一。因為電
影只要掛上宮崎駿、高畑勳的名字,幾乎是票房保證。老一輩對新一代的導演沒信心,承
受不起太多次虧損的打擊,因此數度將新銳導演拉下寶座,由宮崎駿半路插刀執導、掛名
。
二、入不敷出
吉卜力另一個問題是財務困難。財務壓力逼得工作室不得不放慢腳步。吉卜力堅持動畫全
由工作室完成,不假他人之手(但神隱少女倒是有與韓國團隊合作)。吉卜力聘請相當多
的動畫師手繪創作,而且採用 3D 技術的意願不高,使得製片速度十分漫長,人力成本居
高不下。
以《夜輝姬物語》為例,製作成本為 50 億日元,總票房只有 51 億日元,連攤平成本都
只是剛好而已,更別說還要與電影院分潤(大約 50% )、宣傳。
上一部《風起》票房為 116 億日元,扣掉與電影院分成、宣傳行銷等成本外,以一部動
畫要製作十年,一位動畫師月薪 10 萬日元來看,300多名員工的吉卜力,光人事成本就
高達 36 億日元,就算作品達到 100 億日元的票房也稱不算賺錢。
三、工作室結構
在吉卜力的王國裡,整個王國都是宮崎駿、高畑勳的天下。動畫怎麼做,都由他們兩位決
定。兩位的意志在這個工作室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宮崎駿的專斷作風,在動畫界一直
飽受爭議。《魔女宅急便》導演片淵須直、《海潮之聲》導演望月智充、《貓的報恩》導
演森田宏幸等人,也都有和細田守類似的遭遇。
近日(8/26)被宮崎駿以玩笑方式點名的工作室接班人,《新世紀福音戰士》導演庵野秀
明也曾批評道:「吉卜力的存亡全繫於宮崎駿一人,完全沒有考慮到提攜後輩、教育後繼
者這件事。」業界人士也認為吉卜力至今仍無法培養出一位接班人,是宮崎駿咎由自取。
在日劇《王牌大律師 2 》中,動畫工作室老師對職員霸凌案件裡,老師專斷,對屬下不
信任、 對有才華的員工一味貶抑。這樣的劇情描寫,似乎有影射日本動畫界普遍階級意
識的味道。
因此吉卜力必須思考,下一代接班人的作風,是否還要像宮崎駿一樣專斷?
依照宮崎駿模式,宮崎駿退休之時就是吉卜力的終點。若不找接班人,勢必面臨結束的困
境。但若是培養多支團隊呢?工作室是否會更有生命力、延續力?
已經發展十分成熟的公司吉卜力,必須開始思考如何永續經營、繼續成長。也許就像各大
媒體流傳的,將動畫部門暫停,停下腳步想想未來,未嘗不是件好事。
我真心認為吉卜力的老一輩必須仔細熟思未來發展,調整工作室的運作模式,才能為世人
帶來源源不絕的作品。否則吉卜力將在宮崎駿、高畑勳退役的同時,響起落幕的鐘聲。
而反觀台灣動畫產業,可以說從未成功獨立發展過。從前的輝煌代工成績,為何會在今日
一蹶不振?要克服哪些困難才能夠破繭而出?
曾經的動畫代工王國 – 台灣
說到台灣著名的動畫,你是否只想的到《魔法阿嬤》、《海之傳說-媽祖》?談到
台灣動畫,你是不是認為台灣動畫產業已死,或者根本沒有活躍過?
台灣動畫發跡於 1940 年代。1950、60 年代開始大量引進技術,開啟台灣動畫產業序幕
。到了 1970 年代,日本動畫技術大幅發展,作品也越來越多。日本東映公司開始將許多
動畫外包給「台灣影人卡通公司」(之後在中日斷交的時代背景下解散)製作。
同樣在 1970 年代,台灣另一家宏廣公司幾乎一手包辦了當時美國迪士尼、漢納巴巴拉的
動畫,例如頑皮豹、小美人魚、泰山、花木蘭等等。在 1970、80 年代,台灣可說是全球
動畫代工的重鎮,幾乎製作了全球 1/3 的動畫。
台灣原創動畫發展不起來?
擁有動畫技術的台灣,除了開始自製動畫之外,也開始將熱門漫畫改編,如《烏龍院》。
但是類似的題材不久便不再新鮮,票房急劇下滑,使動畫製作團隊信心大減。
漫畫改編動畫的做法開始退潮。漫畫家蔡志忠也說:「如果連烏龍院拍成動畫都不能賺錢
,那麼台灣拍本土動畫的市場,已經不存在了。」
而讓台灣自製動畫沒落的關鍵點在 1983 年。受到香港「老夫子」動畫的激勵下,宏廣也
改編 1950 年代的熱門漫畫《牛伯伯打游擊》成電影《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鑽石黨》,並角
逐金馬獎。
但最後獲得最佳卡通片獎的卻是泰威卡通與日本合作的《四神奇》。這與當初政府提倡本
土意識的理念有所出入,幾乎擊潰了台灣自製本土動畫的信心,使得台灣又走回動畫代工
之路。
第二個原因,蓬勃發展的歐美動畫作品,銷入台灣的數量十分可觀。這些外國動畫深受國
人喜愛,不僅改變了觀眾的胃口,更侵蝕了台灣自製動畫的市場。大家喜歡看迪士尼的作
品,喜歡看頑皮豹、摩登原始人的同時,漸漸忘記台灣還有牛伯伯了。
雖然台灣動畫產業也曾想自創作品,但是缺乏資金的團隊為了得到政府補助金,付出的代
價便是無法隨心所欲地發想故事。因為只有強調本土意識的作品才會獲得政府青睞、才會
得獎。這樣的規定使得劇本題材、創意大受限制,但為了獲得資金,製作團隊也只好配合
。
以往的台灣動畫往往無法將本土元素完好地融入到動畫中,反而像是刻意置入,使得作品
接受度不高、缺乏共鳴、吸引不了觀眾注意。台灣原創動畫最終都未得到好成績。這是導
致台灣原創動畫沒落的第三個原因。
最後,到了1990 年代,台灣經濟成長快速、工資逐漸上漲。中國、東南亞的薪資條件,
取代了台灣的成本優勢。台灣動畫製作公司開始出走中國。
台灣影人與宏廣相繼隕落,但兩家動畫公司的日式、美式風格,確實影響日後台灣動畫產
業。而藉由大量代工所打下的底子,成為台灣日後發展動畫的基礎。
台灣動畫環境不成熟
20 年後的今天,台灣動畫中小廠商雖然百家爭鳴、人才濟濟,卻仍無法推出享譽國際的
作品,帶動台灣文創產業。除了小家廠商資金不足,無法製作出與皮克斯匹敵的作品之外
,台灣市場欠缺像美、日成熟的數位內容鑑價機制,使得動畫廠商不易取得資金。
就算有了優良的作品,但是台灣團隊行銷經驗不足,優秀作品無法被世界看見,投入的資
本無法轉換成票房,例如肯特公司的《夢見》票房只有新台幣一百多萬。
台灣政府保護政策薄弱,使得動畫內需市場小是另一項重要原因。政府在《強化電腦動畫
與數位遊戲輔導措施》中,期許「國產電視動畫影集播出率由 2006 年的 0.33% 提高為
2011 年的 10%」。相比起來,韓國的保護政策則是「強制」比例要達 50%,中國保護政
策也要求達到 60%。
以台灣的 momo 親子台為例,節目單中幾乎見不到本國製作的動畫。國內幼兒電視台傾向
購買國外動畫,例如熱門的日本卡通、便宜購入的中國動畫、在國外很流行的歐美動畫等
,或是一再重播的舊作(北海小英雄、玩偶遊戲等等)以提高收視率。
台灣出產的動畫既沒有知名度,無法替電視台增加收視率,也沒有相對價格優勢,無法降
低成本。造成台灣動畫在國內電視台幾乎看不見蹤影的窘境。
有物作者,美國大學動畫教授 Chi-Feng 說:「我個人覺得台灣動畫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是因為『台灣動畫』這個品牌吸引力不夠強。打個比方,要是你花 4000 元可以買到
Longchamp 的包包,你會看台灣品牌 2R 包包一眼嗎?雖然 2R 品質真的不差,但是品
牌魅力差距實在太大。」
品牌魅力的背後是什麼?是要有足夠資源製造傑出、有特色的作品,數量累積出來之後,
大家才會看見。台灣連「足夠的資源」這個前提都達不到,如何營造品牌魅力?
另外,模糊的政策也讓動畫業者摸不著頭緒,沒有統一方針的政策,使整個產業的發展模
式成為多頭馬車。3D 數位動畫公司導演張永昌(肯特):「我們常常講動漫產業,可是
漫畫是文化部,動畫卻是經濟部。所以動漫產業是跨部會的整合,當動畫不屬於文化部的
業務範疇,我們就很難運用到文化部相關的電影行銷應用的資源。」
向下扎根:培養台灣動畫人才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從經濟層面來看,台灣動畫製作人員工時長、薪資低。雖然台灣有提
供動畫相關課程的系所與學院,合計約五十多所學校。但是願意選擇投身動畫產業的人學
生卻很少,寧可往國外尋求更好的待遇和發展。
從教育層面來看,依據教育部規定,要有博士以上學位才能在台灣的大學任教;但動畫製
作注重的是實作與技術,注重理論研究的博士教師,恐怕無法提供學生產業所需的技能。
就算找到適當的老師,但台灣學校普遍對於動畫人才的培養、訓練多琢磨在技術傳授以及
軟體應用,對於培養學生的美感較不重視。因此作品的風格、原創性較不足。這些都是我
們無法發展動畫產業的背後原因。
看看日本的例子,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與勞務省的調查,日本國內動畫產業出現了三個問
題:
‧動畫製作人老年化
‧青年製作人缺乏培養機會
‧製作外包嚴重
為了維持日本動畫產業良性發展、確保新血加入,日本政府推動青年動畫製作者育成計劃
,每年斥資 2 億日元,委託 4 家動畫公司,培養約 50 名青年製作人,以填補人才空缺
。
在今年七月初,日本角川集團 KADOKAWA 宣佈將以台灣為首站,陸續在亞洲設立動畫學院
。規劃教育課程有動畫製作、漫畫繪製、角色設計、卡片插畫師、小說寫作、聲優藝能課
程。目標是將日本的動漫創作經驗和技術分享給亞洲各國,期許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後孕育
出嶄新作品,促進亞洲地區動漫產業發展。
台灣也有同樣提供動畫課程服務的西基動畫創意學院。他們與台灣多所學校合作,如台南
科技大學、遠東科技大學等,希望培養台灣動畫人才。復興商工也積極與國內遊戲開發商
進行產學合作,教導動畫美術實作。另外也有多所大專院校成立動畫工作室,持續為動畫
產業投注心力。
看見台灣動畫的機會
一、募資平台
資金不足一直是做動畫害怕的事。連吉卜力都碰上了收支難平的問題,醞釀十年推出一部
動畫,換來不賣座的票房,將使得之後工作室營運出現困難。而在台灣,缺乏資金似乎已
經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狀態。沒有足夠資金到位,作品品質與國外差距顯而易見。
多虧有了網路募資平台,使得懷有動畫夢的製作團隊,就算找不到投資人,也能在網路上
利用民眾小額募款完成作品。《夢見》、《七點半的太空人》的成功募資大家有目共睹,
另一部呂文忠導演的《精工小子》也在募資中。而楊仁賢導演的《桃蛙源記》則*將在 10
月上映。
*:目前已正在上映中。
二、題材發想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吉卜力的電影取得如此好的成績? 我想是「聯想力」與「創造性」。
吉卜力幾乎每部動畫,都有十分吸引人的劇本,甚至傳達更深的意涵。像是魔法公主控訴
人類大肆破壞環境,最後受到大自然的反撲;霍爾的移動城堡則傳達了反戰的立場。
動畫是說故事的道具,重點在於"說故事的人",培養對生活體驗、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才
是重點。像宮崎駿在《神隱少女》中,描述河神吐出腳踏車,就是源自他年輕時參加清理
河道,清出自行車的體驗有關。
而過去台灣的動畫作品大多是將舊有故事改編,對觀眾來說了無新意。例如:蝴蝶夢-梁
山伯與祝英台、紅孩兒:決戰火焰山、海之傳說-媽祖。以台灣動畫《魔法阿嬤》為例,
整部動畫十分自然的呈現台灣民間信仰氛圍,不會讓人感覺是刻意塞入鬼神元素。
以台灣傳統民俗作為發想基礎,而延伸出的故事,更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
給政策制定者的建議
雖然台灣動畫產業現況與吉卜力遇到的問題有層次上的差距,但我們真的不能從吉卜力改
組動畫部門事件學到些什麼嗎?
吉卜力很會說故事,藉由累積對生活周遭的體會豐富自己的作品,是我們很好的學習對象
。而從他們因為專斷的內部管理,造成苦尋不到接班人的情形,我們則可以拿來當做團隊
經營模式的參考。
隨著數位科技進步、習得技術更加容易,台灣動畫似乎有慢慢活起來的趨勢。雖然仰賴政
府是一件很被動的事情,但是當一個經濟社會環境不適合產業發展時,就又是另外一回事
了。
台灣官員口口聲聲說要將數位產業列在經濟發展重點項目,但各項政策、各個機關卻又各
司其職、敷衍了事。請大刀闊斧的整頓部會工作內容,制定出明確、實質的政策。
另外,降低大學動畫教授的學位門檻,讓更有實做經驗的老師帶領學生。而在動畫公司缺
乏資金的問題上,政府可以協助尋找相關資源,鼓勵企業、民間參與投資。
最後,希望電視台對本土動畫的保護能夠更有魄力,讓台灣動畫能被台灣兒童看見。
公司營運不好是公司該檢討,但沒有培養出適合生存的產業環境,就是政府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