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nopoliest (中肯無益於中出)》之銘言:
: 你給的數字正好證明電競還不足以作為一個職業生存。
: 像是球員這類無法一路做到退休的工作,本來就會有額外的薪資溢價來作彌補,這
: 些競技所謂「前0.01%」的選手,他們的薪資都是嚇死人的高。如果電競前「0.01%」
: 的玩家只能過到這樣的地步,那恰恰證明這不足以作為一份「職業」,只能當生命歷
: 程中的一份「打工」而已。
: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19936/
: 這是美國職業棒球的另一面,即使大聯盟平均年薪快四百萬美元,追逐美國夢的棒
: 球選手,多數可能回到赤貧的循環中。
: 如果美國大聯盟都是這個樣子,那請想一下所謂電競選手下面的那一層,他們能過
: 怎麼樣的生活。
: 是,這是美國的例子,所以我來舉一下台灣的情況。看完這則文章後我想起我父親
: 也提過他年輕時也想放棄學業去打棒球,所以我問了他是怎麼一回事。他說,這是當
: 時台灣有棒球熱潮,政府為了推展棒球運動,國營事業都會出錢養棒球隊,球員最後
: 可以轉為正職員工,成為公務員。在這樣的待遇條件下,才會吸引很多家境貧窮的孩
: 子,希望能靠打棒球維生。現在台灣棒球熱潮已經過了,這樣的生涯模式,今日明顯
: 不可行。
: 要談「職業化」不能只談明星的表現和收入,你必須思考這職業最底層的那群人,
: 到底是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感覺你丟這篇跟你想講的沒什麼關聯(而且不恰當)
這篇最早的動機,來自麥卡陳(Mccutchen;chen是英文的陳,姑且這樣翻)
的文,麥卡陳出身「美國」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回憶他小時後,他很有天
份,但是家裡太窮,無法送他去水準較高的學校(聯盟)讀書、打比賽,
後來運氣很好,對手的球隊的教練看上他的天賦,幫他安排轉學、住宿、
贊助資金,讓他能有機會往更高的舞台邁進,之後又因為窮,讓他差點成
為美足球員,只因為該校有提供全額獎學金,最後因韌帶撕裂而作罷
麥卡陳羨慕「中南美洲」的小朋友,只要有天賦、被球探看中,可以收到
一筆簽約金,買鞋子、提供營養品,並幫他安排一路往大聯盟邁進,如果
當年他能收到這樣的約,他會毫不猶豫馬上簽
麥卡陳的文(翻譯,有英文原文對照)
https://www.ptt.cc/bbs/Pirates/M.1423937763.A.124.html
看了這篇後,出身「多明尼加」的 Bautista 做出了回應
運動新世界譯文
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15439
從他的觀察(Bautista家境比較好,所以只是就近觀察),孩子為什麼被
送進棒球學校,因為這些孩子本身來自「多明尼加」窮苦家庭,不進棒球
學校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許多孩子從12歲就被送進棒球學校,但是棒球學校為了省錢,幾乎只教棒
球、練體能,其他都不教,所以沒學歷,而即便之後有機會到美國,因為
不會說英文,連基本的交談都很困難,有些可能因為語言不通這種小事,
產生誤解,而非能力不足,就失去了更進一步的機會,結束小聯盟之旅,
之後過著比一般人更慘的後半輩子
我覺得你要用Bautista的文章,來當作對比是很不恰當的,那些你所謂的
「悲慘的底層」,這當中還夾雜了許多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