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事業, 起點都是「自僱」.
: 甚麼是自僱?
: 自僱就是, 你可以說, 自己的薪水是多少都可以.
: 一萬就一萬, 五萬就五萬, 十萬就十萬.
: 就當是十萬.
: 你每月拿十萬出來, 開一個公司.
: 然後把十萬當成本,
: 發薪水(大概就是減去了勞健保等支費)去僱用自己.
: 臺灣諸事不通,
: 是因為大家都希望別人來負風險, 不是自己.
: 等別人出高薪請自己, 不如自己出高薪請自己.
: 把賬記起來, 把公司的收入和支出交給投資者看.
: 讓投資者判斷你是否值得投資.
: 如果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
: 別人又怎可能相信.
: 又想要做新事業, 又想要高薪, 又想要日後有保障.
: 甚麼都想安全, 那就甚麼都不用做了.
某種程度而言 C老師您說錯了一點點小地方
事實上台灣因為當初路線選擇的關係
中小企業成了支持台灣經濟奇蹟的關鍵
像對於韓國全力扶持大企業來說 這些中小企業可以說是台灣目前的縮影
韓國目前面臨的是如果你沒有好成績進的了好學校大企業 這輩子就先去了80%
(電競當然也是 那些練習生死掉就算回學校就比別人空白一年)
過去有研究報告指出 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是13年
以前機會很多 但轉型失敗 技術跟資本累積不夠這些問題
讓台灣中小企業在全球化的狀況下慢慢凋零
(這也是一堆計程車司機以前都是老闆的原因XD)
而現在的狀況則是由於薪資成長停滯變成是一人兩人公司居多
舉例來說你當清潔隊員一個月可能30K 夫妻加起來60K
但如果你貸款100萬買個垃圾車 登記個環保公司 承作各式社區的垃圾處理
一個月夫妻努力點也許也是60K 但擁有自己的時間 也不用受僱於人
因此不是都希望別人來負風險 而是理應有能力承受風險的中小企業死光了
風險已經超出一般台灣人承受的能力
像我個人經營的事業 理論上我的薪資是32K (勞健保有規定負責人最低薪資XD)
其實我一毛也沒拿 我不拿都才損益兩平了 拿了還得了
可麻煩的是 這樣的狀況下 是完全吸不到投資者興趣的
因為銀行的評估也是風險過高了 為什麼評估風險過高呢?
因為以前中小企業都死光了 要拿出足以證明你比過去中小企業強才拿的到投資
這某種程度而言是個困境 我們都知道要做出有品質的東西需要錢
可是一開始的錢目前多半生不出來 很容易導致風險過高
低品質的東西又不見得真的能吸引到別人的興趣
當然您說的希望別人來負風險的狀況是存在的
只是目前死局不解決 光是湊到入場卷的人數都不夠了
基數太低的狀況下 實在很難說到底是"都要讓別人負險" 還是"湊不到入場券"
就我所知 前幾年科技業狀況好的時候 有不少科技新貴出來搞很多東西的
而且很多都是很有Value的 但最後常常因為後續資金問題草草結束
好一點的是把半成品跟概念賣給國外賺一筆